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廠裸辭的人,流行去幹體力活

本文經授權轉自十點讀書會(ID:sdclass)作者|暮歲
曾幾何時,脫離工廠躋身寫字樓,成為一名白領,是很多老一輩、乃至大部分年輕人眼中最為體面理想的一種活法。
然而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在坐進曾經渴望的工位後,終於體會到什麼叫“上班如上墳”。
在很多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背後,是長達十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長,高強度的工作節奏,開不完的會,背不完的鍋,壓得人毫無喘息的空間。
為了能夠繼續苟下去,很多年輕人開始泡公園,在這忙裡偷閒的二十分鐘裡,散去濃濃的班味。
也有的年輕人在受到失業風潮後,選擇暫時告別職場,為自己放一個短暫的假期,以待重新出發。
更有一些年輕人,正在逃離卷生卷死的大廠,脫下孔乙己的長衫,搖起了咖啡,擰起了把手,開始嘗試探索輕體力活的領域
剛從211計算機專業畢業的@魏不卷,曾經卷到起飛,“優績主義”是她一直以來信奉的人生信條。
大學畢業後,她憑著優秀的成績,順利找到了兩份對口的實習。
可就在實習轉正的訊息下來後,@魏不卷卻不顧家裡人的反對,拒絕了這份她曾經夢寐以求的offfer。
沒有去考研考公,也沒有繼續找工作,她反而自願降薪,穿上工裝去瑞幸兼職搖起了咖啡。
這個選擇,在一些人來看顯然過於“離經叛道”,她卻十分珍惜如今能夠到點下班的生活。
在上一份工作中,她經常無意義加班到十一點,然後在凌晨打車回家,倒頭就睡。
有時在凌晨兩點,還會接到領導的電話,這種必須線上的高壓狀態,讓她過勞肥胖了三十斤。
更讓她難以忍受的是,是她必須時刻應對職場中的社交與逢迎,帶上面具去假笑。
哪怕面對對方劈頭蓋臉的責罵,她也只能低頭不敢反駁。
而當她開始搖咖啡後,卻得到了上一份工作從未帶給她的幸福感。
在這裡沒有太多繁瑣的工作制度,沒有必須隨時待命的緊迫感,她在這裡完成了生活和工作的課題分離。
因為想擁有更多下班的時間,她調了早班,每天凌晨五點起床去上班。
只要活幹完,她可以準點下班,去攢錢培養她的攝影愛好,有空閒去開啟自己的自媒體副業,也有精力學習第四門外語。
更幸福的是,還可以隨時請假,她利用假期的時間一個人揹包去了俄羅斯,在無邊的草原上奔跑,流連於魅力的貝加爾湖。
這一刻,她突然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正在“熱切地活著”。
在豆瓣小組@輕體力活探探索聯盟,匯聚了九萬多和@魏不卷一樣想法的人。
當中不乏如@魏不卷一樣,畢業於名校,發覺自己很難適應職場的高壓環境,也有不少工作多年的打工人,驟然失業,不得不重新探索職業轉型的可能性。
@biubiu就是其中一員,原本想要將此作為過渡,卻意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原本從事網際網路大廠策劃工作的她,為了維持自己在北京的日常開銷,先後做過日料店服務員、商場導購。
對於常年累月坐在工位上的她來說,如何適應體力活的勞動強度,是她轉型的第一個難題。
站在收銀臺等待客人點單,及時清理客人就餐後的桌面,清洗無法計算的鍋碗瓢盆,這些看似並不費力的零碎工作,往往有時候都必須同時進行,一天幾小時下來,也足以讓biubiu腰痠背痛。
然而身體上的勞累,尚可咬牙忍下,可由於並不熟悉工作內容,時常犯錯才是讓biubiu感到無所適從的真正原因。
雖然她自己吃過日料,但是不同的菜品,需要澆灌何種料汁,必須一眼分辨那些品相和名稱雷同的菜品,都讓biubiu一個頭兩個大。
由於店面繁忙,不會有專門的培訓,她也只能邊幹邊學,錯了就改,一點點摸索著來。
哪怕是短期兼職,她也會特意記下要點,以此時刻提醒自己。
好在日料店的老闆和後廚師傅都十分耐心,這份善意也讓biubiu感受到了久違的溫馨。
每當結束一天疲憊的兼職工作,忙著要趕末班車回家時,biubiu都會路過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哪怕已是深夜,依舊有著一大片寫字樓還在燈火通明。
只是站在樓外的她,卻長長鬆了一口氣。
哪怕此刻身體再累,她也不想再回到被職場push的日子裡,在節奏快、壓力大、競爭強的網際網路卷生卷死,困在壓抑的人際關係裡反覆內耗。
有意思的是,雖然轉型輕體力活後,錢少了,勞動強度加強了。
但她們卻有了一種得以喘息的感覺,從這些看似並不體面的工作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身心愉悅。
和大多數按部就班,接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一樣,她們在轉型後也曾經歷過激烈的心理鬥爭。
或者更準確地說,該如何說服自己徹底脫下“孔乙己的長衫”。
就像在@魏不卷的影片下,最多的質疑莫過於這些:
“這樣會不會有點浪費了學歷?”
“行情確實不好,但是211目前還是可以的。”
或許從事自媒體的@魏不卷有打造人設反差感的可能性,只是像她這樣,選擇轉型輕體力活的高學歷人群,並不是少數。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學歷不再是第一敲門磚,並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能得到一份與專業匹配性高的工作。
也並不是所有的年輕人,能夠就此輕易克服種種困難,適應相對高壓的職場環境。
那麼這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就可以對“讀書無用論”蓋棺定論了呢?
關於這個話題,魏不卷有著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她也曾是透過成績改變自身命運軌跡的“好學生”,如無意外,她本該成為光鮮亮麗的大廠人,抑或是接受父母的安排,去考公考研。
只是按社會標準時鍾執行下的她,活得並不快樂。
在以成績為跳板,見識過更廣闊的世界後,也透過四處旅遊接觸了不同國籍、不同知識背景的人後,魏不卷突然知道了自己想要過什麼的生活,並由此正式邁出了第一步。
在她看來,讀書的意義可以是為了找更好的工作,賺更多的錢,也可以是在見到了更優秀的人、更多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後,去找到真正的自我,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
並不是所有人都必須按照社會成功標準下去生活,尋求強大秩序下那虛無的安全感。
可有時候他們已經完成內心的自洽,可來自於社會的偏見與歧視,依舊是無法避免的問題。
在biubiu的帖子火了之後,她收到了周圍人的質疑與不解。
有朋友認為她太過摳搜,庸庸碌碌,看似努力,實則賺不到什麼大錢。
還有的難以理解她為何會想去“幹活”,這些工作太過“丟人現眼”。
對於這些聲音,biubiu更多的還是無奈,卻依舊沒有澆滅她對這些輕體力活的熱情。
在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工作裡,她並非毫無收穫,利用兼職的收入幫寵物治了病,也因為認真積極的工作態度,收穫了老闆和同事的肯定。
與此同時,她在打工之餘,還不忘“偷師”,和後廚師傅學習如何醃製泡菜,做出美味的日式土豆泥沙拉。
biubiu從不覺得工作有高低貴賤之分,一份工作的價值,並不能單純就靠薪資就可以衡量,也完全沒有必要為了迎合他人的眼光,去刻意維持一份所謂體面的工作。
畢竟比起這些聲音,解決好眼前的吃喝住行,對抗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才是她必須考慮的問題。
正如biubiu所說,於普通人來說,健康的身體,愉悅的心情,適當的金錢,才是貼近自己當下生活的東西。
值得思考的是,很多年輕人轉型輕體力活的初衷,是想要逃離當下高壓的職場環境,並將這個選擇視為抗焦慮的良藥。
不可否認,比起整天窩在工位上,在從事輕體力活時,雖然強度不大,但持續進行運動也能夠刺激神經系統,促進身體裡內啡肽的分泌,這種分泌有助於改善心情,緩解抑鬱症狀。
可若一定要抱著結束焦慮的想法,有可能會經歷重塑希望,又被親手打碎的幻滅感。
@創死全世界就深有同感,早在上學期間,她曾短暫兼職做過咖啡師。
由於那份由客人品嚐到滿意飲品帶來的成就感,讓她對於從事餐廳行業有了執念。
因此哪怕碩士畢業,並有了一份薪資待遇都相當不錯的白領工作後,她還是選擇裸辭,入職了某餐廳的收銀崗。
只是在經歷了短暫的興奮後,她上班的情緒還是不可避免變得疲倦,也越來越消極。
因為她漸漸發現,無論是腦力工作還是輕體力活,面對的問題都是一樣的,都有無法迴避的人際關係,都有可能要面對無法預料的問題。
如果說腦力工作需要應對更為複雜的問題,那麼輕體力活就要面臨體力消耗,以及無法避免的人際關係。
對於她來說,常常是上一次的身體疲勞還未恢復,新一輪的疲勞就已如期而至,堆疊在一起,直到她無法承受。
更讓她無法接受的是,公司更改了上班的時間,雖然工作的時長沒有變化,但必須呆在公司的時間卻平白多了一個小時。
所以寄希望於尋求到一份所謂十全十美的工作,顯然很難實現。
倒不如換一個思路,羅列出眾多必須考慮的選項,慢慢去找到自己最看重的因素。
只要能夠滿足個人的核心需求,就是值得珍惜和努力的方向。
像90後女孩@淺言蔓語,由於喜歡粘土娃娃,於是開始了擺攤,不僅僅是為了賺錢,也是期待可以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相遇。
她會記得每一個對娃娃由衷熱愛的笑臉,也會記得每一個顧客對她的鼓勵,手工製品的意義就是每一個都是唯一的,是不可複製的。
正是透過不同客戶的正向反饋,讓她覺得終於找到了工作的意義。
總得來說,關於如今年輕人對於輕體力活的探索,是想要將此作為暫時過渡,還是就此轉型,本質上都是一種探索自我適合何種生活方式的過程。
就像對於@魏不卷而言,她不再強行去找尋工作的意義,而是視做一種謀生的手段。
對於@biubiu來說,她未來還會繼續從事腦力工作,只是這段從事體力活的經歷,於她而言是一段寶貴的體驗。
對於大多數想嘗試不同工作的人來說,想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喜歡什麼,並就此放棄原有的既定軌道,去主動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這本身便是一個相當勇敢的嘗試。
它並不該被質疑,甚至是輕視,畢竟比起被選擇,被安排,能自己主動做出選擇的人,往往寥寥無幾。
或許正應了那句話,人生就是一個大型遊樂場,去盡情體驗,找到內心的熱愛,才是我們每個人的主線任務。
*作者:暮歲,本文首發於十點讀書會(ID:sdclass),轉載請聯絡授權。圖源來源網路,侵權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