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歲考入西安交大,19歲公派留學,25歲成為哈佛史上最年輕的工程力學博士。這是一段天才少年的人生簡歷,但這位國家重點培養的天才,卻在畢業後選擇放棄中國國籍,加入美國,引發了鋪天蓋地的罵聲。甚至連父親都說他是“忘恩負義的叛徒”。
然而多年後,真相逐漸浮出水面:這位被罵作“賣國賊”的科學家,帶著自己培養的20名博士、博士後回國,成為各自領域的頂級人才,為中國科技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他的故事堪稱現代版“謀士以身入局,舉旗勝天半子”。
他,就是七院院士、世界固體力學領軍人物之一——高華健。

1963年,高華健出生在四川成都一個高知家庭,父母均在兵器工業部研究所工作。從小他就展現出驚人的記憶力和對理科的濃厚興趣,數學和物理成績常年滿分,被老師稱為“神童”。
1977年,14歲的高華健成為高二學生,這一年,中國恢復了高考。次年,15歲的他以數理化均分95分(滿分100)的成績,考入西安交大工程力學系,成為“天才少年”的代表。

大學期間,他依舊錶現出超強的學術天賦,發表論文、拿下競賽獎項,成績連續多年名列前茅。19歲大學畢業時,他因表現優異被選為國家公派留學生,進入哈佛大學深造。6年時間,他連獲碩士和博士學位,學生圈完整走一遭,歸來一看,您猜怎麼著,才25歲,高華健成了哈佛大學工程力學專業史上最年輕的博士畢業生。
然而,成為世界頂尖學府的博士後,高華健迎來了人生中的一道艱難抉擇。
當時,美國幾家頂尖研究機構向他丟擲橄欖枝,但前提是:必須加入美國國籍。只有成為美國人,他才能進入核心科研圈,獲得最前沿的研究機會和充足的科研經費。
面對這一抉擇,他陷入了長達三個月的痛苦思考。最終,他決定放棄中國國籍,加入美國,入職斯坦福大學。
這項決定在國內引發了巨大爭議,許多人罵他是“賣國賊”“忘恩負義”,連他的父母都感到難以接受。然而面對罵聲,高華健只是淡淡回應:“我會用自己的方式報效祖國。”

事實證明,高華健的選擇並非為了背棄祖國,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在國際舞臺上“打野”,為中國科技發展創造機會。
在美國的科研生涯中,高華健取得了無數耀眼的成就:
發表學術論文近400篇,被ISI引用超過18600次,在過去20年世界固體力學領域學者中引用排名第一;
斬獲國際固體力學最高獎希爾獎、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獎章(ASME Medal)、國際應用力學鐵木辛柯獎,是唯一同時獲得這三大獎項的科學家。

儘管長期揹負爭議,但高華健始終用行動詮釋“報效祖國”的真諦:
早在2001年,高華健就擔任了中國力學學報英文版的主編,為國內外科研人員的互動與合作牽線搭橋,2012年,他又擔任了清華大學先進力學與材料中心共同主任,與清華大學在學術研究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想要加入高華健團隊的學生很多,他卻更加青睞招收中國留學生,他先後指導了20多名中國博士生,並且在招收他們時,就提出要求:學成之後一定要回到祖國去效力。
他的學生中最為出色的當屬王翔。2001年,王翔在清華完成博士學業後,赴德國馬普金屬學研究所,跟隨高華健從事博士後研究。2003年學成歸國後,王翔成了中國航天領域領軍人物,成功帶領團隊完成了“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對接任務,如今更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指揮。

高華健的邏輯很簡單:“我留下,是為了突破技術壁壘;你們回去,是為了讓中國科技騰飛。”

2018年11月,美國司法部接到白宮命令,要求全美94個地區司法部門,每年必須提出一到兩起針對華裔專家、學者的訴訟,這就是臭名昭著的“中國行動計劃”,許多華裔科學家遭到了迫害,一部分華裔科學家為了自保只能與中國撇清關係,高華健也受到了影響,但他並沒有這麼做。
2024年,他終於受聘為清華大學全職講席教授,結束了在美國的科研生涯,回到祖國。他說:“回到祖國,與大家一起創造美好的未來,這是我一直以來的期盼。”

高華健的選擇,不是離開,而是拓寬;他的使命,不是背離,而是回饋。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科學家的責任與擔當,向世人展示了什麼是真正的科技力量——
科學是光,而光的使命,是照亮每一個角落。
中國始終以開放的姿態面對世界,我們鼓勵像高華健這樣的科學家走出去,融入全球科研網路,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智慧;同時,中國也歡迎世界各地有能力的人才來到這裡,在開放合作中實現共同發展。正是這種胸懷和自信,讓中國成為全球科技合作的重要橋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