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速 覽
-
未能管好反猶示威,哥倫比亞大學經費被砍4億
-
首次在月球表面獲取GPS訊號
-
首次將光轉化為超固體
-
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的隕石坑
-
大熊貓愛吃竹子是因為被竹子控制了?
1. 未能管好反猶示威,哥倫比亞大學經費被砍4億

2024年4月29日,哥倫比亞大學支援巴勒斯坦的示威者在草坪上搭了很多帳篷。
圖源:Alex Kent/Getty Images
3月7日,美國聯邦政府宣佈立即取消原定向哥倫比亞大學提供的近4億美元聯邦撥款,理由是該校對猶太學生持續遭受騷擾的行為不作為,也不干涉支援哈馬斯的宣傳。同時表示這只是第一輪行動,如果該校依然如故,最多50億美元的資助都可能被削減。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頒佈一項行政令,要求動用聯邦資源來解決大學校園的反猶太主義問題。由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教育部和聯邦總務署等多個部門組成的打擊反猶太主義專責小組是依據這項行政令成立,對哥倫比亞大學的審查是該小組打響的第一槍。工作組負責人、民權助理檢察長高階顧問Leo Terrell表示,取消這些財政撥款是一個強烈訊號,表明聯邦政府不會與像哥倫比亞大學這樣不保護猶太學生和教職員工的教育機構同流合汙。
3月8日,哥大代理校長卡特里娜·阿姆斯特朗在致校友的一封信中稱,“我們致力於與聯邦政府合作,解決他們的合理擔憂。為此,哥倫比亞大學能夠並將繼續採取嚴肅行動,打擊校園內的反猶太主義。”根據哥倫比亞大學財務報告,聯邦資助佔該大學2024年66億美元收入中的13億。
參考來源: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us-cancels-400-million-grants-contracts-columbia-university-over-antisemitism-2025-03-07/
2.首次在月球表面獲取GPS訊號

圖源:NASA
3月3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義大利航天局創造了歷史,月球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接收器(LuGRE) 首次在月球表面獲取和跟蹤了地球導航訊號。LuGRE 由美國民營公司開發的“藍色幽靈號”月球登陸器運送至月球表面,在成功登陸幾個小時候,LuGRE 首次獲取並跟蹤月球表面訊號,並實現導航定位—此時它距離地球約36萬公里。
LuGRE 的成功表明,來自 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訊號可以在月球上接收和跟蹤。這些結果意味著 NASA 的登月任務 Artemis 或其他探索任務都可以用新方式實現即時定位,準確、自主地確定其位置、速度和時間,這也為未來在月球和火星提供導航服務奠定了基礎。
參考來源:
https://www.nasa.gov/directorates/somd/space-communications-navigation-program/nasa-successfully-acquires-gps-signals-on-moon/?et_rid=1018944675&et_cid=5551337
3. 首次將光轉化為超固體

圖源:Baac3nes/Getty Images
科學家首次利用光創造出一種奇特的固體,這種固體能像流體一樣流動,這一現象將幫助科研人員更深入地理解物質在量子世界中的奇異狀態。相關成果3月5日發表在Science上。
所謂超固體,是一種同時具備零粘度和晶體結構的物質——它的原子排列類似鹽晶體。這種奇特材料在日常世界中並無對應,只有在量子領域才能見到。過去,科學家只能透過將原子冷卻到極低溫度的實驗來製造超固體,因為只有在這種條件下,微弱的量子效應才會顯現出來。但在這項新實驗中,研究團隊另闢蹊徑,用半導體材料砷化鋁鎵和雷射取代了超冷原子。他們將雷射照射到一塊刻有細窄脊狀圖案的半導體上,光與材料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了一種名為“極化子”的混合粒子。這些窄脊圖案限制了極化子的運動方式和能量狀態,使它們排列成了一種超固體的結構。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616-9
4. 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的隕石坑

該隕石坑位於西澳大利亞皮爾巴拉地區,地球上一些最古老的岩石就出產於此。
圖源:Chris Kirkland/Curtin University
澳大利亞科學家在西澳皮爾巴拉地區發現了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隕石坑,這一發現將地球最古老撞擊記錄往前了超過10億年。這個隕石坑形成於約35億年前,比此前公認的最古老隕石坑——西澳亞拉布巴隕石坑(22億年)還要早得多。研究由科廷大學和西澳地質調查局(GSWA)的團隊完成,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研究人員在皮爾巴拉地區的東皮爾巴拉地體發現了“破裂錐”——一種只有隕石撞擊高壓下才會形成的獨特地質結構,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據”。科學家推測,這顆隕星以每小時超過3.5萬公里的速度撞擊地球,形成了一個直徑約100公里的巨大隕石坑,撞擊後碎片甚至被拋射到全球各地。這一事件發生在太古宙(40億至25億年前),當時地球表面幾乎被深海覆蓋,地質記錄稀少,因侵蝕和地殼運動而難以儲存。
https://www.popsci.com/science/oldest-crater-on-earth/
5. 大熊貓愛吃竹子是因為被竹子控制了?

由西華師範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竹子中的微小植物分子已經滲入大熊貓的體內,調節了基因表達,導致它們不僅是可以吃竹子,還會愛吃竹子。透過對幾種竹子和七隻大熊貓(三隻成年雌性大熊貓、三隻成年雄性大熊貓和一隻幼年雌性大熊貓)的血液樣本進行分析發現,這些動物體內有57種基於植物的microRNA,這些microRNA與大熊貓的RNA結合在一起,直接影響大熊貓的各種生理機制,包括與嗅覺、味覺甚至多巴胺有關的機制。因此,對大熊貓來說,每天啃食十幾公斤又苦又澀的竹纖維不僅不是苦力活,而是能夠觸發大腦中愉悅獎賞訊號的美差。
科學家推測,這種基因調控可能是大熊貓與竹子長期共同進化的產物。大熊貓的腸道微生物群似乎也起到關鍵作用,幫助穩定這些微RNA並增強其功能。然而,該研究仍處於初步階段,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這些微RNA的具體作用及其對大熊貓健康的深遠影響。論文發表在《獸醫學前沿》雜誌上。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73980?
點選下方知社人才廣場,檢視最新學術招聘
擴充套件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