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導讀:
“專案越看越不好,越看越不值得投”。
投資人發出靈魂拷問:“現在到底是專案質量變低了,還是投資人看專案的標準變高了”?
作者丨FOFWEEKLY


本期推薦閱讀5分鐘
一級市場講了5年怎麼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畫風突轉,矛頭指向“怎麼投”?
GP的三難境地,不僅僅是募和退,還有投。
2024年已經快過半,然而市場上“零出手”的機構卻不止一兩家。
提起今年的情況,不少投資人面露難色:“每天聊一個專案,出手數量卻為零”。
與此同時,每週最難熬的日子也出爐:週一,老闆要求深入介紹自己調研的專案,還有數量限制。
每天輾轉忙碌,卻沒有實際進展是不少投資人的常態,專案越看越不好,投資人不知道怎麼投。
有投資經理發出靈魂拷問:“現在到底是創業者質量降低了,還是投資人看專案的眼光高。為啥找不到能夠投的專案”。
不知道怎麼投
今年以來,受監管、市場環境、LP態度等多方因素影響,一級市場進一步遇冷。根據FOFWEEKLY資料顯示:一季度機構LP的出資節奏放緩。投資端,投資機構的出手次數也進一步下跌。
據清科資料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我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投資案例數1,496起,同比下降36.7%;已獲知的投資總金額為1,692.25億元,其中600億元來自於大連新達盟的戰略融資,剔除這一偶發性極值案例後投資總金額為1,092.25億元人民幣,若同樣剔除上年度極值案例,本季度金額同比降幅達22.2%。
受競爭激烈、募資受挫等因素的影響,機構的出資愈發謹慎。
社交平臺上分享停擺狀態的投資人越來越多,抱團進群,互相取暖,交流下來發現身邊有出手的投資機構屈指可數,反倒沒有投資專案的投資人越來越多。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GP的“投資困擾”就陸續來了。
有投資人總結:去年上半年是盲目的動,下半年是被動的停,今年是迷失方向,迷茫的不知所措。越來越多投資人開始聚集一起抱團吐槽,排解情緒。
一方面是市場環境不樂觀,機構整體出資更加謹慎,另一方面是好的、優質專案不好找,有價值的專案發掘難度變高了。
一部分機構嚴格遵循“非必要不出差、非必要不出手”,不躺平也不出手,一邊在觀望,一邊在學習。
加之監管趨嚴,IPO通道收緊,這讓GP也更加理性,在投資前思考最多的問題是,專案後續是否有可以接盤的方式。在募資難、退出難的當下,能否實現退出是GP投資的前提。
在網際網路時代,一個專案,多家投資機構蜂擁而至搶份額的現象不再了,如今的市場環境下,一片寂靜,不少機構為了專案獲得下一輪融資,甚至開始自己下場做FA。
於是,投資人們出差、看專案,依然在忙碌,然而能夠真正上會的專案卻屈指可數。
有錢投不出去
市場降溫時,投資人出手自然會更謹慎,投資節奏放緩是必然,然而一些“不缺錢”的機構,如今的出手速度也不盡人意。
日前,某產投機構向我們坦言:“今年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找到值得投的好專案”。
背靠產業,該機構在募資、退出層面的壓力相較於市場化機構也小很多,然而他們卻面臨有錢投不出去的挑戰。
“專案越看越不好,越看越不值得投”,投資人發出靈魂拷問:“現在到底是創業者質量降低了,還是投資人看專案的標準變高了,為啥找不到能夠投的專案”。
為何發出如此感慨?
據他描述:“今年,他們在覆盤機構過往投過、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卻始終沒有成長起來的專案時,認為並非是投資邏輯不同”。
在他看來:“用現在的投資邏輯來分析,依舊認為是當時投的專案是好專案,即便在當下也依然會投,但企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卻始終沒有變大。
在另一位投資人看來:“一方面是受近年來市場環境影響,讓本來有成長空間的專案無法得到應有的發展;另一方面,資金結構變化、退出通道變窄等多方因素影響,導致機構的投資信心普遍受挫,變得更加謹慎,甚至出現策略調整,從而使得投資目的變形或者減少出手動作,為了募資而投資,為了套利而投資,非扶持企業發展”。
開年至今,市場溫度依然冰冷,當早期基金到期,當LP追責GP,當S基金到2、3折……當IPO暫緩、退出難,LP謹慎、募資難……擺在GP面前的疑難問題越來越多,面對愈加困難的生存現狀,GP對專案的篩選、把控標準自然也要更加嚴格
要麼躺平、觀望,要麼擇優投資,市場整體投資行為減少,專案端融資自然面臨壓力。
有訊息稱:“有機構過往投了的專案中,大多數為機構獨投,甚至控股,現在面臨的退出壓力更大,為了給專案找錢,機構開始全員FA”。
“擇優投、去庫存”已經成為不少市場化機構的共識。
結語
一級市場陷入的怪圈又增加一個——投不出去。
賬上沒錢的機構不出手,賬上有錢的機構擇優投,而手上有錢、有投資任務的機構卻愈發感覺到好專案找不到,面臨著“有錢投不出去”的新挑戰。
一邊是專案融資難,一邊是機構投資難,這一幕似曾相識。兩年前,LP端險資的觀點:手上有錢,配不出去。
資金端來看:能夠匹配LP訴求的優質GP不多,資產端來看:有價值的專案不好找。
投資難、募資難,再加一個退出難,GP陷入三難怪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