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末了,大家在公司的年終團建是在哪度過的?
我有個朋友在自家公司年末團建的時候,建議團購個洗浴中心門票,意見提交給今年五十有六的老闆,老闆看著清單上的足療、洗浴、泰式按摩,還以為是員工昧著良心照顧他的老年人需求。
但誰說,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能享受躺平的快樂?
這一屆年輕人,正在透過團購佔領洗浴中心。
根據美團資料,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一些大型洗浴中心裡,25歲~35歲的年輕人甚至能佔到客流量的50%以上。時不常就有各種探店博主美食博主生活博主去洗浴中心給你拍一整期影片。
但年輕人不是隻愛“躺平”,同樣增長的還有各類運動健身服務。根據美團資料,2023年到2024年上半年,美團玩樂運健行業意向使用者、意向消費者年同比增長了28%左右,線上商戶年同比增長了49%左右,共同帶動了平臺交易額大約120%左右的增速。
這屆年輕人就算是“休息”,也要成為Top級別的。對於他們來說,無論是按摩足療,還是運動健身,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那就是他們更關注“自己”了。於是,團購開始被他們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年輕人把洗浴中心“團”成了
東方迪士尼
洗浴文化在東北的盛行,是源於氣溫和中國工業發展的歷史,但讓洗浴文化在全國都遍地開花的,是洗浴中心的綜合性。
我有一友人,每次組局聚會就愛設在洗浴中心,並留下名言:如果你不喜歡去洗浴中心搞聚會,那一定是因為你沒有去過真正的洗浴中心。我們曾就此展開過諸多學術討論,他甚至現場拿出手機,對著美團上的各類團購,開始給我橫向比較分析價效比。
劇本殺一個小時三十元起,檯球廳二十五元到三十五元不等,密室一個小時最低也要七八十,運動健身屬於體育活動,你會網球我會乒乓球羽毛球,你要攀巖我要徒步她要跳舞,很容易玩不到一起……洗浴中心呢?一人24小時一百五十八,吃喝玩樂睡全包了,要檯球有檯球,要電影有電影,穿著懶人浴衣窩在懶人沙發,吃著免費水果打著PS5,打累了直接閉眼睡上一覺,這和天堂有什麼區別?

去年,南方朋友來北京找我玩,白天帶她爬了一天長城,晚上一群人決定去按摩吃自助。她第一次進湯泉館,驚為天人。進去之前還在說泡澡能有什麼花樣,兩小時後已經在三文魚刺身自助面前高喊:“中國不能沒有洗浴中心,就像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
與其說今天的洗浴中心是洗浴中心,還不如說洗浴中心正在演變成大型娛樂綜合商業體。大家在CBD的高樓大廈裡,用工作供養自己的物質需求,在洗浴中心的綜合供給裡,用自由的選擇滋養自己的靈魂。
統一的定價,透明的成本;集體組隊,但進了門就能各玩各的。想聊天就三五成群,不想聊也可以去角落刷手機。吃想吃的,玩想玩的,愛躺的去躺,愛High的去High。同行的麥霸在KTV隔間吼得天崩地裂,而你可以在幾十米外的按摩椅上睡得天昏地暗……
某種程度上講,都是販賣快樂與夢想,洗浴中心在功效上已經可以逐漸類比東方迪士尼,也怪不得有年輕人甚至願意在洗浴中心裡辦婚禮。

年輕人對生活的需求早已變得複雜,不再是單一的追求一種娛樂方式,而是尋求一種多功能的、能兼顧休閒、社交、甚至身心保養的場所。
而洗浴中心在年輕人中的風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完美抓住了這種複合型需求。這些需求被發現的過程,和傳統行業快速增長的線上化率密不可分。
根據2024年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居民每日使用網際網路平均時間為5小時37分鐘,其中作為主力消費人群的18-59週歲居民,每日使用網際網路的平均時間已經高達7小時19分鐘。這些使用者非常習慣於用APP找資訊、買團購、寫評價。
而透過團購構建的消費,又轉變成數字資產沉澱下來,商家們開始更懂消費者。
於是你會發現,綜合性越來越強的,不只是洗浴中心。
足療店有了自助餐,按摩店有了4K大螢幕,洗浴的同時最好還能擼貓……這些需求過去都散落在年輕人的奇思妙想裡,如今,一系列全新的玩法,開始在團購套餐中開始冒尖。

年輕人生活圖鑑
過去,像足療、美容美髮、遊戲機的店面,總是分佈在街頭巷尾的居民區裡,是市井生活氣的象徵。它們開在一個地方,就生長在一個地方,和居民區裡固定的住戶們相互依存。
現在,年輕人在團購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線上找休閒找玩樂,在辦公軟體標註的一個又一個專案deadline之間留出屬於自己的放鬆時刻。於是足療與按摩開始越來越多出現在商場裡,小區周邊開始有了24小時洗衣房,24小時自助檯球,24小時自助健身房……

這些碎片化的供給,藉助團購這種極其大眾化的方式,成了年輕人快節奏生活裡的“血瓶”,在每一個被工作折磨成殘血狀態的午後或深夜,安慰你的靈魂,讓你安心躺平享受休憩,三十分鐘後又是一條好漢。
甚至行業之間的競爭關係,都因豐富供給的湧現,“亂成了一鍋粥”。
舉個例子,年前賀歲檔票房和前些年的一對比,有幾個影視行的朋友跟我聊,說年輕人不去看電影,都去哪了?
我說你開啟手機,美團或者大眾點評,休閒玩樂分割槽按熱度排行,年輕人就在那些賣得最好的團購券裡。
過去年輕人出門,最常見的搜尋模式是搜“咖啡館”“射箭館”“劇本殺”……而現在,他們開始搜尋“能待一下午的地方”“xx周邊放鬆”“9.9元檯球”……
這麼一搜索,大家突然發現,自己的競爭對手再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同行了。洗浴中心可以代替檯球廳,檯球廳可以代替電影院,電影院可以代替射箭館,射箭館可以代替轟趴館,轟趴館可以代替KTV……

年輕人在團購平臺上猛猛研究價效比,狂翻數頁平臺評價,對比店鋪星級,對比銷量和好評率,也對比各個店鋪之間所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消費過後,還會洋洋灑灑寫下攻略和感想。
於是,從發現——研究——攻略——分享的完整鏈條,讓團購開始逐漸成為這屆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這種趨勢換算成資料就更直觀了。根據美團資料,2024年1-11月,美團玩樂變美相關消費訂單量同比增長了84%,其中,特價團訂單增長了388%。
2024年,純足療團購,就在美團上賣掉1.5億份,美甲單賣掉1億份,遊戲廳賣掉了9700萬份,連艾灸這種很小很垂直的專案,都賣掉了560萬份,動物疫苗賣掉了780萬份。
連帶著一些過去不太搞團購的領域,比如零售的超市、便利店、商場、百貨,品牌零售的團購券,加起來也賣了2000多萬份。

“買買買”成了行業進化的加速器
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選擇的每一張團購券,都是對自己生活質量的一個小小要求。而團購這本年輕人的生活圖鑑,本身也在不斷變化之中。
上個週末,帶朋友的孩子去親子樂園。我點開美團上的團購套餐,差點挑花了眼。以前線上團購,大多是團個門票,而如今,店內的門票,餐飲,各種手工專案,幾乎都被1:1地搬到了線上。去酒吧,團購裡也幾乎能選到所有酒水、小吃、時長的任意組合。

甚至線下以前很難做到的事情,也在線上做到了。比如足球、籃球、網球、羽毛球、乒乓球……這些需要多人才能玩起來的運動,幾乎都能在美團上找到“拼場”的產品服務。直接解決了過去線上下約人約不到,運動搭子們時間對不上的痛點。
這樣,越來越深入的線上化經營,無疑正在徹底改變著很多傳統行業已經延續了幾十甚至上百年的經營邏輯。
星聚會KTV的創始人翁培民說,生意的本質是成就客戶,線上下要獲取客戶是很難的,但線上的獲客方式就要豐富很多。去年星聚會在美團上開始提供直接預訂包廂時段的團購,做了一大批包括直播在內的跨界營銷活動,和很多其他的商家做共享的流量,效果就相當好。光是全年25場直播,就幫星聚會做了2500萬元左右的營收。這種流量水平,對於以前的KTV行業是很難想象的。
而大量年輕人的湧入,讓所有行業內的玩家都很興奮,開發新產品,調整服務模式都排上了日程。
臻品足道的張磊說,公司如今已經學習“胖東來”,從銷售型公司向服務型公司轉型了。傳統足療行業是典型的透過辦卡來實現銷售目標,而臻品足道如今轉型做服務。只要能做好服務,就不愁流量,不愁客源,不愁銷售,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再搞辦卡那一套來促銷售,從此以後,公司只需要把一切力氣,都用在讓客戶滿意上就夠了。
這種經營思路的轉變,成效也的確極其顯著。
修腳連鎖品牌鄭遠元,與美團做線上會員體系不到半年,已有300萬用戶加入,其中新會員佔比達到89%。做親子樂園的奈爾寶,2024年第一季度上線多次卡產品,到現在光多次卡的團購銷售就破了6萬單。

這是一個正向滾雪球的過程。年輕人不斷在團購上尋找想要的生活,而商家則不斷滿足著年輕人千奇百怪的需求。
團購不光成為了年輕人眼裡哆啦A夢的口袋,也成了行業進化的引擎——不斷加速消費者與商家之間資訊的流轉速度,讓需求更快、更好被滿足。也讓越來越多星聚會、臻品足道、鄭遠元、奈爾寶們,能夠更加聚焦自己的專業,做更多“一米寬,一萬米深”的事情。

結語
“你好,驗一下團購券!”
對於年輕人來說,選擇的每一張團購券,都是在為想要的生活投票,這是屬於當代年輕人的消費智慧。
對於商家來說,今天的線上,早已不只是一個營銷渠道,更是一個長效經營的主陣地。
團購連線起的年輕人和商家,構成消費時代的一部分,也重塑著消費的默契、理解和信任。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