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井空直播引熱議!數十萬人圍觀,評論區不堪入目….

點選上方藍字,把叔設為星標,就能第一時間看文
後臺回覆“晚安”,送你一張特別推送,好夢

作者 | 雜誌之旅
來源 | 雜誌之旅(ID:zazhizj)

今年3月,蒼井空在國外官宣復出,這條訊息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不小轟動。

作為很多青少年的“啟蒙老師”,今年已經40歲的她自然不會重操舊業,但僅僅是“復出”二字,都能讓無數擁躉回想起藏在硬盤裡的青春“回憶”。

其實多年以前,她就曾客串過多部電影,演技可圈可點,但職業的特殊性讓她的角色大都固定在風俗層面。

結婚生子後,由於開銷增多,隱退多年的她決定重返熒幕,但這一次,她選擇將目光投到直播領域。
就在9月3日那天,著名網紅主播“小楊哥”正在直播間裡照常帶貨,公屏上有觀眾突然打出:
“蒼老師來了”!
圖片來源:網路

不久後,蒼井空狂刷禮物,一下衝到了榜三,超高的人氣,再加上特殊的身份,短短幾分鐘時間,直播間裡就吸引了十幾萬粉絲前來圍觀。

眼見熱度越來越高,主播“小楊哥”也不失時機的開始炒熱氣氛,甚至拉來了自己的父親打趣的問到:
“你知道這是誰麼?”

老楊尷尬的搖頭否認,還是逗得主播們哈哈大笑。

但蒼井空全程並未說話,只是在刷了幾個禮物後默默的退出直播間。

短暫的露臉後,她的賬號猛漲了一大波粉絲,幾個“嘉年華”換漲粉數萬,這筆“投資”還是穩賺不賠。

這之後,翻閱了蒼井空的影片賬號,雖然作品不多,但大都以科普文化差異和分享日常生活為主。
圖片來源:網路

但當我開啟評論區時,很多言論還是讓人看的倍感不適。

和她的微博評論區一樣,這裡是情緒的垃圾桶,只要路過的人心情不好,就能在裡面肆意吐痰發洩。

比如在一段影片裡,她說自己喜歡做飯給孩子吃,評論區中有人說:
“你兒子長大後會看到你的作品。”

比如她分享自己故鄉的特色景區,底下有人回覆到:
“我還是對你以前的工作地點感興趣。”

再比如她按拍攝要求切換不同的情緒時,評論區里居然有人發出自拍照問到:
“下次男主能不能換成我?”
“你老公同意你復出嗎?”

其實,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在蒼井空這裡,這條路卻難走的多。

有人挖苦她的生活,有人侮辱她的丈夫,更有甚者,直接拿她的兒子開黃腔…

雖然她從未理會過這些言論,但當一個母親看見自己的孩子被拎出來肆意嘲諷時,沒人能做到內心毫無波瀾。

脫下衣服很容易,但再度穿上卻很難。

其實早在多年以前,蒼井空就開始嘗試轉型,拍攝過懸疑電影,演過復仇女主,推出過專輯唱片,甚至自學了中文和寫毛筆字,努力嘗試與粉絲更好的溝通。

拋開“A.V女主”這層濾鏡,一個人敢於邁出自己的圈子,在別的領域不斷尋求新的突破,這是一段勵志的職場奮鬥史。

但即便她盡力跳出曾經的身份,即便她在多個賽道不斷嘗試,即便她已經結婚生子,即便她宣佈下架自己所有的作品…

這一切的努力,都抹煞不掉這層身份所帶來的桎梏。

其實早在2016年,蒼井空就嘗試過直播,在當時,瞭解這一行業的人並不多,觀眾也只有幾萬人,但當天的直播仍賺到了幾百萬。

由此可見,她的商業價值依然不菲。

除了賺錢以外,蒼井空還投身公益,當年的玉樹地震,她曾在推特上號召大家為災區民眾捐款,也出售自己的寫真集募捐。

職業的特殊性,讓很多人對“蒼井空”這三個字諱莫如深,但離開熒幕,她的善舉又讓網友看見了人性的善良和偉大。

但在某檔節目裡,她也曾無奈的說:
“我做的再多,穿的再大方得體,很多人也只記得我脫光衣服的樣子…”
這是人性的悖論,也是無奈的現實。

在某些人眼中,她們骨子裡透著“風騷”,選擇了出賣身體換取金錢,選擇了捷徑,那就怪不得別人來羞辱謾罵。

但果真如此麼?


其實有人統計過,從事成人片拍攝的那些女孩,每天的工作量超過10小時,而且要絕對服從公司安排。
以販賣青春牟取暴利,就註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被壓榨乾淨。

這個行業不是想當然的“躺賺”,和很多打工人一樣,浸滿了苦澀與無奈。

而在一部名為《辣妞徵集》的紀錄片中,導演就將鏡頭聚焦在這些女孩身上,記錄了她們的無奈與掙扎。

有人因為生活困窘選擇賺快錢,有人是被誘騙下海,也有人是為了賺取學費…

理由不一,但目標只有一個:
賺錢,然後迅速離開。

圖片來源:網路

但她們往往面臨巨大的風險,左手攥著自己的青春,右手套上生存的枷鎖,要麼在賺到一點錢後迅速消失人海,要麼被貼上各種標籤,徹底失去做普通人的機會。

而那些坐在電腦前肆意謾罵的人或許不曾想過,衣冠楚楚不能標榜道德高尚,生活環境的不同也不應是嘲諷侮辱的理由。

有些人,靠自己的努力將脫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好;

有些人,自我標榜為“楷模”,卻將自己的“道德盔甲”一層層扒掉。
其實這不是身份困境,而是職業困境。

很多人歧視的不是她們自身,而是她們從事的特殊職業。

時代發展越快,職業鄙視鏈便愈發嚴重。

而這種從社會層面衍生的偏見甚至已經逐漸蔓延至校園。
在高校裡,最“坑”的專業莫過於“生化環材”,最吃香的專業則是計算機,醫學,法學,金融。

有多少人還固化在“一考定終身”的思維邏輯裡?

又有多少人認為,只要選擇了某個職業,就要終生與它為伴?

每個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帶有職業打下的印記,也會陷入“職業化陷阱”中。

某一份工作或許不能決定你的人生,但能決定你在他人眼中的樣子,且形成固定化思維。

比如,專科或者職校的畢業生,往往被踩在學術鄙視鏈的最低端,天然的被某些人認為要去工廠打螺絲,殊不知擁有一定知識儲備和研究能力的技工是最“吃香”的技術型人才;

比如,在直播帶貨覆蓋全社會的當下,很多主播依然被貼上“低學歷”“只會炒作”的標籤,卻不知以董宇輝為主的高學歷主播正邁入工作崗位;

再比如,他們只看見了A.V女優的“低俗”,但她們在退居熒幕後,有些人選擇開創服裝品牌,有些人選擇轉戰商海,還有些人繼續讀書深造…

其實限制我們成長的除了陳舊的觀念以外,還有別人的非議;想要衝出桎梏,就要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

人生不僅限於一條路,我們不是為了成為別人眼中“光鮮”的存在而活,恰恰是為了成就最完美的自己。

■作者來源:涼風,愛自由愛幻想,喜歡閱讀和美食。本文首發雜誌之旅(ID:zazhizj)轉載請通過後臺聯系小編開白。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關注莫問大叔(ID:mowends),一起做個有風度有溫度有深度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