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會取代設計的人文性與體驗性嗎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鄔達克講堂 | 創新設計“大家”談 | 風景園林先鋒論壇
AI時代的人文與設計
HUMANITIES AND DESIGN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也重塑著我們的世界,包括教育領域。近日,“AI時代的人文與設計”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舉辦,來自科技、人文、藝術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及前沿探索者齊聚一堂,立足廣義設計學,共同探討人工智慧時代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的新機遇、新挑戰、新路徑。活動吸引了近百餘位專家學者、師生、媒體及各界代表參與。
本次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阮昕建築學系主任黃印武、設計系主任聞曉菁、風景園林系主任王玲及副教授黃華青作為學術策劃及召集人。
圓桌對談“AI時代的設計教學”為主題,由上海交大設計學院阮昕院長主持,對談嘉賓包括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長聘教授張黎、建築師/策展人野城、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呂帥、上海交大設計學院顧振宇教授、劉博副教授、於冰沁副教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交大設計

「圓桌對談」
AI時代的設計教學
阮昕

先就數字與計算的話題提供了以下背景:在古希臘時代沒有現代科學,幾個哲人那時做了個決定,一個點就是一個點,兩個點拉起來形成一條線,這個時候就忽略了點的面的問題和線的寬度問題。當我們用這樣一種思維方式,或者這樣一種方法來看待世界,用在太陽系上完美:“What a beautiful mathematic formula!”但是用到氣候上,用到微觀的生物上,用到我們的身體上,用到我們的情緒或意識上,這個完美的公式還存不存在?假如我們回到資料與計算的話,資料與計算有沒有排他性?關於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我們似乎覺得視覺很厲害,英文的說法是 “Seeing is believing”。但是在英文裡它也有一句話很厲害,老百姓對官員不滿意的時候,會說這個人“out of touch”。人在病中的時候,你想握的是親人的手。這其中還有一個觸覺的問題。關於語言的不可靠性,語言如果可以模式化,那麼在語言學的理論裡,我們有句法,但是講到語義的時候,它的不可靠性就來了。以上作為背景,我們如何思考“AI是什麼”的問題?

Q1: AI是什麼?
張  黎
張黎從設計倫理的視角提出,AI應當被視作一種“他者”。儘管AI技術已經在科研、教育以及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並且其發展水平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人類對於其本質與運作原理仍然存在諸多未解之謎。張黎認為,AI的這種“他者性”至少具有兩個層面的意義。首先,將AI視作“他者”提醒我們秉持一種人機平等的意識。未來,AI可能在某些領域會展現出超越人類的能力;面對未知與不確定,我們需要對其保持敬畏、謹慎與警覺。其次,面對AI這一“他者”,張黎進一步指出,人類必須堅守那些定義我們為“人”的根本特質,特別是那些無法被計算化的因素,比如想象力、直覺、模糊決策等。在AI時代,這些人類獨有的特質都將引來價值重估。
野  城
野城認為,從建設性角度來說,AI是人類的一面鏡子,是人類文明延續的一個重要的推動,未來人類文明可能不是一個原生文明,而是碳矽合基、人機合體的一個新的文明。同時,他也提出了AIGC產品和原創性終結的思考,認為設計正規化的更替已經沒有意義了,現在 AIGC 可以輕鬆完成任何正規化的設計,無論是扎哈·哈迪德還是高迪,這些設計拿出來以後我們也沒有爭議,對於原創性而言已經不再有討論的意義了。此外,他對AI可能帶來的全民基本收入時代、人類壽命增長和消費能力的關係提出了思考。
阮  昕
談到這裡,阮昕以18世紀英國作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傳世之作《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為例啟發大家思考,他提到,書中除了小人國、大人國,還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有一種人不會死亡,但最後那種人的命運如何?大家不妨去看看這本書。他進一步引申,如果 AI 把人類的七情六慾、人類所有的知識都記錄進去,AI會不會忘記?如果 AI 不會忘記,那會是怎樣的一種處境?針對AIGC的視覺轉化和人特有的想象力,若我們把《紅樓夢》或《圍城》拍成了電影,這個電影比不比得過《紅樓夢》或《圍城》的文字?
劉  博
劉博給出了一個形象的解釋,認為AI就相當於一個站在你旁邊衝著你微笑的陌生人,是好是壞不一定,我們能做的只是不斷地去延緩,或者進一步跟環境融合。他還指出,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核心也是這樣一個延緩的過程。
於冰沁
於冰沁認為,AI對她而言已經是,或者終將成為矽基生命了,在生活當中已經把它視為朋友和夥伴。人創造了AI,如同“父母”創造了新的生命,想把既有經驗傳授給它,擔心它學得快不快,憂慮它是否善良,規訓它的行為,希望它有知識的遷移能力,有自我的判斷,有共情的能力,並且有一天能夠成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這或許是AI已經無處不在的一個佐證。牛津大學歷史系教授尤瓦爾·赫拉利提到,“歷史開始於人創造神,終結於人成為神”,他認為人區別於其他動物標誌著人類歷史的真正開始,而在未來人將掀起科技人文主義革命,把自己從碳基生物改造為矽基生物,“智人”的歷史也將終結。歷史前進的趨勢或許不可阻擋。
呂  帥
呂帥認為,AI不是高深莫測的東西,萬物皆可AI,並非那些深奧的AIGC模型才是AI。比如說我們用線性迴歸這種最簡單的方式,比如機器幫助人解決了一個問題,其實這就是AI。AI一直在我們身邊,只不過最近這些年突然的算力爆炸,讓我們好像看到它有了一個質變,但實際上從背後的技術來看的話,它似乎還是在一個漸進的、一脈相承的發展模式上。關於阮老師之前提到的AI會不會遺忘、會不會有七情六慾的問題,他認為,從根源上來講, AI 模型的結構和我們人腦的結構非常相似,所以從科學樂觀的角度來說,可能我們人腦能夠進化出的東西,如果有足夠長的時間、足夠多的資料、足夠有效的解析方式,似乎 AI 有可能達到一種跟人類類似的狀態,或者說是相融、和平的狀態。
顧振宇
顧振宇提出,AI是人類的一種努力,目的是想透過機器來模擬人類的智慧。他還指出AI的研究者特別感興趣設計師的思考過程,實際上“design thinking” 對AI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此外,他認為現在AI本質上還是一個很拙劣的模擬,它遠沒有達到真正的人類智慧,現在的transformer等大模型並沒有突破20 多年前的神經網路原理。基於最大似然的預測無法判斷真正的創新。關於AI能不能習得人類才有的體驗中的知識和判斷力,他認為,人類創新的價值判斷實際上來源於三個方向,一個來源於我們的語言系統,就是“learning by reading”或者“learning by chatting”,另一種是“learning by seeing”,還有一種實際上是最複雜的,那就是“learning by doing”。機器人還不能達到人類設計師的水平。AI無法自主創新出類似 Thomas Heatherwick 的 Rolling Bridge 這樣的作品。
這也涉及到一個哲學的問題,我們設計師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顧振宇認為設計作為一個專業,它的不可替代性就體現在,我們是用包豪斯的方式,用“learning by doing”作為基石來進行教育的,而不僅僅是可以純粹的透過文字進行傳授。純粹透過文字進行傳授的知識,如果本身不具有批判思維的能力,確實很容易就被取代掉,因為AI現在的文字模型幾乎掌握了全世界所有的知識。
阮  昕
阮昕回應“learning by doing”的討論,闡釋了對於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化的思考。他認為中國文化和藝術早熟到了一個極高成就的時候,那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出自《老子》),連形、音都沒有了,而學習的依據是什麼?書法是視覺藝術嗎?書法是行動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連真跡都沒有,但它是天下第一行書,這是多麼一個奇妙的故事!因此阮昕提出,中國文化在 AI 的這個時代,是不是有它特別的意義?
Q2: AI與設計(包括設計教學)的關係
於冰沁
於冰沁認為,設計除了規範,是一個不見得要分出對錯的學科。除了邏輯與工程技術,設計學習的過程中很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表達觀點;對於教師而言,在教學和設計的過程中,如何鼓勵學生用恰當的方式去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解決設計問題、滿足設計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過去經常有學生因為基礎的差異性和表達手段的侷限,無法全身心投入到觀點和設計問題解決的深入思考中去。現在有了AI技術的賦能,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探討在設計學領域最核心的話題和問題,而不是糾結於表達效果好與壞本身。這讓學生的自信心不再受挫,讓學生有勇氣去探索設計領域的“真問題”,有自由表達的能力,有熱愛和堅持的勇氣。雖然AI暫時無法判斷什麼是“好設計”,但這並不妨礙學生可以在AI技術的輔助下,在教師的陪伴下,做出自己的判斷,例如“好用、簡約、雅緻”等等。
劉  博
劉博提出,未來設計師應該是個“超級個體”。他認為,現在的一門課就可以在AI加持下匹配過去的一個專業,學生要在AI賦能的情況之下把其他專業的工作給做完。因此,他對未來學習的第一點要求,就是從一個做片段式的或垂類的研究變成一個“超級個體”的演化,為此設計類專業同學更需要有跨界思維,跟跨專業的人去合作、進行思維的碰撞。他對未來學習的第二點要求,是設計需要帶著情感。AI可以量化、可以資料化,而我們學生做作品的時候,是不是做完之後能為你的作品痛哭或者捧腹大笑?這可能是 AI 做不到的,因為笑是注入情感在作品中間,你的東西真的會感動你,而這個是不能用量化指標來評價作品怎麼樣一定會笑、一定會哭。因此在設計中是需要情感投入的。
顧振宇
顧振宇認為,設計教育和AI,都面臨著價值標準的問題。實際上要設計教育要去完成的一項工作,就是建立判斷的價值觀。
呂  帥
呂帥同樣針對設計的價值判斷提出了思考。建築的價值判斷到底是什麼?設計到底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如果設計好不好的問題註定永遠也找不到答案,是否值得我們花畢生的心血去不斷地探討?
野  城
野城則認為,理工科是解決問題,而設計是優雅地解決問題。人類的核心競爭力,是要在設計教學中加大的。“設計智慧”與“設計思維”,是未來的設計教學必須結合的。同時他認為,真正的人類作為一個感性的生物,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就是不完美的,人類創造的東西也是不完美的,恰恰是這種不完美反而是符合人性的。
張  黎
張黎強調,AI未來可能會取代80%的“基礎性”設計工作,但設計的核心價值——人文性與體驗性,仍然是AI無法全面取代人類的領域。尤其是涉及隱性需求洞察、人性共情、情感滿足、原始創新、基於直覺的設計決策等高階設計素養與技能,短期內AI都難以複製或替代。此外,張黎提出了一些實踐性的建議。她認為,在設計研究的初期階段,設計師應謹慎與AI合作進行創意共創。她特別強調,“喂”給AI的初始素材——即我們對問題的初步解析與思路架構——在這一“人-AI”共創過程中至關重要。只有確保這個輸入過程的原創性和質量,才能最大限度地明確人類作者權的歸屬,並保持學術思考的獨立性。因此,設計師必須審慎選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和程度與AI共享資訊進行共創。在AI的助力下,設計將迎來新的發展,但設計學科的獨特性依然在於其指向“體驗”,而這種“體驗”本質上是與人相關的,源自人類與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儘管AI在很多技術性工作上會發揮重要作用,這些深植於人類經驗中的特質,AI無法模擬,亦無法替代。
第二輪對談結束後,阮昕認為討論至此他感到非常欣慰和釋然,因為設計學院可以叫做一個“優雅的學院”了,在我們這個強大的理工科大學裡面也確實如此。
最後,阮昕對論壇做了總結。他先從建築界傳為美談的故事講起,在20世紀有一位大名鼎鼎、呼風喚雨的建築師,我們至今頂禮膜拜,他叫柯布西耶。他搞出了一套“模數”制,用黃金比和數學,認為可以藉此把建築做得更加優雅。有一次,他把這套理論拿給愛因斯坦看,愛因斯坦沉默片刻後說,“你這個模數制能夠讓做壞的設計難一些了”,但他並沒有說,這能夠讓做好的設計容易一些。最後,阮昕回到開幕致辭時展示的設計大樓一天之內日光變幻的延時影片。他說,設計大樓不是時間的機器,它沒有去量化時間,但它是不是可以讓大家感覺到時間呢?影片配樂是巴赫的大提琴曲。如果我們要比較馬友友演奏的巴赫和羅斯特羅波維奇演奏的巴赫,不是說誰在大提琴比賽裡得了 99.98 分和 99.97 分的區別那樣簡單。如果我們意識到了這一點,那麼這個優雅還是值得期待的。
黃華青代表論壇召集人進行總結髮言。他提出,人工智慧技術的迅猛發展迭代,讓人目不暇接,需要我們時刻保持敏銳、開放,保持積極的探索欲;也需要我們時刻堅持冷靜的判斷和批判的視角。交大設計將持續為該領域的前沿探索提供分享和交流的平臺,也希望論壇的舉辦促使我們的師生不斷為人工智慧+設計領域貢獻思想和力量。
本次論壇以“AI賦能人文與設計創新”為引領,為設計學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將繼續識變思變,積極應對,勇於變革,為培養面向未來創新設計人才、推動新文科建設與構建“AI+HI”融合的未來高等教育,探索和開闢創新思維路徑與發展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