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白T恤,一年賣了10個億

又到夏天。
你的衣櫃裡,有T恤嗎?
前段時間,我在我的訪談欄目“進化者”上,見到了1位創業者:張勇。
他創立的品牌,白小T,只賣T恤。
一整個品牌,只賣T恤?怎麼可能?
服裝行業的同質化捲到什麼程度,誰做誰知道。何況還是“T恤”這種幾乎誰家都有賣的品類,怎麼可能被單獨做成一個品牌?
是啊,怎麼可能?但今天,隨手一搜“白小T”,你會看到很多人,都在驚歎它交出的成績單,說它:
“1件白T恤,賣了10個億。”
今天的白小T,賣的T恤已經不只有白色了。但一件100多元的T恤,一年賣出10個億的GMV,還是讓人很好奇。
服裝裡的品類那麼多,怎麼會突然想起來“去做T恤”的?
又是怎麼會決定“只做T恤”的?
決定後,又是怎麼一步一步把它做成品牌,做到“1年賣了10個億”的?
那天,我們面對面聊了快4個小時。
今天,我爭取用你淘一件T恤的時間,分享給你。
從哪裡說起呢?
就從,最開始的那2場“可怕的會議”吧。

 “去做T恤”

太可怕了。
張勇和我說,現在想想看,他都很後怕。
時間回到2015年,之前幹過央視記者,做過線上教育,但就是從來沒幹過服裝的張勇,決定幹服裝。
決定後,他開了2場會。
第一場會,本來是關於別的話題的分享。但分享完後,他問臺下的人,你們願不願意聽一個新專案怎麼幹?
願意的話我講15分鐘。
12分鐘後,他已經講完了他的服裝創業專案,站在臺上問人家,你們有沒有人願意投資?2000萬,10%股份,有沒有人想投?
17個人衝了上來。
很快,資金到位,再開第二場會時,已經是門店的開業儀式。
一個開業儀式,本來和融資沒什麼關係,但是,在被臨時請上去,講講“為什麼要做這個店”,“為什麼要做這個模式”後,和第一場釋出會類似的事,又發生了一遍。
又有人衝了出來,搶著說“那這樣,我想出2000萬”,說“股份你自己說了算”,問“手續能不能馬上辦”。
2015年。張勇說,那真是一個黃金年代。
機會來的時候,簡直猝不及防。哪怕沒有公司,沒有PPT,只有1個想法,也可能會有2000萬轉瞬就被拍到桌上、打進卡里。
被機會砸中的人,也很容易覺得自己太牛,做什麼事都一定能成。
但是,時間來到2024年,張勇卻說:他現在回想起來,只覺得後怕。
因為,一年之後,專案沒做成。那些衝上臺給他錢的人,又衝進了他的辦公室。要他還錢。
專案虧了,必須還錢。我不管這是不是投資款,反正你不能讓我虧,還錢。
怎麼辦?張勇說,他選了還。不為別的,為當初他們衝上臺時的那份信任。
然後,清點公司,清零自己,帶上僅剩的5名員工,滿世界找出路。從寧波,飛到伊朗,再飛到義大利,去看別人的大牌是怎麼幹的。
回來後,他又去了廣州的大牌服裝代工廠。
然後,連門都沒進去。
奢侈品的代工廠,管理非常嚴格,並不是想進就能進的。怎麼辦?
等。等在門口,和門衛大爺聊。大爺很有責任心,放了狗。好在,只咬到了牛仔褲。
回去打上狂犬疫苗,再繼續等。一天又一天地等在工廠門口,和門衛聊,和工人聊,請他們抽菸、喝酒、吃豬腳飯,請他們教教他:大牌,到底是怎麼做服裝的?
他們能教出什麼嗎?能。張勇說,什麼面料、什麼工藝、怎麼縫紉…他們很多人,講得比很多高管還要好。
就這樣,他摸索到了一個機會:做襯衫。
沒錯。一開始,白小T不是白小T,張勇選擇的也不是做T恤。而是做襯衫。
用大牌的邏輯、大牌的做法來做襯衫,再讓使用者花十分之一的錢穿到。
有意思。機會來了。
時間來到2年後,張勇的襯衫交出的“成績單”是:
虧了2700萬。
怎麼會這樣?是這個想法不好嗎?是賣不出去嗎?
不,襯衫一上線,就火了。
但是,10個人買,6個人退。
襯衫,是個太講究“合不合身”的品類了。一旦版型有一點不對,對不起,馬上退。
哪怕ROI做到了1:4,甚至眼看著就要規模化了,也扛不住60%-65%的退貨率 。賣得越火,死得越快。
怎麼辦?和很多創業的人一樣,張勇說,他也開始睡不著覺,想怎麼減少退貨,怎麼折騰版型,怎麼穩住情況。
但是,任憑怎麼折騰,不行,就是不行。
虧損來到2700萬後,張勇開始尋找新的機會。
他發現,網際網路上有很多上裝都很好賣,比如羽絨服、羊毛衫、衛衣,但是,卻很少有好賣的褲子。
於是,創業人的基因又動了:別人不行,我來肯定行。做褲子。
然而,褲子比襯衫的問題更嚴重。並且,還是同一個問題:版型。
使用者對襯衫的版型要求高,對褲子就寬容些了嗎?不,更高。
褲子,一定要和臀型、腰圍和腿長腿細高度吻合。差個一公分,就可能系不上,往下掉,甚至直接穿不了。
做襯衫、做褲子。
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
距離那2場釋出會的4年後,襯衫和褲子的虧損總數,已經到了4000萬。
比4000萬欠款更難受的,還有白眼。在失敗了1遍,2遍,3遍,4遍…之後,真正難面對的,除了銀行卡的數字,還有身邊人的眼神。
怎麼辦?張勇說,他在寧波東錢湖的一個民宿裡,想了一晚上。
怎麼別人都行,我來卻不行。
我是不是真的很無能?我是不是不應該再做服裝行業?
他說,他記得很清楚,那晚房間的窗戶,剛好對著湖。
一開啟,風吹進來,很涼。
他對自己說:算了。不幹了。這事結束了。
然而,第二天來了。
第二天,沒有人找他說了什麼話,也沒有事給他帶來了什麼轉機,但他睜開眼睛,又聽到自己在對自己說:我是不是應該再換個品?
創業的人,大概都是自我說服的高手。這個品不對,就換一個。這個做法不對,就換一個。怎麼換都可以,但大方向只有一個:不要結束,還要再幹。
這次,再做什麼呢?羽絨服?供應鏈太複雜。內褲?價格太難卷。還能做什麼?還能做什麼?
轉機,來自於一個美女。張勇說,他去試了幾家公司的美女上門量體服務。美女一上門,他就一直問:
你們每天見的顧客這麼多,你感覺什麼產品使用者的退貨少?什麼產品使用者對版型的包容度高?
一個美女告訴他,T恤吧。要是一個人買T恤,還找人上門量什麼體,那怎麼看都不是為了衣服,而是為了美女。
機會,又出現了。
而且,這個機會,還和他之前看到的很多行業資料和報告不謀而合:資料顯示,當時服裝行業的很多品類整體都在往下掉,比如襯衫、西服,但還有很多品類趨勢正在上升,比如,T恤。
張勇說,他還記得,T恤推出後的第1天,賣出去了3單。
第2天2單。第3天4單。到了第5天,還是隻有4單。
好像,又沒戲了。
但突然有一天,早上起來,變成了120單。再後來,又變成300單。
他粗略算了一筆賬:8%的退貨率,3.5的ROI,70%的毛利……
不用再問財務,他知道,這次怎麼算,都已經掙了。
那一年,是2019年。做T恤的“白小T,終於成立了。
此時,距離2015年的那2場會議,已經過去了4年。
張勇說,今天很多人以為,我們做T恤是因為有眼光。一眼看中,一腳踩對。但其實,不是的。
創業的人走路,更多時候都是一眼看錯,付學費,再找下一個,一腳踩空,爬起來,再邁下一步。
T恤的前面,有襯衫,有褲子,有2場釋出會裡爭前恐後的2000萬,和後來2次失敗時一個人面對的2700萬和4000萬。
他和他的“白小T”,也並不是突然想起來去“做T恤”,而是終於想到了還可以去“做T恤”。
不容易。終於找到了T恤的賽道。
可是,服裝行業裡,有那麼多品類,T恤這種品類,又沒什麼特別,幾乎每個服裝品牌都有,怎麼會決定“只做T恤”的?

“只做T恤”

真正從戰略上來講,如果要正面和他們競爭,我認為我是沒有能力的。
我們幾乎什麼都沒有。張勇說。
做T恤的服裝品牌那麼多,我們拿什麼和他們競爭呢?
論資金,是在虧損的,論團隊,是剛起步的,論設計能力?供應鏈能力?渠道能力?…幾乎沒有一樣能比的。
但是,他相信一句話,來自《道德經》: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什麼意思?
這句話,很多人會當成道理看。
比如,事物的執行規律,在於變化。萬事萬物總是向相反方向迴圈往復的。
太陽會升就會落,高樓能起就能塌。
比如,藉助事物的執行規律幫自己成事的辦法,不止硬剛。你還可以靠微妙的洞察和順應。
船大難掉頭,柔者能克剛。
而張勇,還把它當成兵法看。
張勇說,小企業和大企業競爭,在正面戰場上,當然死路一條。
但是,當你沒什麼時,你就會有什麼。當你有什麼時,你就會沒什麼。
競爭的關鍵,不在於你沒有什麼他們有的,而在於你有什麼他們沒有的。
那,才是你的機會。
舉個例子,當年的那場可樂大戰。
百事可樂出生那年,可口可樂已經火了12年了。
12年,足以讓一個品牌覆蓋足夠廣的人群,佔領足夠深的心智。
勢不可擋,如日中天。
剛出生的百事可樂,怎麼打?
不說產品力、渠道力……光可口可樂的品牌力,都已經覆蓋了幾乎當時的所有人,和它競爭,憑什麼?
百事當然做了很多,比如也提升自己的產品力、渠道力……但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手筆,是它那句橫空出世的廣告詞:
“新一代的選擇”。
日升日會落。
你是今天的太陽,我就去爭取明天的太陽。
而潮流的本質就是:今天和明天,註定不同。新一代,總會有新的選擇。
這,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競爭策略。
張勇說,那些大品牌,團隊足夠大,供應鏈能力足夠強,品牌力積累得足夠厚,做什麼品類,都能讓很多小公司無法抵擋。
但他發現,很多這種服裝品牌公司的老闆,在給品牌起名字時,都喜歡一個名字覆蓋所有。
一個品牌,怎麼能聽上去就只是做一個T恤的呢?我還能做襯衫,做褲子,做衛衣,甚至做箱包……只做一個品類?絕對不可以。
可是,這算是什麼無法迴避的弱點嗎?
人家一個部門那麼大,招的人能力也都不會差,真要和你打,隨便分10個、20個人組個團隊,也專門幹T恤,你那幾個人的小團隊,怎麼打?
張勇說,這樣的情況,也一定有。
但是,一個部門分出幾個人,在短期內去幹一個單品,和一個公司壓上所有,舉全部身家,全部精力去幹一個單品,是不一樣的。
因為,大,不止意味著多,還意味著複雜。越是大的組織里,越可能有很多已經存在的既得利益,會促使各方一定要堅守住自己的陣地。
船大難掉頭。
和大公司很難全面競爭,那就聚焦,只做一個品類。
而相對於已經有波司登的羽絨服,已經有LuLulemon的瑜伽服,已經有Burberry的風衣……T恤,在當時還是一個相對有商業潛力、又還沒有絕對頭部品牌的品類:
幾乎所有服裝品牌都有T恤,但還沒有一個品牌是和T恤劃等號的。
所以,不止要“做T恤”,還要“只做T恤”。
把T恤做成“極致大單品”。
怎麼做?
張勇說,他們的邏輯很簡單:
先把自己做成唯一,再把自己做成第一。
“極致大單品”的本質,是品類佔位。
先做唯一一個專注T恤品類的品牌。再用3-5年的時間把自己變成這個品類裡的第一。
為此,連“白小T”這個名字,都是從135個名字裡選出來的。
因為,要的不止是能朗朗上口,能做成商標,能代表品牌,還要能品類封殺,讓品牌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堅定地和T恤畫等號。
精彩。可是,有個問題:那些大品牌的考慮,難道你們真的可以完全不考慮嗎?T恤之外,還有那麼大的森林,那麼大的蛋糕,真的能說不要就不要嗎?
當然,沒那麼簡單。很多創業者都會遇到一道關:股東。
白小T要堅持只做T恤,股東當然會說話。當股東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話時,怎麼回?
張勇說,只能,怎麼思考的,就怎麼回。白小T的機會,就是聚焦大單品。只能做T恤,做到整個品牌和T恤都強相關,做到極致。除非,哪天他不當這個創始人了。
而一旦頂住了壓力,把這件事做成了,公司要持續增長,還可以把這套商業模式,複製到別的品類,開創出別的品牌,比如白小衫,白小牛,白小內……
但就算這樣,“白小T”這個名字下,依然必須只做T恤。
時間來到現在,張勇說,去年白小T的銷售額,已經超過10個億,做到了13.12億。
此時,距離白小T成立的2019年,已經又過去了4年。
今天,很多人一提到T恤,已經會想到“白小T”。
同時,還會想到它的抖音。
甚至有人說,白小T這個品牌,是“長在抖音上”的。
張勇,怎麼說?

“做到一年賣出1個億”

你說我傻不傻?
2024年的張勇,笑著和我說。
就像一開始做的不是T恤一樣,張勇一開始瞄準發力的,也不是抖音。
確切地說,他一開始,什麼都沒瞄準。
在2019年的秋天來臨之前,白小T的T恤一直都賣得很好,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彷彿什麼都不用想,只要繼續放大規模就行。
可是,有一天,他的團隊突然來問他:我們冬天,賣什麼啊?
那一刻,他才發現一件事:他們的T恤,都是短袖的。冬天,怎麼賣?
賣不了,就只能等到明年3月份賣。那接下來的半年,整個團隊幹什麼?
不能賣長袖嗎?
當然能。張勇說,把短袖加長,不就好了,多容易。可是,你說我傻不傻,當時,沒想到。
而沒想到,就意味著:整個公司,突然就熄火了。
那怎麼辦?業務全停擺,團隊全空窗嗎?
張勇說,還記得“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嗎?那場空窗,後來也帶給了他一個新的機會:
他開始琢磨:公域做不了,我能不能做私域?
但是,私域這玩意兒到底是什麼?怎麼做?不知道。
於是,他和另外一個也壓根兒不知道私域是什麼的員工,開了品牌的第一個微訊號,粉絲養了幾個月,只有550個人。
你猜,就這麼1個微訊號,就這麼550個粉絲,他們賣了多少?
張勇說,他記得清清楚楚,賣了16.74萬元。
太厲害了。他問那個月薪4500元的員工,你怎麼做到的?
小姑娘和他說,不知道啊。我也不懂什麼叫私域啊,我只是做好了售後,後來他們就不但自己來複購,還拉了很多新朋友進來我這,加我的微信,買我的貨。
天哪,這不就是以前的呼叫中心,原來的客服400嗎?只不過載體從原來的電話變成了微信,但底層邏輯,都一樣。
於是,趕緊,開了第2個號,用同樣的方法再做了一遍。
結果資料表現,一模一樣。
一個冬天,沒有想到去做長袖T恤,卻意外地讓空窗的團隊跑通了私域。
這個機會,是提前佈局想出來的嗎?不是的。是在做的過程中,無意中自己長出來的。
張勇說,後來,他一直有一種感覺:
企業,不是想出來的,甚至也不是做出來的,而是自然長出來的。
要創業,你要做的,不能只是埋頭在報表裡,分析資料、夜觀星象,也不能只是悶頭在事務裡,憑著一個最初的想法,一路死磕。
你要像豹子抓兔。
一開始,你只能決定:“要不要追?要不要繼續追?”
至於“什麼方向一定最省力?什麼方向保證能追到?”,不知道。
你能做的只有:拼命盯住,不斷糾偏,保持奔跑。
做服裝,在T恤上開出花,是這樣。
做私域,在微信上開出花,也是這樣。
所以,白小T之所以能“長在抖音上”,在2020年就用一則2分47秒的影片帶來了5500萬的營收,也是靠這樣嗎?
張勇說,一開始不是。因為一開始,並沒有盯上抖音。
還記得那些大而複雜的大公司嗎?既得利益,是會變成阻力的。
在圖文時代已經做成了微信,給白小T帶來了的後果是:入局抖音慢了。
在2020年的下半年,很多人、很多報告都已經在一遍一遍大聲提醒時,白小T才開始正式入局抖音。
那入局之後,是怎麼做起來的?請教同行?網上自學?
也不是。張勇說,今天你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人教你。教你音樂怎麼配,教你影片怎麼剪,教你賬號怎麼冷啟動,教你開頭2秒怎麼留人……
這些東西可以學嗎?當然可以。但是,他的想法是:
抖音,短影片,乃至內容營銷,本身就是一個才發生了幾年的新生事物。誰真正比誰懂多少啊?
在抖音上做內容營銷,怎麼做一定最省力?怎麼做一定保證能出爆款?別人的方法是不是一定適合我,適合又變化了的今天?很難知道。
要從中突圍,除了那些別人的經驗,你真正不應該錯過的,還有自己的思考。
別隻拼命盯住那些新爆的熱點、炫酷的剪輯、頭3秒的話術…
要盯,就盯住那個最本質的東西:內容。
你能不能做出讓人感興趣的內容?
什麼是讓人感興趣的內容?
抖音自己都已經講了,他們要的東西就是3個:新奇特。
但是,他還要再加2個:有意思,有價值。
足夠有新鮮感,足夠能引發好奇,足夠特別,足夠有意思,足夠有價值。
內容滿足這5個特點,你一定能在抖音上火。
這5個看著還是有點複雜啊,能不能說得再有新鮮感、能引發好奇、特別、有意思、有價值一點?
入局抖音4年後的今天,張勇把這5個特點,又濃縮成了一句5個字的話:
這怎麼可能?
以白小T的幾個爆款影片為例:
拍加入能抗菌抑菌的銀離子的內褲,不介紹銀離子和細菌,而是用內褲點亮燈泡。
賣宇航服同款材質的羽絨服,不解釋面料的防寒原理,而是穿著它登上珠峰。
開播的第一條影片,不去拍沙灘美女藍天白雲,而是拍老闆本人在工廠聊天。
張勇說,和大公司比,他們的預算有限,請不了什麼大牌明星,拍不了什麼史詩大片。
他們的第一條影片,在工廠裡聊產品,指令碼是他自己寫的,出鏡是他自己出的,連燈光和麥克都沒有。
但就是這條只有2分47秒的影片,帶來了5500萬的GMV。
所謂的“長在抖音上”,真正的底層邏輯,不是“白小T”,也不是“抖音”,而是“內容”。
比如,那5個點:足夠有新鮮感,足夠能引發好奇,足夠特別,足夠有意思,足夠有價值。
再比如,那5個字:這怎麼可能?
張勇說,他也是前前後後花了1億多人民幣,才初步理解了什麼叫內容。
拼命盯住,不斷糾偏,保持奔跑。
有意思。可是,白小T要做到1年賣出10個億,除了要做好自己,還需要能贏得競爭。
我問張勇,今天,已經有很多人知道白小T,知道它的一年賣10億,知道它的極致大單品,甚至有很多人,已經開始對標。
而你的價格在裡面,並不是最低的。
未來,你打算怎麼辦?如何保證自己能一直做下去?
他說,很難保證。真實情況就是:很難保證。
你會聚焦,別人也會。你會捉兔,別人也會。那怎麼辦?
在很多行業都已經卷上天的今天,怎麼保持競爭力?
張勇的故事裡,有一些他用過的辦法。
比如,“為什麼有人會說我們是智商稅?”
不理解。那就自己帶頭,和公司的每一個高管一起,給使用者打電話。2200個曾經投訴過的使用者,一個一個地請教,一個一個地理解。
比如,“為什麼公司會冒出這麼多瑕疵品?”
不接受。那就把瑕疵品全部都拉到工廠銷燬,燒成碳棒。一年利潤500萬,那批貨總價700萬,沒有請媒體開發佈會,就是給團隊看。
比如“我們的團隊能不能生長出更多的東西?”
很期待。但期待也得先承認,創新本來就是一件很難的事。只靠喊口號很難達成,只能靠提供土壤,和員工一起嘗試新東西,和員工一起盯一起跑。
有意思。但是,不是在說競爭嗎?怎麼說的都是自己的事兒?
張勇說,使用者的需求沒看錯,產品的質量沒問題,創新的能力還線上,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今天,白小T的全渠道復購率,已經達到了37.6%。
平均每1000個今年的付費使用者裡,都有376個是去年來買過的。

聊到這裡,我和張勇的對談,也快結束了。
按照國際慣例,可能要總結他的方法論。我很好奇,他自己會如何總結。
於是我問他,白小T做到今天,已經是一個超過10億的單品了。很多人想到T恤,已經會想到這個牌子。你覺得這其中,你到底做對了哪幾件事?
他說,要展開,當然可以說很多,但核心只有3個“做對了”。
第一,產品對了。吻合了品類趨勢。就像當時分析過的,T恤是一個整體往上走的品類。
第二,營銷對了。吻合了媒體趨勢。還是像當時觀察過的,自媒體的力量,值得藉助。
第三,戰略對了。找到了T恤這個品類。發現這個還沒有被其它品牌劃等號,堅持和這個品類劃等號。
“我認為這三個東西加在一起,就是我的歷史機會。很堅定。”
踏中產品的趨勢,踏中營銷的趨勢,踏中品類的趨勢。
這些有用嗎?當然有用。有人把這個叫做:“要把握紅利”。也有人把這個叫做:“人永遠賺不到他認知以外的錢”。
但是,在聽完他的故事後,除了一些方法,一些啟發,我還有了一種挺久沒有過的感覺:“不服輸”。
在沒找到T恤這個產品時,虧2700萬,虧4000,但第二天一睜眼,還是繼續幹。
在還沒發展成一個品牌時,巨頭環伺,股東施壓,想好要大單品,還是堅持幹。
在沒入局抖音這個渠道時,團隊空窗,私域不會,和團隊一咬牙,還是試著幹。
產品上不服輸,競爭上不服輸,營銷上不服輸。
或許,看上去,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但其實,機會真正青睞的,是“不服輸的人”。
今天,大環境不容易。很多人都在擔心:35歲怎麼辦?紅利沒了怎麼辦?產品同質化太捲了怎麼辦?……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我問張勇怎麼看。他說:我們白小T,也可能隨時沒有。
沒有,就是沒有了。不用半年,就不會有人再討論。
但或許,對我們這樣創業的人來說,更有價值的是:
讓自己少聽一些,多做一些。
去提升自己的認知,去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去專注在那些對你更有啟發的事上。
不管再難的環境,總有花開。
說得真好。
巧合的是,在白小T成立的那一年,雷軍在一場釋出會上,也曾說過一句類似的話。
那句話,更短。只有8個字:
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共勉。
祝福。
P.S.
當然,關於“產品、營銷、戰略”的話題,是怎麼都聊不完的。如果,你還有更多關於“產品、營銷、戰略”的困惑,歡迎進入“劉潤·進化島”,和我們一起學習。
在“劉潤·進化島”上,你可以直接向我提問,收聽我的商業日課;可以認識1.9萬名創業者朋友,提升自己的商業認知;可以回看商業訪談,聽大咖講書,收穫更多的思路和視角 ……
恰好,這段時間,我們也在舉辦“劉潤·進化島”社群7週年的活動。為了感謝你一直以來的陪伴和支援,我們將會限時放出50元的優惠券,供你分享、使用。
更多關於“劉潤·進化島”的資訊,歡迎你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我在島上,等你。

*文章為張勇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張勇主筆 / 尤安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82篇原創文章
我們的“劉潤進化者”欄目,每週都會找各行業優秀企業家進行對談。聊聊他們創業路上的經歷和心得。每週五晚20:00會有直播,感興趣記得持續關注哦~

掃碼可觀看【劉潤進化者】張勇直播回放▲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