在恐怖片中,童謠常常作為背景音樂出現,配合驚悚的畫面,帶來格外強烈的心理衝擊感,令人不寒而慄。為什麼原本象徵純真、安寧的童謠,在恐怖氛圍中會顯得格外詭譎?為什麼這種「純真符號的異化」會引發人們深層的恐懼感?一起來看答主@澤乙 和答主@Treyton 從心理學和神經學專業角度給出回答吧。
為什麼恐怖片總愛用童謠 BGM ?「純真符號的異化」為什麼讓人感到心理恐懼?
|答主:澤乙
「純真符號的異化」給人們製造了一種認知上的差異化。
當熟悉事物出現「非致命異常」時,會給人們帶來遠超未知恐怖的戰慄感。
在經典恐怖片《閃靈》中,雙胞胎姐妹也唱童謠:
Come play with us, Danny.Forever and ever and ever.Come play with us, Danny.Forever and ever and ever.
一首天真的遊戲童謠,放在屍體畫面中,就變成了死亡邀請。
重複的跳躍動作配上童謠節奏,給人一種原始部落戰舞的神秘儀式感,觸發觀眾對不可知靈體的深層恐懼。
再來看《招魂2》中,《倫敦橋》童謠降調並加入氣聲吟唱,既保留旋律辨識度,又透過音高偏離製造「似人非人」的詭異感。

大腦會由此產生認知衝突。杏仁核會因童謠的異常特徵發出危險警報,前額葉皮層則會試圖用理性解釋「這只是一首兒歌」。這種認知拉鋸戰會持續消耗心理資源,加劇焦慮。
1. 童謠能啟用集體無意識的記憶。
純真符號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人類對「某些神聖儀式」的集體記憶。當純真符號以異化的形式出現時,會喚醒人們對觸犯古老禁忌的恐懼心理。
在原始文化中,童謠往往會與成長儀式繫結,而在恐怖片裡卻將童謠與死亡關聯。這種純真與危險的衝突感,會給人帶來一種失控的感覺,從而產生恐懼。
純真符號異化給大腦帶來的刺激,刺激聽覺皮層的異常響應。
童謠變調會刺激初級聽覺皮層產生異常放電。
例如《寂靜嶺》中將「Ring Around the Rosie」童謠電子化處理,引發 β 波(警覺波)強度提升。

2. 誤導映象神經元
《孤兒怨》中 Esther 在殺戮時會唱歌謠,我們看到:
她臉上露出微笑,眉毛舒展,酒窩加深,我們的映象神經元被啟用(映象神經元系統的原始功能是「觀察-理解-模仿」)

讓我們聽聽她在唱什麼——「我會切開你的喉嚨……」歌詞會觸發我們大腦的警報,杏仁核中央核與終紋床核已經開始做起威脅評估。
大腦同時生成兩種動作指令——準備模仿微笑和肢體緊張進入戰逃狀態。
運動皮層要裂開了,這種混亂感會激起恐懼。

3. 類似「煤氣燈效應」
童謠是人們熟悉的旋律,音樂會啟用我們海馬體的自傳體記憶提取功能,但異化內容迫使大腦在「真實記憶」與「扭曲現實」間反覆校正,產生類似「煤氣燈效應」的自我懷疑。
|答主:鄒密
童謠所激起的恐怖,
也許是一種人類對所養育後代的保護性恐懼。
其可能的認知神經進化脈絡如下:
捕捉到嬰兒訊號 → 訊號異常識別為後代有危險→ 啟用古老防禦迴路 → 文化符號強化威脅關聯 → 神經系統誤判為真實危機 → 產生保護性恐懼反應
要知道,
人類對兒童的一切都是極為敏感的。
嬰兒圖式(Baby Schema)是這一現象的神經學證據。

我們對嬰兒特徵(高音調、圓潤面部、短四肢)的敏感性源於哺乳動物的進化選擇。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實驗顯示,成人觀看嬰兒照片時,眶額皮層(與獎賞相關)和多巴胺能系統的啟用強度比觀看成人照片高 40% 。且嬰兒圖式的強度與主觀「可愛度」評分顯著正相關(P < 0.001),能引發更強的伏隔核激活。
這種機制確保親代優先投入資源保護後代。
但當童謠(通常伴隨嬰兒化聲音)被異化時,大腦可能會將此識別為「受損後代訊號」的恐懼。
這種恐懼,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描述的最為深刻:

書中,初代烏爾蘇拉曾警告「近親婚姻會生出蜥蜴」,後代卻重複悲劇,家族末代奧雷里亞諾與阿瑪蘭妲·烏爾蘇拉近親結合,誕下長豬尾巴的男嬰,最終被螞蟻吞噬。
「受損後代訊號」會觸發基底神經節的古老防禦程式。該程式是基於人類從動物進化至智慧生物程序中,不斷強化的對於捕獵者的危險神經訊號(飼養員靠近鱷魚時,鱷魚反射性張嘴呈攻擊狀態)。
人類早已進化為高等級生物,
所以一些符號已經異化成了能啟用該回路的特定強化物。
研究發現,人類前額葉透過預測編碼(Predictive Coding)構建對熟悉刺激(如童謠之類的強化物)的預期模型以節省認知能量(Friston, 2010)。
當實驗人員用藍色方塊(被試被告知可能出現電擊)代表威脅條件,黃色方塊(明確不會出現電擊)代表安全條件,文字訊號「rest」(休息狀態,無任何關聯)代表基線條件,透過[ 18 秒威脅條件(藍色方塊)] → [ 18 秒休息] → [ 18 秒安全條件(黃色方塊)] → …(重複 5 輪)的實驗步驟。
同時觀察皮膚電反應(SCR)以量化自主神經系統的恐懼表達強度,fMRI 訊號以重點分析左杏仁核、腦島等區域的啟用差異。
發現威脅條件下 SCR 顯著高於安全條件,即確認了「符號導致的認知恐懼」的有效性。
同時威脅條件引發左杏仁核啟用,且與 SCR 正相關,說明杏仁核已經進化為具備整合語言層級威脅訊號的能力。這也是人類符號恐懼的神經基礎。(Phelps et al., 2001)。
映象神經元在此過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帕爾馬大學團隊的論文透過對比映象神經元系統的視覺假說(Visual Hypothesis)與直接匹配假說(Direct-Matching Hypothesis)(前者認為,我們在觀察到活動時,只通過視覺分析完成映象模仿,後者則強調觀察後的動作理解實際會啟用相應動作的執行腦區,但可以不產生實際活動。)
研究支援了後者的主張,視覺分析雖參與初期資訊處理,但映象系統的直接匹配是理解意圖的核心。即映象系統可能是語言、工具使用等高階社會行為的進化前體。
即對於恐怖片童謠這種符號的認知恐懼,是基於映象神經元系統發育起來的。
首贊答主提到童謠本身就是恐怖的。
這一觀點我深表贊同。
童謠作為創傷記憶的跨代際傳遞介質是可以解釋的,
如《鵝媽媽童謠》中隱藏的死亡隱喻(如「Ring Around the Rosie」對映黑死病)透過文化傳承形成群體記憶。

即「童謠」本身自帶恐怖的文化屬性。
此外,在實際安全的情況,人類往往會放大「恐怖」這一訊號。
Milad & Quirk 在 2012 的綜述中指出,人類腹內側前額葉(vmPFC)透過穀氨酸能投射抑制杏仁核中央核(CeA),該機制在可控威脅暴露中增強。
即恐怖片利用童謠所構建的「虛擬養育危機」,會使觀眾在安全環境下演練威脅應對策略,並且會逐步放大「恐怖」訊號。
這種機制本質是進化賦予的「過度保護傾向」——寧可誤判虛假威脅,也不願遺漏真實危險。
所以,人類對後代有危險訊號的警覺,是寫在基因裡的生存演算法。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角度的解讀呢?
音樂學領域下優秀答主 @劉耳朵 從音樂本身出發,推理猜測「童謠可能原本就是恐怖的」,列舉歐洲中世紀古老民歌等歌曲作為例證。
答主@漢娜Bananah 認為「越是熟悉的東西,越能給我們產生『心理落差』,而這個落差越大,刺激就越大,且記憶點就越深刻。」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吧!
題圖來源:《孤兒怨》
知乎瞎扯|你在家闖過最大的禍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