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律師也要交座位費麼?

作者 | 吳夢奇
來源 | 智合研究院
第一個美國律師
隨潮翻入小紅書
在小紅書的Tik Tok refugee潮裡,美國律師大概是跑得最慢,或者說相對最不積極的一個群體了。
此前,隨著Tik Tok的禁令日期逼近,大批美國人湧入了小紅書:沒有選擇很多人眼中預設的最大受益者Instagram和Facebook,而是到這個陌生的中文社群對賬、交貓稅。這股熱潮一度從美國擴散到全球範圍,最高峰時,七麥資料顯示小紅書在80多個國家的App Store下載榜登頂。
由於熱度太高,“律師之國”裡前倆字的反應反而顯得慢了。不同於其他話題下“先由美國人發起,後有中國人參與”的順序,律師圈第一波發起交流邀請的反而是國內律師:開啟小紅書按時間排序檢索,在1月14日這個“TT難民”湧入高峰,你會發現主要是中國律師在用英文發動態,嘗試撈點美國同行進來對賬。
有人猜測是因為律師不太刷Tik Tok(或者說不太以職業身份刷TT),畢竟連美國大律所們都普遍對進駐TT興趣寥寥。也有人調侃,說律師和醫生應該是國內同行最不願意對賬的兩個領域了。
當然,第一個率先來探路的美國面孔最遲也在當天出現了,而且局面相當有意思:
Chumahan Bowen,一位南加州的混血印第安人,在小紅書上po了一張自己的律師證件照,“moving over here to see what is going on and to explore”。截至1月21日,這則動態獲得了3500+個喜歡和1500多條跟評。Chumahan本人則漲了1000多位粉絲。
Chumahan個人主頁和唯一一條自述律師身份的po文
考慮到這波Tik Tok Refugee的熱潮裡混入了一定量的“假外國人”,這裡簡單求證一下這位律師的身份(有人提到可以看IP註冊地,但其實很多時候並不適用)。
Chumahan出生於華盛頓州的印第安部落保留地Jamestown S'klallam,是印第安人和法國人結合後的混血兒,同時也是位作家,在自己的個人網站上,他同時用了兩個顯眼的大詞修飾自己:優雅,野蠻人。
Chumahan個人網站
Chumahan於2009年拿到加州律師資格,個人主頁和領英顯示他在加州聖塔安娜的律所Ovando Bowen LLP執業——這是一家員工規模不到兩位數的小型律所。他從事的領域則是集體訴訟。
唯一遺憾的是,如你所想,Chumahan的印第安人身份讓評論區的交流變得不那麼聚焦於律師本身了。這很合理,幾百年前,歐洲人作為開拓者踏上了北美大陸,和本地土著印第安人建立了聯絡,幾經周折後都成了如今民族熔爐美國的基底。幾百年後,中美普通律師這次難得且意外的無隔閡廣泛交流裡,印第安人在無意識中戲劇性地替美國律師打了頭陣。
萬事開頭難。Chumahan之後,更多美國律師陸續翻開了小紅書,開始直面國內的同行們。
他們也很卷
和Chumahan類似,JLRICHY是另一位跟著“TT難民潮”來小紅書拓荒的美國律師,非常直球地在個人主頁的簡介裡寫上了“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xchange about US and Chinese law”。
JLRICHY的置頂帖和個人主頁
同樣,JLRICHY也是一位“真實的美國人”,進駐小紅書前還特地在X和bsky(Bluesky,一個去中心化的社媒平臺)上發了訊息。Tik Tok庭審後,作為訴訟律師的他還在社媒上分析了口頭辯論情況。
去掉了身份問題,JLRICHY評論區的法律問題濃度相對來說就要濃郁許多了。
有中國人問他美國法院的法官同行們是不是也和中國法官一樣,被堆積成山的案子壓得喘不過氣。
也有美國人在這個中國APP上詢問他對某位美國大法官的看法,莫名有種時空錯亂般的喜感。
當然還有法學生普遍關心的學費問題和律師們普遍關心的收入問題,JLRICHY給出的答案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某些刻板印象:新奧爾良排名最高的法學院每年學費49萬元(摺合美元約6.7萬,他甚至貼心地在評論區用了yuan作為單位),很多人還清學貸的唯一希望甚至是債務大赦(debt jubilee)——此處不排除是還沒進行過本土化的美式幽默感的可能性。
與高額學費相對應的應是高薪,不過JLRICHY反饋美國律師薪水從最低4.5萬美元到最高數百萬美元不等在其他美國律師的評論區,也有人估計平均收入大致在15萬美元——儘管他們認為這個資料是被少數人拉高的。
還有人問他怎麼看待國內非常流行的錢伯斯評級,得到的回覆和不少人預期的類似:他們對普通的美國律師用處不大,但很適合有名望的律所自我展示。
在另一位副業寫寫遊戲配樂的法學院學生youngmabel的評論區,兩邊交流的問題同樣相當接地氣,某種程度上更適合芸芸眾法學生體質。
Youngmabel個人主頁和身份po文
youngmabel在密西西比學院法學院上學,規模很小但離家近,理論上更容易讓國內非五院四系的法學生們代入。每年的學費則是35000美元,差不多是JLRICHY提到的新奧爾良頂尖法學院學費的一半。
有人問他美國法學生的就業壓力大不大,他的答覆可能會切中國內不少小律師的共鳴區:“是的,通常只有前10%的學生才能獲得高薪工作,其他學生要在就業市場上相互競爭,所以學校很重要。
也有人向他了解目前美國法學院在法律AI應用方面的進展,他的回答可能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小法學院的情況,至少側證了並不是所有美國法學院都在AI應用方面走得很前:“我們使用Lexis AI,但我覺得他並不那麼好。它對研究來說是個好基點,但沒法深入回答我的很多問題。”
和其他對賬區一樣,這裡的氛圍也十分和諧。如果一定要找一個最接近難倒他的問題,大概得數下邊這個“救老婆還是救媽”的靈魂拷問了:
“美國律師要交座位費嗎?”
回收標題,美國律師是不是也要給律所交座位費,或者至少有一部分律所存在座位費這項制度?
如果你拿這個問題去問GPT這類AI,那他們多半會給你一個模稜兩可的“因所而異”回答;如果你問的是某些更不靠譜的AI,他們甚至可能會在一通檢索之後在國內文章的基礎上移花接木,將貨幣換個單位後告訴你美國律師要交5000-20000美元不等的座位費。
顯然,在AI掌握更多更準確資訊和更強資訊篩選提煉能力前,人人交流都很有必要性。所以,趁著小紅書吸收了很大一波真實美國人這一契機做個對賬簡直再合適不過。
從目前的評論區對賬情況來看,很多美國律師可能不太懂座位費這個概念。比如一位開帖答題的美國職業律師,就把底下中文提問裡的“坐位費”理解成了諮詢費和小時費率(此處不排除錯別字帶來的翻譯問題)。
另一位美國律師在理解概念後給出的答案就比較直白了:不交。這也和多數美國律所沿用的薪酬體系有關,普通美國律師並不像國內一樣廣泛計件提成,而是靠固定工資+小時績效獎金。至於合夥人,有美國律師提到入夥時需要一次性交一筆10-70萬美元不等的費用(並非座位費),此外就無了。
當然,國內律師也不必因此氣餒,畢竟中美各自司行不同的司法體系,法律服務市場環境和律師職業定位也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收入從來不是衡量律師成功的第一標準——況且疊加上“掙美元花美元”和稅負等debuff,即便單看收入兩邊律師間也未必有那麼大差距。
“座位費”只是一個切口,兩邊能分享的話題其實還有很多:已經有美國律師主動和中國律師感慨起這一年多里許多美國律所從中國撤離的現象,也有中國律師正打算去和美國同行們聊聊“法律諮詢公司”。唯一確定的是,褪去最初的青澀和客套後,律師們交流的話題也在變得更加豐富——所謂好飯不怕晚嘛。
那麼,這輪律師對話最終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只能說,與其寄希望於靠兩國律師之間的零星“對賬”實現優勢分享互補或催生直接業務合作,不如單純將之視作一次打破認知壁壘的罕有機會、一顆需要時間澆灌的啟示之種。
機會可能消失,種子終將發芽。也許未來某天某位中國律師在海外服務客戶的時候,會不巧碰上多年以前同在小紅書上激揚文字的美國律師網友。
至於當下,且待社群自由發展:在一位每天工作7-12小時、剛在聖誕節加了個班的美國交易律師評論區,有中國律師發出驚表情和安慰話語,也有律師善意調侃:“看到美國律師也加班,我心裡平衡了很多。
至少這次,網際網路又一次連線了太平洋兩岸的法律人;至少這輪對話,看著多少也有些“天下大同”的影了。也許這是網際網路最開始的模樣,也是人與人交流最純粹的模樣。
本文作者
吳夢奇
智合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關注行業動向與律所管理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


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