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我們發了一篇文章,討論使用簡化了的語言,是如何傷害我們的大腦認知能力的。
在文章的評論區裡,有幾位讀者進行了另一個關於語言的有趣討論:
「和小朋友溝通,對我們的認知能力有害還是有益?」
毫無疑問,討論的結果是,大家都認為,這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其實,任何類似這樣的解釋性行為,包括對小朋友解釋、對老人家解釋、對和你認知不一樣的人解釋….都會對自身有很大的好處。
如果不是職業所需,相信很多人都會有懶得解釋的時刻,畢竟如今大家都會覺得「認知不同的人,再多解釋也是白費力氣」,事實好像也是如此,即使你大費周章解釋了,對方確實可能還是不懂。
但我們都忽略瞭解釋的「利己性」,即使最後你還是沒法讓對方明白你的意思,但在認真解釋的過程中,你已經讓自己收穫了很多好處。
為什麼會這樣?讓我們從「解釋」這個行為的本質說起。

解釋
本質上是一種
「語言調適行為」
當我們面對不同的人,把我們知道的事情,用ta們聽得懂的方式複述出來,並最終能讓對方也理解,這在語言學上可被稱為「語言調適」的過程。
過年回家,你和爸媽解釋「在外面一個人生活到底有什麼好的」;你和飯桌上的小孩子解釋「姐姐你的頭髮為什麼是藍色的」;你和七大姑八大爺解釋「為什麼30歲還不結婚」,都屬於「語言調適」的範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次好的解釋通常有這麼幾個核心要素 ——
– 多角度視野
比如,你可以從經濟、事業、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對未來的規劃等各個方面,去解釋為什麼不結婚,七大姑八大爺聽了就算不完全聽進去,估計也不會再吵吵嚷嚷。
– 個體化與適應性
這個意思就是,對什麼樣的人,就說什麼樣的話。
還是「不結婚」這個事兒,你和大姑大爺們肯定沒法說什麼「結不結婚是我的權利」那一套,ta們聽不明白。而如果用ta們的語言,說點「這不是沒有合適的嘛」、「我也在慢慢找嘛不急」在ta們認知體系中的事情,或許能更快地擺脫追問。
– 情景依賴性
情境依賴性是解釋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心理學家 Bransford 等人發現,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如果老師能夠將抽象概念與具體的生活情境聯絡起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會更加深刻[1]。
比如,如果你想說在外面一個人生活更自由,那把「自由」更具體地說成想去哪就去哪、想怎麼裝扮家就怎麼裝扮,會比單純說「自由」要更容易被理解。

那麼,既然一個好的解釋要滿足這些核心要素,這也意味著,當我們進行解釋——也就是進行「語言調適」時,在你的大腦中,正在同時發生如下這幾件事 ——
– 你正在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強化對他人心理狀態的推測與適應
當你想要讓對方理解你說的東西時,勢必會有意無意地代入對方的視角去思考:ta的認知水平和知識背景是怎樣的?什麼樣的語言和類比是ta更熟悉的?這是一種同理心的喚起和訓練。
– 你正在保持耐心和情緒穩定,在不斷嘗試新的表達方式
語言調適常伴隨著交流中的挑戰,比如對方無法立即理解、對方反應不如預期等。要成功調適語言,就必須保持耐心和情緒穩定,同時不斷嘗試新的表達方式。大腦前額葉皮層的控制功能,會因此得到強化。
– 你正在啟用大腦的社交神經網路,包括映象神經元系統和前額葉區域
正如上面兩點所言,語言調適的過程其實還涉及你對情景、文化、關係等各種場景的考慮和思考,其實是一次複雜的社交活動。因此,它會啟用大腦的社交神經網路,包括映象神經元系統和前額葉區域。

– 你正在經歷認知重構,將複雜的概念解構為更簡單的表達形式
將複雜的概念解構為更簡單的表達形式,這種過程本質上是一種認知重構,考驗人的資訊加工和抽象思維能力。重構資訊時,大腦需要調動執行功能,如注意力分配和工作記憶;也需要調動以語義加工區域,如顳葉和額葉。
– 你正在反思自己的表達是否清晰,以及如何最佳化資訊傳遞的效果
在語言調適的過程中,人也會不斷反思自己的用語和表達,這本身是一種對自我的持續關注和調節,是一種「元認知能力」的體現。
– 你正在使用創造性思維
根據不同的交流物件和情境,個體需要創造性地尋找新的表達方式或比喻。在這個過程裡,大腦會啟用聯想網路和前額葉區域的發散性思維模式。

從社交和認知提升來看
語言調適行為都大有好處
語言調適行為在社交層面的好處,是比較好想象的。
透過認真地、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讓對方理解自己的表達,這無疑能建立更深厚的情誼和信任感,提高對方和你的合作意願。
而讓雙方接受彼此的觀點,也會讓人更有社會歸屬感,從更宏觀來看,是一種促進社會多元化的行為。
許多人其實多多少少都知道這些好處,但還有一些個人認知層面上的好處,常常被大家忽略了。
|增加認知靈活性
上面提到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嘗試新的表達方式、重構認知,這些其實都要求我們打破固有的思維框架,從不同的視角重新組織資訊。這是一種高階的認知能力,能夠提高大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心理學家 Green 在 2006 年的研究指出,頻繁需要進行語言調適的人,如教師或家長,在執行任務轉換測試(task-switching tasks)中表現更出色。

「任務轉換測試」是一種認知心理學實驗,用來評估個體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時的認知靈活性和執行功能。它測量個體如何快速適應變化的規則或目標,並分析切換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切換成本(switch cost),即從一個任務切換到另一個任務時的效率損失。
這意味著,語言調適過程訓練了大腦的靈活性,使其更快適應新任務或環境。
|提升認知複雜性
認知複雜性指個體理解和處理資訊時能夠運用多種視角和深層次分析的能力。
語言調適不僅是表面詞彙的轉換,還需要深入理解孩子的知識背景、興趣點和思維模式,這是一種對資訊的深度加工。
一個研究發現,當成年人嘗試將複雜的科學原理用簡單的語言解釋給孩子時,他們對這些原理的掌握水平明顯提高。這被稱為「教學效應」(Teaching Effect):
透過為他人講解,個體需要重新組織知識結構,發現自己的理解漏洞,從而深化認知。
心理學家 Zajonc 等人也指出,成年人在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講解複雜概念時,其大腦會啟用負責語義分析的顳葉區域。這種深度加工不僅有助於知識傳遞,還促進了講解者自身對內容的理解。

|增強情緒控制能力
語言調適要求個體在溝通中平衡自己的情緒表達與他人的感受,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情緒管理的反覆練習。
它訓練了個體的情緒覺察和延遲反應能力。比如,為了適應小朋友的需求,成年人需要注意自己在溝通中情緒的變化,避免因為對方無法理解而表現出不耐煩或急躁。
這種對情緒的察覺和管理幫助成年人在面對壓力或衝突時能夠更好地延遲情緒反應,不輕易表現出衝動的行為。研究表明,情緒覺察是情緒控制能力的重要前提。
其次,語言調適還促進了認知重構的過程,即透過改變對情境的看法來調整情緒。
例如,當一個小朋友多次無法理解某個概念時,成年人可以透過自我對話告訴自己:「這是他的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不是他有意讓人沮喪。」
這個過程不僅能夠緩解負面情緒,還幫助成年人在其他情境中更靈活地看待問題,從而減少情緒化反應。
此外,語言調適需要個體在面對複雜對話情境時保持冷靜和靈活,例如在小朋友表現出抗拒時,成年人需要選擇更溫和、更易接受的語言。
這種情緒調節的行為層面實踐進一步強化了情緒控制能力,因為它要求成年人透過具體的行為,如語氣放緩、選擇更友善的詞語,來積極調節自身情緒並影響他人的情緒狀態。
這種調節策略不僅能在語言調適中使用,也能夠遷移到其他社交情境中,從而全面提升情緒控制能力。
|增強人的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指的是個體對他人及社會環境的感知、理解和解釋的能力,包括解讀他人的意圖、情感和行為,以及預測和適應他人的反應。
要求個體在溝通中理解他人的視角、需求和背景,從而培養出更深刻的社會意識和人際敏感性,這顯然是對提高人的社會認知很有幫助的。
在語言調適中,個體需要解讀對方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特徵,以調整表達方式。
這種對非語言線索和語境的關注培養了社會敏感性,即感知他人社會線索的能力。例如,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的語言風格或表達習慣可能反映出深層次的文化價值觀。

透過適應不同的語言環境,個體能夠更敏銳地感知他人行為背後的社會文化因素。這種敏感性不僅讓人更善於與不同背景的人溝通,還提升了他們在複雜社會情境中的適應力。
社會學家 Vygotsky 的社會文化理論(1978)指出,語言是人類社會互動的核心工具,透過語言的互動,個體可以內化社會規則、文化知識以及人際關係的處理模式[2]。
也有研究發現,語言調適與社會認知的發展呈正相關。比如,與孩子互動時能夠適應語言表達的成年人表現出更高的社會認知能力,因為這種互動加強了對他人需求和背景的關注[3]。

實踐語言調適
沒那麼難
|要允許對方進行解釋
比主動解釋更前置的,是我們要承認「解釋」的必要性。而這需要我們在關係中,首先認可對方有進行解釋的必要和權利,而不要總認為「解釋就是掩飾」。
當我們在關係中拓寬了這樣的解釋空間,讓彼此有了這種共識以後,才能更順利地讓自己去實踐語言調適的行為。
|不要回避解釋,把解釋當做是一種認知練習
除了破除「解釋就是掩飾」的偏見以外,更重要的就是避免「懶得解釋」的心態了。
我們覺得懶得解釋,往往是覺得解釋了沒用,很累。這個沒用多半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看,認為說了對方還是不懂,所以自己做了無用功。
但我們今天的文章已經說明,無論對方懂不懂,只要解釋了,你自己就進行了一次認知訓練。

|和跨年齡層的、跨階層的人多溝通
在與不同認知水平、程度的人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將會不斷地進行一次一次的認知練習,不斷地代入新的視角、新的認知系統中,使用新的話語體系、新的思維,這將會大大拓寬我們思考的廣度。
比如,今年回家過年,就可以多和小孩、老人家聊聊天啦。如果你覺得和ta們沒啥好聊的,請再看一次第二個建議。
|多閱讀和觀影,然後試著從自己的視角複述這部作品講了什麼
這是最直接的「解釋訓練」,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創作者的表達。你可以自說自話地複述,也可以找個物件複述,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說得讓人懂」。
|學習一門新語言
學習一門新語言的過程,其實是用自己的固有的認知,去理解一種全新認知體系,並將其納入自己認知體系中的複雜過程。這本身就有大量的解釋工作需要完成。


今日互動
來玩個遊戲吧:
大家可以在評論區提出一個問題,
然後其他人回覆這個問題、給出解釋

References:
[1]Bransford, J. D., Brown, A. L., & Cocking, R. R. (Eds.). (2000).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Expanded edition.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Bialystok, E. (2001). Bilingualism in development: Language, literacy, and cogn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本文關鍵詞:語言、認知提升、個人成長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盧舫

描寫陣風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點 在看,提升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