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刷牆”!大模型C端競爭殺瘋了

2025.03.19

本文字數:4196,閱讀時長大約7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鄭栩彤 陳楊園
大模型C端的AI入口爭奪戰,出現了愈演愈烈的跡象。
騰訊元寶2月登上蘋果App Store免費榜第二名後,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近期騰訊元寶開始下鄉“刷牆”宣傳了。在網上流傳的圖片中,鄉村路邊的白牆刷上了亮眼的藍漆,映襯著“母豬產後護理難,問騰訊元寶”“直播帶貨不會整,問騰訊元寶”的字眼。
阿里則在近日推出新夸克,將新夸克定義為AI旗艦應用,宣佈未來阿里通義系列的最新成果都將第一時間接入夸克。甚至引來小鵬汽車董事長、UC聯合創始人何小鵬微博發文為新夸克助陣,“預判它有機會成為AI時代的超級入口。”
眾多“吆喝”聲裡,是大廠在大模型C端應用戰場上更為迫切的佔位野心。
3月初至今,蘋果APP Store免費榜前十名中,DeepSeek、騰訊元寶、位元組豆包、阿里夸克座次略微有變,四家仍然在榜。網際網路大廠們同時加碼C端大模型APP,與新勢力的比拼正變得更為激烈。
這場爭奪戰似乎是因DeepSeek爆火而起,爭奪戰的終局卻更難看清。搶奪使用者心智後,這些大模型APP能不能盈利,或者能不能催生真正的超級應用,仍是未知。
大廠齊加碼
原本在C端應用市場投入中稍顯“遲疑”的大廠們同時感受到了焦慮。
騰訊元寶原是個特別低調的大模型APP。2024年5月,騰訊元寶上線。當時,位元組豆包、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義、月之暗面Kimi、智譜清言等諸多大模型APP推出至少數月,位元組豆包APP當時下載量已達1億次,但騰訊並不著急。在元寶釋出會上,騰訊混元大模型負責人稱,騰訊做大模型不爭一時之先,一個背景是,AI大模型相關產品在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滲透率不到1%。
騰訊元寶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是今年2月搭載DeepSeek後。隨著DeepSeek走紅,網際網路大廠中,騰訊元寶最早且最堅定地擁抱了DeepSeek。騰訊元寶的廣告開始頻繁出現在微信朋友圈、騰訊影片、嗶哩嗶哩等地方,部分使用者還能在微信搜尋、微信服務頁面看到騰訊元寶的下載入口。數字化內容營銷平臺DataEye資料顯示,去年第三季度騰訊元寶投放了11.1萬組素材,而在今年2月18日至2月23日的數日間,騰訊元寶投放素材量就達5.5萬組。
阿里則開始用通義千問和新夸克兩條腿趕路。通義千問APP於2023年10月在各大手機應用市場正式上線,2024年5月更名為“通義APP”,但大模型基座能力跑贏眾多榜單的同時,通義APP卻一直不溫不火,AIGCRank釋出的2025年1月AI應用排行榜顯示,“通義App”僅位列14,落後於DeepSeek、豆包、kimi、文小言、智譜清言等。
同樣是在今年2月,阿里AI To C業務開啟大規模人員招聘,開放招聘崗位達到數百個,其中AI技術、產品研發崗位佔比達到90%,阿里釋放出了加速AI To C業務佈局的明顯訊號。隨後,有兩億使用者的夸克被投入AI To C戰場,夸克也由使用自研大模型轉變為第一時間接入阿里通義系列最新成果的“新夸克”。
在這背後,騰訊、阿里在大模型To C中的奮起直追均深入到了組織架構層。今年初,騰訊元寶從混元團隊所在的TEG(技術工程事業群)轉入CSIG(雲與產業事業群),交由騰訊會議負責人吳祖榕負責。騰訊元寶變成一個相對獨立於大模型技術團隊之外的產品。2024年12月,阿里也將通義To C方向的產品經理以及相關的工程團隊由阿里雲調整至夸克所在的阿里智慧資訊事業群,“通義”的底層技術與產品應用團隊完成分離。大廠不約而同地意識到,大模型不能停留於重技術輕應用。
相比去年,如今大模型的滲透率可能已提升了不少。一名大模型廠商負責人向記者表示,DeepSeek上線有“天時”的助力,春節期間國內民眾頻繁使用社交媒體,助長了DeepSeek的傳播。因為能力對標OpenAI彼時最先進的推理模型o1且深度開源,DeepSeek在海外也引起轟動,全面打響了知名度。
資料平臺QuestMobile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國內AI原生APP使用者規模達到1.2億。在此基礎上,AI APP的熱度還在攀升。DataEye引援點點資料稱,今年2月全球AI APP蘋果端預估下載總量達1.27億,超過今年1月的0.94億,其中ChatGPT、DeepSeek、Kimi、Google Gemini及豆包占據下載量的40%。2月國內AI APP蘋果端預估下載量就達到4338.5萬。從AI滲透率攀升的角度看,現在可能是各大廠商需要爭奪使用者心智的時候了。
DeepSeek走紅加劇了競爭,可能也讓網際網路巨頭看到了入局卡位的必要性。有投資人認為,當越來越多產品搭載DeepSeek,DeepSeek就越來越有機會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安卓一般的存在。
“行業已經到了誰的效能好,誰就能贏家通吃的局面,其他家的產品沒人用或用得很少就會掉下去,這個邏輯跟移動網際網路很像。”新鼎資本董事長張馳告訴記者,當所有產品都在接入DeepSeek,包括微信也接入DeepSeek,使用者再更換模型產品的動力就會降低,除非新模型的智慧程度遠高於DeepSeek、技術實現了跨時代的躍進。如果類比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競爭,張馳認為,就像網際網路聊天工具最後幾乎只剩微信,很多大模型產品在DeepSeek的衝擊下也會逐步走向消亡。
張馳認為,一些網際網路大廠在其生態內,至少短時間還是會有人使用自己的大模型,使用者使用量也不小,不過,如果使用人數逐漸減少,導致大模型迭代變慢,可能也會落後。
為自家大模型APP吆喝,甚至用搭載DeepSeek為引子吸引使用者,至少能讓這些APP不被市場遺忘,新增使用者也能用上自家研發的大模型。這或許是網際網路大廠“捲入”C端大模型APP競爭的另一個邏輯。
超級應用還沒出現
激烈的爭奪戰之下,這些大模型APP仍未成為業界所期待的超級應用。
“我希望今年有C端的超級應用出現,因為這兩年的重資本投入對整個市場都是一種考驗。超級應用的出現,對學術研究和工業界都是一個減壓的過程。”今年1月,智源研究院行業組負責人倪賢豪在談及超級應用時表示。
一個問題是,沒有商業模式、不能盈利,甚至會持續消耗算力帶來虧損,是當前大模型APP的通病。AI普惠的面紗下,是大模型廠商需要承擔鉅額的算力成本。
3月1日,DeepSeek公佈了一組資料:按照2月27日24點至2月28日24點DeepSeek-V3和R1推理服務佔用節點計算,假設GPU租賃成本2美元/小時,每日總成本8.7萬美元。所有token都以R1價格計費,每日收入則為56.2萬美元,理論上DeepSeek最高每天盈利47.5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46萬元)。
不過,以上只是理論數值,DeepSeek表示,相關收入遠不及此。一大原因是,DeepSeek只對API(介面)調取收費,面向使用者的網頁端和應用程式免費。
包括DeepSeek在內的多個大模型APP至今未探索出合適的商業化模式。去年5月,月之暗面Kimi曾小範圍測試打賞功能,付費使用者可獲得高峰期優先使用權。不過,打賞還不是主流收費模式。
商業齒輪轉不動的同時,很多大模型APP似乎難以維持長期高熱度。QuestMobile釋出的《2024上半年AIGC APP流量與場景研究報告》曾顯示,過去一年,超過4成AIGC APP出現流量倒退。實現月複合正增長的APP中(44個),複合增長率高於50%的有12個,34.1%的玩家複合增長率小於10%。熱度與使用不匹配的情況,反映出使用者場景化需求與APP提供的能力錯配,成為行業發展的障礙,自然也難以邁過商業化大關。
目前,大模型C端應用燒錢、投流換增長的趨勢愈演愈烈。Gartner 研究副總裁孫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模型應用的競爭還是要回到大模型本身的硬實力,即從大模型原生的角度可以實現的能力,而不是藉助在大模型之上的套殼,但如今頭部幾家大模型在通用能力上幾乎看不到明顯差異。他認為,大模型還需要加強使用者專有資料的擁有和管理,大模型應用現階段的競爭不是如何更準確地吐出下一段話,而是如何記住並管理之前說過的話。
“大模型本身可能已毫無利潤可言,但是作為流量入口可以帶來無限的可能。”孫鑫認為,在商業化變現仍成問題的情況下,大廠加大投入搶使用者可能給超級應用競爭帶來先機。一方面,使用者增長會直接推動公司估值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使用者增長會帶動各家企業生態系統的建立,而生態系統本身就是一種技術壁壘。此外,更多的使用者還可以為各家公司帶來合規佈局的先手。
超級應用比什麼
2025年是業界看好超級應用“破殼”的一年。倪賢豪認為,隨著整體技術模型收斂、推理成本下降等,Agent的智慧程度以及體系性已經足以實現超級應用,但超級應用的誕生需要圍繞使用者真正的需求和體驗去進行更多系統設計,傾向於產品,而不是完全在技術這一側繼續追求極端的自主性和智慧程度。如果極端追求自主性程度,反而可能短期實現不了。
業界正在關注大模型應用領域的變化。張馳今年準備重點留意應用層面的機會。“因為DeepSeek很智慧,所以應用方面有機會。當很多網民用上AI,流量可以轉化為價值,只不過現在還看不到轉化方式。”張馳表示,現在大模型還是主要用於文、圖、影片的轉換及回答問題,如何轉化為生產力還不清晰,需要持續觀察。
另一些業內人士已在思考,具體哪些大模型應用有可能跑出來。
面壁智慧CEO李大海告訴記者,2025年將是端側應用爆發的一年,這一點已經比較確定。今年會有更多手機和汽車廠商推進端側落地,到2025年下半年,尚未跟進的廠商可能會開始焦慮。
“大模型超級應用還在探索中。去年的豆包和今年的DeepSeek,都獲得了快速的DAU(日活躍使用者量)拉昇,這些都很有吸引力。而站在另一個對比基線上講,大模型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透過智慧的絕對提升給千行百業帶來改變,這件事的收益相對更大。”李大海表示。
倪賢豪則認為,未來超級應用都會涉及如何讓相關能力廠商願意圍繞它們去做介面適配或者外掛封裝的渠道建設挑戰。在這個問題上,掌握著外賣、地圖等諸多業務佈局和天然渠道的大廠或許有著更多機會和時間。
“超級應用的初衷是要普惠更多群體。目前仍有近2億使用者屬於有錢有閒,但由於各種原因對裝置的使用沒那麼順暢,遭遇上網非現金支付、買票、掛號等問題,我們做一款基於大模型、基於Agent呼叫很多介面,同時透過語音生成等方式的應用,就可能實現幫助這些群體快速上網、快速使用網際網路服務的能力。”倪賢豪表示,這樣的“超級應用”需要40%的基礎模型能力,20%的軟體產品能力,10%的硬體產品的能力,剩下的是渠道建設,要讓它去買票、掛號或點外賣。
阿里正將一些籌碼押注在“All in One”等超級Agent形式。3月13日,阿里將新夸克升級為一個All in One的“AI超級框”,使用者輸入指令後由夸克智慧中樞自動識別意圖,在AI搜尋、AI寫作、AI生圖、AI PPT、旅行計劃等不同場景下解答問題並執行任務。阿里智慧資訊事業群總裁吳嘉表示,他堅信不久的將來就會實現人類把任務指令給到AI,AI就會思考、執行,在過程中互動調整,完成最終的任務交付,並誕生新的AI超級應用。
在這背後,大模型應用發現使用者需求、完成任務交付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考驗的是超級應用圍繞使用者需求的系統設計。
雖然業界對於何為大模型超級應用還沒有共識,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大模型智慧程度提升和AI愈加普及,大模型應用將很快百花齊放。
微信編輯 | 夏木
推薦閱讀

這一城,房價已現四連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