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深圳市翠竹外國語實驗學校
特輯:校園新義
Feature: New Ideals on Campus
<<< 編者的話
Editorial
“校園”的表意,既暗含了社會機構屬性,又自帶物理空間特性,與campus演變後的詞義暗合。如今的校園建築越來越傾向於跳脫教學管理載體的範疇,它作為教學理念的視覺化表達,提供了觀察社會和城市的範本式切面。從無數的切面中,我們可以透視隱藏在空間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城市命題的迭代:在基礎教育場域,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分化正在重塑校園的基因圖譜;而隨著職業院校融入社群、企業、研究機構,適應於產教融合的多維空間需求應運而生;在高密度城市環境下,校園建築正面臨著更加嚴苛的技術挑戰,傳統經驗的失效推動技術引數的鬆綁,極限指標正在向立體生長的學習聚落轉化。
這些實踐背後暗含著3個維度的突破:教學空間正從知識容器轉向教育作業系統,建築規範體系開始接納彈性指標,裝配式建造技術為教育公平提供可複製的解決方案。從技術層面的計算,到關於教育理念、社會認知、城市發展趨勢的複雜博弈,校園在真正意義上成為社會的實驗場。
本期特輯聚焦多樣教育模式和不同城市語境下的中小學設計觀點與實踐,分設“應對基礎教育的可能性”“應對職業教育與學社融合”“高密度條件下的集約化設計”3個版塊,意在反映當下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關於差異化的教學模式和空間正規化的接納和嘗試,呈現建築師在混雜的現實面向中的探索路徑,共同探討校園建築的邊界,從設計的起點出發,賦校園以新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建築實踐

從一間教室開始:
結構化方法在學校設計中的應用
胡錚、禹慶
校園新義:變革中的教育建築新正規化陸軼辰
高容高密城市背景下的中小學校密度合理控制範圍研究——以深圳為例
胡鏡瀾、鍾中*

實踐 Practice
<<<
應對基礎教育的可能性
Expanding Possibilities in Basic Education
天津光華外國語學校
天津華匯工程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內向的院落:教育基因碰撞中的空間應對
吳嶽
樂知學校
大料建築
上海師範大學附屬青浦實驗學校
BAU建築與城市設計事務所
南海桂城金桂高中
廣州市豎梁社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
應對職業教育與學社融合
Integra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丁蜀成校
亙建築事務所
溧陽中專職業技能實訓樓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築技術與藝術(ATA)工作室
寧波市古林職業高階中學
ARCHIS(如是)建築設計事務所
<<<
高密度條件下的集約化設計
Intensified Design Strategies for
High-Density Environments
深圳市福田中學
reMIX臨界工作室
一座沒有圍牆的學校,這或許是校園空間革命的第一步
陳忱
荔園外國語小學(景田)
直向建築
紅嶺高中新藝體中心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深圳市高階中學北校區擴建校區
深圳市華陽國際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武漢鍾家村方島小學
PTA上海柏濤

人物 Figure
<<<
陸軼辰
LU Yichen

陸軼辰,Link-Arc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及主持建築師,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客座教授,美國雪城大學建築學院客座教授。曾獲日本2006年新建築國際住宅設計競技大獎一等獎第一名,美國建築實錄雜誌評選的2015年度“全球設計先鋒”,2016中國建築師協會建築創作獎金獎、2019與2022年度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獎金獎、2022年度美國AIA註冊建築師協會紐約分會設計獎等國內外權威設計獎項。此外亦多次受邀在國際建築會議以及國內外大學建築學院進行演講,包括:獲邀參加2016年哈佛大學建築學院“走向批判的實用主義:當代中國建築展”、2018年耶魯大學建築學院“亞洲校友十年回顧展”,以及AIA紐約建築師分會的“跨文化建築:中國先鋒”論壇。
2015年,陸軼辰代表清華大學主持設計了義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館。作為第一次以獨立自建館的形式參與在海外的世博會的中國館,獲得了世博展館遺產大獎傑出獎一等獎,以及國際世博局頒發的2015年米蘭世博會大模組建築設計銅獎,為國家獲得了國際聲譽。
“在當今商業主導的社會環境中,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設計實驗性建築的機會有限,而歐洲的情況相對寬鬆。在高度市場化的今天,每個專案都承載著極高的商業期望。這種背景下,透過商業專案來實現建築理想的道路變得狹窄。公共建設專案也受到成本和質量等因素的限制。
在當今社會,建築領域的‘建造’與‘建構’概念似乎已不再高不可攀,大眾的視角更為直接,最終的成果成為焦點,而過程本身得到的關注則相對較少。
我更加希望追求真實的設計,不需要多麼壯麗,甚至可以平凡,但需要說‘真話’,迴歸當下建築的最主要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