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ook」完成1億美元新一輪融資,2025年旅遊業的第一筆大額融資|36氪獨家

亞洲是業務主陣地,2026年亞太地區旅遊人次預計將超越2019年峰值。
任彩茹
編輯喬芊
封面來源IC photo
36氪獲悉,旅遊體驗平臺「Klook」近日完成1億美元(約合7.2億人民幣)新一輪融資,由維恩資本(Vitruvian Partners)領投。本輪融資將用於下一階段的增長與創新,包括透過深化AI技術的運用提升客戶體驗、商家運營效能及內部生產效率,以及與亞太各地旅遊局攜手創造更多的社群價值等。
Klook是36氪持續關注的公司,是亞太領先的體驗玩樂及旅行服務平臺,業務覆蓋景區門票、當地玩樂、交通(鐵路票券/包車/租車)等業務。
2025年是Klook成立的第11年,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累計完成8輪融資,累計金額超10億美元,身後站著經緯、紅杉、博裕、高盛、軟銀等一眾明星機構——最早一輪是2015年經緯創投的500萬美元,本輪之前的最近一次融資則是2023年12月的2.1億美元E+輪。
Klook由林照圍、王志豪和熊小康三人聯合創立於香港,其中前兩者是投行出身,熊小康則是技術出身。2014年,林照圍與王志豪在一次尼泊爾之行中的痛點,成為Klook的成立契機——彼時,線上旅遊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機酒產品基本實現標準化,但進一步決定旅行體驗的各種目的地資訊不足,深度遊的活動也很難在行前完成預訂。

Klook的三位創始人

與之類似,境外深度自由行的使用者往往希望獲得真正在地化的體驗,如日本新幹線等本地支線交通、直升機冰川探險或印尼火山徒步等特色活動、以及小眾卻具本土風味的餐廳等等,其中不少專案此前只能電話預訂,存在嚴重的語言障礙問題等。既有供給與個性化需求的不平衡,為Klook創造了機會。
“發掘”差異化的好產品,成為打破現狀的重要一步。
目前,Klook全球供應鏈網路已觸達2700+目的地,提供超50萬種商品和活動選擇。Klook CEO及聯合創始人林照圍表示,“Klook用十年時間成為亞洲玩樂體驗及服務預訂平臺的首選平臺,重新構建了旅行者與目的地的連結方式。”
據36氪瞭解,Klook在全球有數百人的本地化BD團隊,“只有本地化的運營,才能拿到最全最深的產品。”以旅行熱度頗高的日本為例,除大阪環球影城、東京迪士尼外,Klook近幾年還上線了JR Pass和新幹線等剛需類交通服務產品,百家左右的日本米其林餐廳,以及購物中心優惠券、茶道體驗、壽司製作體驗等,實現本土化“吃喝玩樂行”的全面覆蓋。
此外,Klook的“旅行體驗師”(Kreator)也常被提及——將一些喜歡旅遊和“超會玩”的人拉到不同目的地,讓他們去體驗產品,提出反饋意見並深度參與商品設計,進而提供更符合新一代旅行者的商品和路線。

「Klook」旅行體驗師在京都體驗日本劍道課程

商業層面,Klook常被與攜程對比,但中國區總經理安文此前接受36氪採訪時談到,“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幫助使用者去理解我們的業務,可能更像「亞洲版的攜程+美團到店」。”換言之,除了OTA平臺最有認知度的機票、酒店等業務外,Klook更希望將供應鏈重心深入到更繁雜的本地生活之內。
區域層面,亞洲將繼續作為Klook的業務主陣地。據亞太旅遊協會2024-2026年亞太遊客預測報告,國際旅客前往亞太地區旅遊人次預計將從2024年的6.19億增至2026年的7.62億,超越2019年峰值。
本輪融資後,Klook暫未透露最新的業績情況。但上輪融資時,Klook曾披露其2023年資料——訂單總金額達30億美元(約合210億元),並實現年度整體盈利;月活使用者數已達到5000萬,使用者大盤來自內地、港澳臺、東南亞、日韓、澳新等全球各地;2023年為亞太地區貢獻72億美元GDP,創造超21.9萬個就業崗位。
聚焦境內業務而言,中國區總經理安文表示將繼續重點關注中國入境遊市場,“隨著去年入境免籤/過境免籤政策的不斷放寬,入境遊大幅增長。我們正在向數千萬海外Klook使用者,提供中國旅遊活動的預訂服務。”
2023年5月,Klook被傳計劃赴美IPO,聯合創始人王志豪回應表示“暫無確切時間表。”2024年,在Klook成立十週年的記者會上,管理層再次回應“公司有團隊一直研究上市計劃,暫未有具體安排。”如今,旅遊市場的強勁復甦,疊加物質消費升級為"體驗經濟"的新趨勢,或許將在2025年為Klook帶來可觀的增長空間。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