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進入9萬美元時代!擴招、漲價、割中產娃韭菜…

【寫在開頭】最近微信推薦機制調整了,可能有些朋友會收不到我們的推送,請大家關注留學字典加上星標,以免錯過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來源:留學全知道(ID:EduKnow)‍‍‍‍‍‍
 正文 
2025年初,藤校終於還是不負眾望地按慣例漲了學費。
布朗大學理事會將在下一學年將本科生的學費提高4.85%,也就意味著布朗2025-26 學年的總就讀費用將接近92,400 美元。
藤校進入9萬美元學費時代!
2024-2025 學年,耶魯大學的每年總就讀費用達到90,975 美元;
普林斯頓大學去年的預估就讀費用約87,000 美元;
達特茅斯學院預估的總就讀費用接近87,800 美元;
西北大學2024-25學年的總費用將約95,000美元。
目前還不知道這些大學在2025-26學年的費用會不會進一步上漲。
在英國,G5大學的學費也因政府補貼削減而連年上漲。
學費連年增長的同時,這批頂尖學府不少都深陷財務危機,甚至被迫裁員減支——漲價究竟是教育質量的保障,還是精英大學的自救策略?中國留學生又該如何應對?
 01 聯邦“斷供”,成本失控美國名校的財務危機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辦公室近日宣佈,將減少用於研究的“間接成本”的聯邦資金,將影響到眾多研究型大學,包括哈佛、MIT、斯坦福、芝大、康奈爾、布朗等等一大批名校。
平均而言,NIH的間接成本資助比例將從26%降至15%,這類資金原本用於實驗室維護、裝置採購等核心研究支援
沒了這筆錢後,據傳,哈佛、康奈爾、哥大、賓大等名校內部郵件曝光,暫停教職工招聘,叫停博士後專案,2025年的博士招生計劃也可能擱淺。
斯坦福大學更是直接算了筆賬:NIH這筆資金的變動,將直接導致斯坦福每年損失1.6億美元
間接成本是指一大類運營成本,涵蓋從維護到支援人員的工資等所有費用。在斯坦福大學,間接成本的資金可用於“建設實驗室空間、購買和維護科學工具以及研究計算”。
不止NIH,蓋茨基金會等其他資助機構也有類似的政策,將間接成本率限制在研究型大學資助的10%。
這並不是美國大學們第一次面臨財務危機了。
疫情期間,不少規模較小或排名不高的大學甚至破產倒閉。債務和運營成本問題也同樣困擾著大型知名學校。
芝加哥大學擁有31 億美元的運營預算和 100 億美元的捐贈基金,但赤字也高達 2.39 億美元,負擔沉重。
2022年芝大負債達到58.09 億美元,比2006年的22.36億美元高出一倍多,每年債務償還成本也從4570萬美元增至2億美元。
亞利桑那大學也在2024年公佈了高達1.77億美元的赤字,並計劃裁員15%。
校方將債務和赤字看做是跟上其他精英大學、提升全國排名所必需的“成長煩惱”。
這些“精英困境”源於高昂的基建投資(如新學院、實驗室)和維持排名競爭的壓力。
芝大古典學教授克利福德·安藤說:“我們把自己變成了‘閃亮的玩意兒’,但維持它正吞噬大學自身。”
雖不至於“捉襟見肘”,但連年上漲的學費、針對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的擴招政策,都是大學們的自救手段。
常春藤盟校的學費漲幅遠超通脹,但校方辯稱“必須覆蓋財政援助”——布朗新增1700萬美元助學金,耶魯本學年發放2.57億美元獎學金。
耶魯大學還在最近官宣了將擴大本科招生。從今年秋季開始,2029 屆學生入學後,該學院每年的班級規模將增加 100 名。
擴招後每年的班級規模總數將達到1,650人,總本科生人數將達到6,600人。
此舉是否為“擴招增收”的一環尚待確認,我們仍可以期待更多名校做出動作。
 02 英國大學危機:國際生減少後的財務困局 
一年多疫情,英國官宣限制留學生攜帶家屬,這一政策直接導致2024年學生簽證申請量下降了13%。
國際生學費則是英國大學的重要收入來源,每年為英國社會貢獻419億英鎊經濟價值。而政府增稅和國民保險成本的上升,則抵消了學費上漲收益——高昂的學費也只能讓學校勉強自保。
我們收集了英國G5大學2025年最新學費情況。
牛津大學
本科:35,260-59,260英鎊(漲幅6%-21%,工程專業漲幅最高達21%)
研究生:參考往年28,900-74,000英鎊區間
生活費:9個月約12,825-18,315英鎊
劍橋大學
本科:25,734-67,194英鎊(醫學專業漲幅超3,000英鎊)
研究生:26,031-74,000英鎊
生活費:每月1,240英鎊
帝國理工學院(IC)
本科:2025/26學年國際本科生的學費在40,700-55,800英鎊,最高漲幅14.2%
研究生:26,100-45,400英鎊
生活費:每月1,640-1,764英鎊
倫敦大學學院(UCL)
本科:33,000-43,500英鎊(計算機科學最高)
研究生:參考往年28,900-48,500英鎊
醫學專業:本科階段學費高達53,400英鎊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
研究生:28,900-48,500英鎊
生活費:每月1,300-1,400英鎊
英國G5名校針對國際學生的學費普遍上漲3%-5%,部分專業漲幅顯著,比如牛津工程漲了21%。
此外,附加費用也有所增加,比如醫療附加費從470英鎊/年漲到了776英鎊/年。
隨著通脹,生活費用也有所提高,倫敦地區月均生活費約1,200-1,800英鎊,非倫敦地區約為1,000-1,500英鎊。
國際學生這邊羊毛薅多了,英國大學連本土學生學費也破天荒漲了——8年來首次漲至9535英鎊。
但英國大學仍面臨53億英鎊研究赤字和17億英鎊教學赤字。
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長尼克·希爾曼直言:“學費上漲被國家保險吞噬,實際收入不升反降。”
 03 擴招與漲價留學生的雙刃劍? 
漲價這一刀,首先從經濟層面砍在學生們頭上。
別說國際學生了,美國本地學生都受不了高學費壓榨。
美國大學的高學費,把本地學生都逼到了歐洲留學。歐洲大學通常學費較低,本科畢業時間不到四年,進一步節省了費用。
在英國,美國學生的申請數量在過去十年翻了一番;荷蘭在過去五年中申請數量增長了近 50%。西班牙和法國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美國學生
漲價、擴招、本地學生流失,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都是潛在的機遇。
作為大學眼中的“金庫”,留學生有哪些經濟層面更划算的思路?
首先是選校時,在排名之外,可以更注重那些名氣不大但專業實力強的院校,這些院校的費用往往比名校低,獎助學金申請也更容易。
價效比更高的歐洲、亞洲留學目的地,也因為這兩年英美大學漲價之誇張,而越發得到中國學生青睞。
想追名校的牛娃,也可以盯緊各個大學的獎學金政策。
目前有眾多美國大學對國際學生都實行了need-blind政策,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布朗大學、達特茅斯學院、聖母大學、阿默斯特學院、鮑登學院、華盛頓與李大學。此外,波莫納學院對就讀美高的國際生也執行need-blind政策。
這些學校在招生時,不會考慮學生及其家庭的經濟狀況,不論學生是否申請獎學金,其錄取結果都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一旦大學認定申請人符合其錄取標準,會根據學生的家庭情況提供相應數量的資金支援(扣除學生能夠承擔的學費部分)。
還可以利用資料庫精準定位獎學金。
美國:Fastweb、Scholarships.com(篩選國際生選項)。
英國:UKCISA(英國國際學生事務委員會官網)、各大學“Funding”頁面。
學費對比平臺:CompareUniversityFees.com(即時更新各國費用)
在美國,大學前的AP先修課程可以抵扣學分;部分學校暑期上課學費打折;此外,大學還可以選擇“轉學分”的省錢模式——在社群大學修讀前兩年課程,後期轉入目標院校。
還可以合理選擇國際學生保險,覆蓋醫療費用,避免高額賬單;合理申報租房補貼等支出,透過IRS Tax Treaty享受10%-30%退稅,可參考稅務計算器網站:IRS Tax Withholding Calculator(估算退稅金額)。
申請難,經濟壓力也難面對。留學路步步艱辛,我們也要注意避坑:
>>>慎選中介:聲稱“保錄獎學金”的中介可能偽造材料,導致永久拒籤!
>>>避免超負荷打工:超出簽證允許的工時可能被遣返,影響學業。
>>>勿輕信“野雞大學”獎學金:部分機構以高額獎學金吸引學生,但學歷不被認證(可查教育部涉外監管資訊網)。
漲價與擴招或許是精英大學的權宜之計,但若失去對學術初心和多元價值的堅守,名校光環也會褪色。
對於中國留學生而言,在財務與夢想間找到平衡,或許比硬擠進名校更有意義。
透過精準申請獎學金、靈活規劃學業路徑、善用資源開源節流,中國留學生完全可以在不犧牲教育質量的前提下,減輕經濟負擔。
《留學字典》原創文章精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