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價3000炒相機,社交炫耀與飢餓營銷的陽謀

相機加價炒賣可能導致市場價格混亂,影響正常交易秩序。

長期依賴飢餓營銷也會損害品牌的信譽和消費者信任。
在沒有明顯技術革新和產品升級的當下,消費者需要理性消費,廠家也要合理定價。
作者 | 任雪芸
來源 | Tech星球(ID:Tech618
金錯刀(ijincuodao)授權轉載
“一個賣家告訴我,現在伊拉克都得加價300美元”,最近計劃出去旅行的小麥打算在618購入一臺富士相機,並將型號瞄準了XT30二代。
在購買之前,她曾以為這是一天就能完成的事情。“沒想到我從線上旗艦店找到了全城的線下經銷商,從一手市場找到了二手市場,都沒買到。”除了一手貨源較少以外,讓她頗為無奈的是,在零星聯絡到的幾個現貨賣家,都表示要加價。
“最低的一個溢價2000元,最高的一個竟然溢價了快一半”,小麥告訴Tech星球。而且她表示,這並不是富士最為熱門的一個型號,“甚至這個機型的第一代已經發布了五年的時間。”
事實上,不只是富士這一個品牌,包括理光、佳能、尼康等相機品牌,在市場熱度的助推之下價格價格飛漲。
伴隨著動輒千元的溢價,從品牌到經銷商,再到賣家,一場關於收割的狂歡拉開了帷幕。
抽籤、預約套路,
一臺相機加價3000元
為了以原價購入一臺富士相機,小麥一共總結了6種購入方式,包括淘寶抽籤、京東預約搶購、異地線下經銷商預約、本地線下經銷商預約、相機微信群補貨、異地抽籤。
“在實際操作後,我發現每一種都很難”,在她參加的淘寶、京東的抽籤和搶購中,放貨量少導致中籤和搶中的機率極低。
以今年3月份富士所推出的90週年限量版X100VI為例,其在京東平臺抽取50臺,抽取之前預約人數達到了近50萬,中籤機率僅為0.01%
而所謂的經銷商預約,有極大的機率需要溢價購入。“和我同時想買這個型號的一個買家是花了9500元,溢價達到了2000元以上。”
至於所謂的“相機微信群補貨”和“異地抽籤”,小麥發現也繞不過黃牛這一環,“微信群可能都是黃牛建好的,所謂的提醒也只是增加我們這些買不到相機的消費者的焦灼感。”
在二手平臺、社交平臺,以及電商平臺中搜索“相機”,展示在頁面的價格大都高於其發售的官方價格。而且在筆者多家諮詢後發現,基本沒有賣家會保證現貨。
“難買”這個事實,讓投機者產生了從中分一杯羹的心理。
首先是最接近貨源的渠道之一的經銷商。多位消費者告訴筆者,儘管加價屬於違規操作,但在他們諮詢的多家富士、佳能經銷商中,溢價現象非常普遍。
“就算原價讓買也要排隊,而且會匹配各種配件做捆綁銷售”,一位消費者吐槽。
其次是買家,在看到二級市場飛漲的價格後,不少消費者從買家轉變為賣家,試圖把抽籤或者預定到的產品以加價的形式賣出。
在閒魚上,以“相機”為關鍵詞進行搜尋,篩選個人閒置後,一些自稱為個人賣家的使用者基本都在掛出相機的原價上進行了加價。
“去年6月我買的尼康a900,當時不到2000元,但今年我再跑到閒魚看,發現價格直接漲到了近3000元”,一位消費者認為這個現象難以理解。
除了經銷商與個人賣家以外,一些出售二手相機的商家和使用者也成為了溢價鏈條中的受益者。
小麥在購買新相機之前,她把自己在2018年年初購入的一臺富X-A3相機,以2200元的價格發在了平臺上,不到五分鐘就賣出去了。據她購買記錄顯示,這臺相機的購入價格為3000元,“很難想象電子產品能這麼保值。”
而一些持有當下熱門型號相機的消費者,甚至能夠以超出購入的價格賣出一臺使用過的二手相機。
“我2020年9月花3000元買入的一款佳能相機,在今年5月以4000元的價格賣出了,用了快四年還賺了1000元。”
收割背後,
社交炫耀與廠商飢餓營銷
電子產品新舊淘汰帶來的市場價格下跌,是行業中的鐵律,但畸形的相機價格體系打破了常規,也讓一二級市場呈現出頗為混亂的狀態。
而造成這一局面的背後,首先是因為國內市場對相機的需求與日俱增。
從消費者需求端來看,旅遊熱推高了相機的購買需求。根據文旅部資料顯示:2023年,國內出遊人次48.91億,同比增長93.3%;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4.91萬億元,同比增長140.3%。
這也直接導致原本已經處於下行週期的相機市場重回增長之中。
根據日本國際相機影像器材工業協會(CIPA)2月1日釋出的報告顯示,2023年,日本數碼相機全球銷售額為7143億日元,同比增長4.9%,連續三年實現增長。
實現增長的重要推力就在中國。資料顯示中國市場同比增長24.6%至1799億日元,增幅超過了日本市場,且歐洲、美洲市場都出現了同比減少。
富士膠片(中國)副總經理孫東亮在今年2月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對外透露稱,當時富士膠片的數碼相機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已經達到了去年計劃的137%。
不少消費者告訴筆者,自己購買相機的想法是來自於周邊朋友、社交平臺的種草與炫耀。“在社交平臺上,當你搜過相機之後,就會看到各種博主釋出的相機拍攝的美照,不心動都難。”
與此同時,伴隨著相機價格的飆漲,擁有一臺熱門型號的相機,也成為了開啟社交局面的話題之一。
在小麥加入的一些攝影群中,當互相交流裝置時,會有人因為群內成員購買到了自己喜歡的型號而得到更多的關注甚至羨慕,“滿足了一種奇怪的虛榮心。”
社交平臺推熱相機漲價潮的同時,品牌所堅持的策略也成為了漲價背後的助推力量。
當富士在財報會上曾表示過對產能的態度稱:寧願缺貨也不要過量生產。而且在《經濟觀察報》採訪中,孫東亮也提到,東京總部認為,產品給到115%已經是對中國市場巨大的支援。
此外,一位行業人士告訴筆者,相機廠商的下沉也是推高這一輪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
具體而言,如果從細分市場的角度出發,微型單反相機是此輪相機溢價的主力。
相較於專業相機,微型單反是相機使用者下沉的產物。在上述行業人士看來,專業單反相機所對應的是專業攝影師市場,而剝離了專業性的微單才是能夠吸引大眾使用者的產品。
在相機廠商的主動推進和社交平臺的狂熱中,這股溢價之風就刮起來了。
二級市場已現退潮跡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