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可能會讓你有些“嗯?!”的話題。
根據前段時間公佈的全球GDP資料顯示,2024年,美國的名義GDP總量,衝到了29.18萬億美元。什麼概念?世界第一。第二,中國,18.94萬億。第三,德國,4.66萬億。第四,日本,4.02萬億。第五,印度,3.85萬億。加在一起,才能和美國掰一掰手腕。
人均GDP呢?也很嚇人。美國人口,大約3.35億。這麼一算,人均GDP高達8.7萬美元。中國呢?大約1.3萬美元。
29.18萬億。18.94萬億。8.7萬。1.3萬。依然還有差距。
而且,美國在高科技、金融這些領域,也是佼佼者。矽谷的創新,華爾街的資本運作,都在源源不斷地創造鉅額財富。一些科技巨頭的市值,動不動就上萬億美金。
按理說,總量這麼大,人均這麼高,美國人民的生活應該過得相當滋潤吧?就像一個家裡開了金礦,每個成員多少都應該能分到點金子。但是,怪事來了。如果看看美國的社會新聞,或是跟在美國工作生活的朋友聊聊,你可能就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景象。
美國的很多底層人民,甚至中產,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壓力山大。失業的工人,大城市裡打零工的服務員,揹負沉重學生貸款的年輕人,付不起高昂醫療費用的家庭……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美國這麼厲害,大量的底層人民卻依然辛苦?
斗膽和你分享我的看法。
美國的蛋糕,做得很大。但切蛋糕的方式,有不小的問題。
什麼意思?我們先來看一條影片。
影片中的內容,我特別贊同。尤其,是其中涉及到的兩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是:初次分配的極度不均。
市場這隻“無形的手”,在分錢的時候,越來越偏心了。
你看,過去幾十年,全球化浪潮。美國公司把大量的製造業崗位,外包到了成本更低的國家。工作外包,假設收入不變,成本低了,利潤就高了。
但是,這部分多出來的利潤,讓誰受益了?公司。股東。高管。當然,還有某種程度上能享受到更便宜商品的消費者。誰受損了?那些失去工作的,技能跟不上的美國本土工人。他們的工資停滯不前。甚至下降。
再加上,技術進步。特別是自動化和人工智慧。這就讓一部分贏家更加通吃。高技能人才,比如頂尖程式設計師,比如金融分析師,收入水漲船高。而那些從事重複性勞動,容易被機器替代的崗位,價值就被稀釋了。
你的技能值錢,你就拿得多。不值錢,就可能被淘汰。這很殘酷。
金融業的過度發展,也是一個推手。美國的金融業,佔GDP的比重很高,創造了驚人的利潤。但這些利潤,很多是在金融體系內部流轉,或者流向了少數精英的口袋,並沒有很好地反哺實體經濟和普通勞動者。股東價值最大化,就變成了只有高管和股東的狂歡。
另外,工會力量、生活成本、受教育機會等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帶來的結果就是,經濟增長的果實,絕大部分被頂層的1%甚至0.1%拿走了。
根據經濟學家薩伊茲、祖克曼等人的研究,美國最富有的1%人口,拿走了國民總收入的20%以上。而底層50%的人口,加起來才分到13%左右。財富的集中度,更是驚人。
所以,國家的確有錢。但新增的錢,絕大部分沒流到底層人民的手中。
蛋糕很大,但你夠不著分蛋糕的那把刀。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初次分配,就是會有“不均”的問題的。但是,政府可以透過稅收和福利,進行二次分配呀。把富人的錢“收”上來點,補貼給窮人,實現更加的公平。
理論上是這樣的。美國也確實有各種稅收和社會福利專案。比如,個人所得稅是累進的,收入越高稅率越高。還有社保、醫保、食品券等等。
但是,這“二次分配”的調節力度,也不夠。甚至還在減弱。
這就是第二個關鍵點了。
先看稅收。
美國的個人所得稅,雖然名義上是累進的。但各種稅收抵免,特別是對炒股、投資收益等等資本利得的稅率遠低於勞動收入,給出了很大的避稅空間。2017年的大規模減稅,更是主要惠及了企業和富人。企業所得稅率,也大幅降低了。
再看福利。
美國的社會福利體系,和歐洲一些高福利國家比,覆蓋面和保障水平都還有差距。除了社保和老年醫保這兩個基石,很多福利專案的申請門檻很高。美國整體的政府福利支出佔GDP的比重,也低於不少發達國家。
雪上加霜的是,美國政府自己,可能也挺缺錢。
什麼?一個GDP全球第一的國家,政府怎麼會缺錢?
我們來看看政府的賬本。
2024年,美國聯邦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在4.919萬億。歷史新高。但支出呢?要花掉6.752萬億。財政赤字,是1.833萬億美元。還要借新債還舊債。
這些錢,都花哪兒去了?
“法定強制性支出”,佔了總支出的六七成。比如給老百姓發的養老金和醫療保障。這部分是剛性的。隨著人口老齡化,還會不斷上漲,很難砍。砍福利,選票可能就沒了。
另一大塊,是國防開支。一年八九千億美元。奔著一萬億去了。霸權的代價,是成本全球第一。這筆錢,也佔了政府“可自由支配”支出的大頭。
更要命的是,還有國債利息。美國國債總額,已經突破了34萬億美元。並且還在繼續往上漲。現在利率一高,光是每年支付的利息,就接近1萬億美元了。什麼概念?利息支出,比除了國防之外的所有其他可支配開支,比如教育、科研、基建、環保等等,加起來還要多。
一年收入4.919萬億。強制性支出先花掉3萬多億,國防再花掉近1萬億,國債利息再花掉近1萬億。這三項加起來,就已經把收入花超了。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美國政府手上,真正能用來主動調節分配、投資未來、改善民生的“活錢”,其實很少。
你想給底層多發點福利?想大規模投資教育、幫助“鐵鏽地帶”轉型?想修橋補路搞基建?想著吧。
最終,初次分配極度不均,富人拿走大部分。二次分配調節力度不夠,政府想調,但自己也揹著沉重的財政包袱,能力受限。
老大掙了大錢,但只顧自己花。家長想調節一下,卻發現自己欠了一屁股債。養老看病固定開銷還很大,根本沒餘錢給老二老三。
美國底層人民的困境,就這樣在GDP的光環下,被固化了下來。高昂的生活成本,停滯的工資,沉重的債務。疊加在一起,很多人的美國夢,真的成了一場夢。
這種光鮮資料下的裂痕,也在提醒著我們,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只有GDP總量。還有財富如何分配,機會是否公平,普通人的生活是否真正在改善。
好的圖景,應該是水漲船高。
而不是一部分人站在另一部分人的肩膀上,獨自享受著高處的風景。
你說呢?
ps:
平時,我的許多類似這篇文章的“小觀點”,都會分享在商業社群“劉潤·進化島”。
每天,我都會在島上更新“劉潤日課”,分享我當天最新鮮熱乎的商業收穫。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形式感興趣。歡迎你加入,和我們一起學習。
更多資訊,歡迎你點選下方圖片進行了解。加入7天內,可以無理由退全款。
我在島上,等你。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劉潤 主筆 / 二蔓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98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