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為什麼活得這麼苦?

內容來源霹靂獅吼2024年年度大課.
分享嘉賓:李慎遠,當代新心學創始人。
高階筆記達人 李雲
 責編 |  柒  排版 | 鵝妹子
第 9028 篇深度好文:12379 字 | 20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隨著科技發展的越來越快,我們的生活品質越來越好,可為什麼大家卻覺得活得越來越苦?
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都身處一張龐大的關係網之中,上班要做好員工,下班要做好伴侶,回家要做孝順兒/女……
我們總容易被外界的關係所束縛,在關係中迷失,越來越看不清自己的內心,陷入內耗和糾結之中。
如何跳出這樣的困境?
李慎遠老師認為,人天然具有父系力量和母系力量,當你覺醒了這2種力量,就會豁然通透。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透過激發心的力量,為處於焦慮與內耗下的你帶來一條修行之路。
一、看見真實自己,
喚醒父系力量
1.父系力量,是清晰地看見生命
什麼是父系力量?我們說自己認識一個牛人,就叫力量嗎?男性的力量被啟蒙投射到了外在和關係之中,而非內在的覺醒。
真正的父系力量,是內在清晰地看見生命的真相,對命運清晰地看見,且做出一個屬於自己內心、追隨內心意願的選擇。
古人常說:君子如玉。玉的本意是美麗的石頭,它有一個特質——透亮。所謂君子,就是能看清楚自己的人。
在古人看來,這是男性的一種力量,一個能看清楚自己的人是有力量的。
當一個男孩對媽媽說“我怕”的時候,正是他男性力量成長的時候。
此時媽媽不應該打壓他,否則他會認為說“怕”是不對的,下次就不能說“我怕”了,也不能描述自己的真實感受了,要偽裝成自己很強大,偽裝成認識很厲害的人。
所以,看清楚自己就是一種力量,實事求是、跟著真相走就是一種力量。
從心理學上講,每當我們要撒謊的時候,就是自我價值感開始變低的時候。因為你不認可自己真實的狀態,寧可認可一個你創造出來的謊言。
自我價值感變低的一個人越會進入生命無意義的狀態,其實也是他對自我內在越不接受。
據說現在的年輕人還沒有出社會就已經躺平了,表現出了集體無意義,我們很難理解年輕人為什麼會集體無意義?因為他的狀態太容易不被父母接受
當父母面對孩子表現出的不良狀態時,若不急於認同或附和,而是透過與孩子探討事件背後的理念,並向內探尋行為成因,那麼真正的父系力量便會由此覺醒。
父系力量並來自外在,而現代教育過早地讓孩子去學會所謂的應酬,其實是一種非常糟糕的方式。比如,中國的父母特別喜歡讓孩子跟叔叔阿姨打招呼
這需要我們具有一點母系力量,即共情的能力。假設你去酒吧,看見一個有著長長的胸毛,身高兩米的粗壯大個,你會不會選擇繞著走呢?對於孩子來說,在他的世界裡,每個成年人都是那樣的存在,他害怕是正常的。
如果我們沒有看見這個狀態,沒有走進他的內心,會不會批評他不懂事,不大氣?但就像你面對兩米高的粗壯大個,你能大氣起來嗎?
女性對於安全感向來是不足的,所以能共情孩子的這種內心狀態。但在男性的世界裡,有時候並不太理解安全感不足這件事,但從內心的心理層面,世界上最沒有安全感的其實是男性。
那些強大的男人都在虛張聲勢,徒有其表,如果要說關愛,其實男性比女性還要匱乏靈魂深處的安全。
在親密關係中,一個女性每天要男性說多少次“我愛你”才有足夠的安全感?
實際上男性更需要兩性關係中的確定性,他在偽裝強大,偽裝不在乎,但其實他對於自我價值感的確立和存在是特別在意的,但他不會說出來。
男性最想問的問題其實是:如果我失去了人間所有財富和力量,你還愛我嗎?
在西式婚禮中,證婚人在為新人交換戒指時都會問:無論貧窮或者富、疾病或者健康,你是否願意跟這個人這一生一直走下去?
大家知道這句話有多重要嗎?這就在種締結關係的時候的一種最深刻的看與給予,讓彼此看到對方的存在,與任何別的東西沒有關係,只是因為愛!
對於男性來說,如果力量是一種擁有了某個東西時,恰好是在剝奪他的力量。一個吹牛的人,吹得越多,吹得越厲害,其實代表他的力量丟失越嚴重。
生而為人,卻在膜拜一個你之外的東西,恰恰是你最沒有力量的時候。
很多有信仰的人卻在迷信外在的力量,這就是一種弱小。只要我們把力量交予外在的存在,我們就開始變得虛弱。

因此,向內看清楚自己,就是真正的父系力量。它有一種實事求是的本能,要看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
《大學》中有段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有這種能看清楚本末先後的力量,就掌握了“道”(基本規律)。
2.父系力量修煉方法——禪定
在過往中,我特別容易愛上那些我愛的人。我也特別容易愛上那些愛我的人,後來我也能愛上那些不愛我我也不怎麼愛的人。
但我發現我愛不上那些我極度討厭和傷害過我的人尤其是那些傷害過我的人。
後來我接觸過一個佛教的訓練方法:要把傷害過我們的仇敵放在我們的面前,甚至超乎父母的位置,我們要優先愛他們。
雖然我每次都照著做了,但在我心裡是不認可的,對我來說,這個功課從來沒有真正誕生過力量,因為那些傷害我的人,我為什麼要去愛他?
身為佛教徒,你不要怕這件事情。為什麼呢?
看清楚真實和其中的結構所代表的力量,也無需因為自己是佛教徒,就得偽裝自己,也無需害怕任何內心誕生的觀念和感受,你應該去注視它,如同看著佛像,如同看著經文,要去看清楚它。
現在我想清楚了,有能力愛上那些傷害我的人了。因為一個傷害我們的人,一定為我們帶來了痛苦,為什麼他會為我們帶來痛苦呢?
其實我們一邊攻擊這個人,一邊又認為他應該活成一個優秀的人。
所有傷害過我們的人,是因為他不夠優秀,如果他足夠優秀和美好的時候。他就不會傷害你。當一個生命的狀態足夠美好的時候,他就不會傷害你。
那些傷害你的人不夠美好,你願意他變得美好嗎?你願意嗎?
這就叫作愛他,我們所有的憤怒其實都是祝福。你所有的憤怒和指責的潛臺詞是你應該更美好我希望你更美好。
看清楚了嗎?所有情緒的背後都是愛啊!如果你沒有愛,其實也就沒什麼情緒了。
你對他的情緒,來自你認為他本來可以很好,而此刻不好,是因為你做得不對,當我們陷入“對與不對”的時候,其實都是認為生命本來是可以很美好的。
那些傷害了你、為你帶來痛苦的人,你難道不希望他們變得美好嗎?
生而為人,每個人其實應該祝願你遇到的每一個生命都是特別美好的。因為這樣代表著我們的生活也很美好。
現在你能同意把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放在我們的前面了嗎?
假如有一種祈禱能為大家帶來美好,應該把那些壞蛋放在前面先幫他們祈禱,因為他們的改變使我們真實的痛苦在減少。壞蛋越多,生活越艱難,所以優先改變壞蛋。
現在,我發現我能愛上那些很壞和傷害我們的人了,其實我一直愛著他們,我一直在祝福他們變得更好,我對他們憤怒的背後潛臺詞是“你應該活得更有秩序和愛,你應該能看見自己和別人的生命狀態”,我會為他們的生命狀態不美好而憤怒或著急。
這讓我想起一個國外的影片:當別人用言語攻擊他時,他只輕輕地說“你說得對”,就讓攻擊者愣在原地。
憤怒的緣由是覺得沒有得到美好的生活,沒有得到美好的對待,而一旦得到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對待時,無異於釜底抽薪,而非揚湯止沸。所以,看見生命的本質和底層是真正的父系力量(男性力量)。
人這一生,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前提是你不要傷害任何人,包括你自己。
所以餓了就要去吃飯,困了就要睡覺,想站起來就站起來,想坐下就坐下,這就是“禪定”。
如果自己的命運可以自己做主,那麼每一個人都活在禪定裡,不僅心有禪定的能力,肉體都有禪定的能力,因為你本自具足。每一個生命,渴了喝水,困了睡覺,眼睛長在眼眶裡,就是禪定。
因為你在,所以你可以想站就站,想坐就坐。但如果現在有一個獎品,有可能站起來才能得獎或者坐下去才能得獎,你是不是開始猶豫了?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事情,它讓我們失去了控制,所以我們開始追求力量和禪定。
當我們面臨做決定的時候,就開始猶豫,開始彷徨,這時候你就不在了,你被你創造的一個精靈吞噬了,比如“正確”,當要求決定正確時,你就難以抉擇,你開始“不在”了,其實你一直在,只是你選擇了某一個你之外的比你強大的東西。
當你心裡有一個遠比你重要的東西出現的時候,你就不在了,你給了它力量,你讓它來壓迫你。
所以它真的來壓迫你了,然後你覺得恐慌,其實覺得恐慌也是一種禪定,但當你選擇的外在的那個東西有力量時,你遇到它時你就卑微了。
當我們卑微時,是我們想尊重真理,尊重美好,前提是它必須代表真理和美好
如果某一天,我們彎腰,對方卻誕生出了傲慢,認為天經地義的時候,無論他身上有什麼標籤,我們還有必要彎腰嗎?
你得看清楚你最初彎腰的那顆心到底在幹什麼?所以,“我在”就有一切,就是“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一切”。

你今天陷入的焦慮恐慌,就是你修來的禪定,因為你給了一個你擁有不了的東西,你給了它力量,這個時候你必定陷入焦慮。
如果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活在自己的禪定裡,你現在的所有遭遇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那麼你就能改變你的遭遇。
我們賦予力量給一個人,他出現時我們就緊張,當我們把力量收回的時候,他在你的世界裡其實什麼都不是。
每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態度就是他生命的一種選擇,生命的本質或者最大底層就是選擇,這個權利終其一生我們都沒有失去過。
也有人經常說自己沒有辦法(選擇),不是你沒有辦法,而是你選擇你沒有辦法。
當一個人太愛一個人,並不是你沒有辦法脫離他,而是你選擇你脫離不了他。一旦你選擇要獨自面對生活的時候,你就可以啊,一切力量都是我們的心給出去的。
所謂的父系力量,本就是我們生命基因裡本具的力量,女性天生具備的父系力量並不比男性弱,男性具備母系力量也不比女性天生就弱,這只是一種選擇。
當然,今天的社會在這件事的資源分配是有傾斜的。當你發現這點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是社會有力量,還是選擇有力量,都是可以重新選擇的。
選擇活成生命的樣子,對很多生命來說都是一種美好。但太多生命沒有這樣的能力和體驗,當他的底層缺少這種東西,而又看到這種東西時,就會本能地喜歡。
我們同意別人活得有風采,輪到自己時卻問“我配嗎?”,這就是把力量交予了我之外的存在。
如果你是真實的,你真實忠於你的感受你的觀念你的遭遇這就是父系力量開始的啟蒙。當我們處在這種狀態的時候,誰說你不夠優秀,只能證明對方不夠優秀。
實事求是是一種特別有力量的呈現,當我們窮的時候都試圖隱藏我們的窮,而成功的人卻從不把過去的苦難當作一種脆弱,並不是他成功了可以面對過往,而是他在創業成功的過程中一定遭遇和領悟了“實事求是”的力量。
這就是尊重事實,他在過往的事情看到的都是力量,事實力量。
二、重拾信任,
喚醒母系力量
女性的力量中,是缺乏信任的,但男性在信任上的缺失是女性的兩倍。
一個男人更難信任一個女人,因為他對力量的崇尚,對地位和責任的理解,他,會偽裝成很信任你,其實是不信任的,其標誌就是他會經常看不起你。
在過往中,我也曾看不起過我的母親,我會對她做得不夠完美而產生質疑,因為她總吃剩飯,為此我們爭吵了很多年,我希望她從過往的貧窮和災難中走出來。在我不認同她的背後,是潛意識裡質疑她不夠優秀。
後來,我的母系力量開始提升,我意識到我的母親是一個最了不起的人,因為在愛的這件事情上,她是我的啟蒙老師,直到今天,我用盡全力也依然比不上她。
在愛的事情上,沒有人能超過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
在我的記憶裡有三個畫面:
第一個畫面,是我三四歲的時候去鄉下舅舅家,路過一片土地,母親摘了一朵喇叭花給我,告訴我花蕊中有蜜糖,我一吸果然甜甜的,於是要去摘更多的花。我問媽媽可以嗎,她說“可以,我在這裡等你”,我就去了。
但小孩子總是缺乏安全感,我採了一把小花就急著回去找母親,回去一看,母親就在那裡,我當時內心特別高興,母親果然在那裡等我。我把花拿出來獻給她,結果她也拿出了一把花,原來她也摘了很多花。
那一瞬間,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深刻到極點的畫面,這是我愛情觀的萌芽——相互守望。
第二個畫面,是我小學二年級,母親因為迫害妄想症發作,住到精神病院。我很久沒見到她,非常想她。恰好有一個同學的家就在精神病院隔壁,放學後他帶我和妹妹去見我的母親。
當時我以為門口的保安不會讓我們進去,結果他是一個很好的人,母親被叫了出來。她見了我們很平靜,還找了一副羽毛球拍陪我們打羽毛球。
當天色漸晚,母親讓我們早點回去,同學幫我找廢棄的掃把做了個火把,她就在那裡看著我們,走到路拐彎的時候,我回頭看母親,身影很小,但依然在那個地方對我們揮手。
過往提到這個畫面,我就想流眼淚,但我一定會阻止我流淚。因為流淚就是對生活的叛逆,我不想屈服。後來,我忽然覺悟了,眼淚其實是遭逢了“喜極而泣”這種美好的畫面。
原來,母親早就教給我了“愛”,她在那樣的大病和人生的艱難時刻,當她孩子出現的時候,她沒有躁狂,非常平靜。在我的心裡覺得她沒有病,她看到孩子,選擇成為這種狀態。
第三個畫面,是我們剛到廣州,家裡很窮。我們三人出去豆奶,買了兩瓶豆奶,母親說她不渴,這是一種願意在美好和機會面前犧牲自己而託舉我們的存在。
相比而言,我很難做到這樣的事。當一個人這樣對我的時候,我就愛上了她,在我的潛意識裡,這是人間最珍貴的存在,如同母親一般。
我們要承認,在愛的事情上,她就是我們的觀世音菩薩(如果有的話)。當一個母親從懷上孩子開始,她的心裡就開始愛著他,為他操心,為他想象。母親就是我們的佛,她是愛的啟蒙者。
一旦看清楚這件事,你開始選擇信仰母親給你愛的時候,信任就會被修復。當我們信仰母親的時候,就是母系力量開始被喚醒的時候。
在男性的視角里,小時候世上只有媽媽好,長大了以後,媽媽很難好,因為你看到的是一個力量的世界,沒有去看愛的世界。
我們一直生活在愛中,卻沒有看見愛,這是多麼遺憾啊!

當你發現你活在愛中,你會發現每個人的心竟然都是為了創造美好,只不過他搞不清楚,才變成了仇恨、憤怒,產生了分歧和衝突。
生命有一種能力,道家認為有“天地人”三才,《中庸》中說“參天地贊化育”,人可以彌補天地之不足。
天要下雨,於是人發明了雨傘;天冷,就創造了修建房屋、做衣服的能力,也發明了火;走路太累,於是發明了鞋子、汽車、飛機。
所以,人的存在就是在人間創造美好。
三、不在關係中成長,
就在關係中鎖困
每個人都生活在關係中,我們離不開關係,同時我們也在關係中成長。
1.抑鬱症:印象、寫實與立體
據官方資料,中國有9000多萬的抑鬱患者,其中有一半是青少年。為什麼青少年成為抑鬱症的高發人群?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過一種經歷,就是不開心。不開心如同是抑鬱,抑鬱和不開心根本不是一個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失去了一種自愈的能力。
大家體驗過痛苦嗎?你們是怎麼從痛苦中走出來的?
有一位50多歲的女性告訴我,她在20多歲的時候有人幫她算過命,說她人生越到後面會越好。雖然到目前為止她還沒好起來,但她說每當她痛苦的時候就想起這句話。
一開始我認為他遇到一個騙子,忽又對這個人肅然起敬——他可能是最厲害的心理治療師,一次治療管20多年。這和真理沒有關係,這隻和作用有關係。
算命的人說她以後會越來越好,這是寫實還是印象?
寫實的人會說算命是騙人,因為預測未來的所有人都是騙子。即使站在頂級的理論物理描述下,預測未來都是騙子,因為測不準定律——當你觀察事物的時候,你就在影響他,所以你看不到真相,沒有人能看到真相。
我們對寫實的迷信來自生活的艱難,你容不得錯,故而要求極度的寫實。但極度要求寫實,就讓我們不認可印象。
一個人抑鬱,就是失去了印象和立體的能力。當我們追求效率的時候,我們只見其好,可是災難來臨的時候怎麼辦?如果用寫實,那痛苦不是加倍嗎?
馬雲認為,人這一生最可貴的品質是樂觀。樂觀,就是快樂地觀察問題、看待問題,這就是一種印象的能力。
所以,真正痛苦來臨的時候,人需要一種印象。
有一次我跟一個老和尚聊天,來了一個人問老和尚——我現在特別痛苦,要去做一件事,這件事很好,但不知道能不能成。
老和尚告訴他一定能成,這人就高高興興地走了。我問老和尚,你怎麼知道他能成?老和尚說,我哪知道他能成,他現在需要的是力量。
那一刻,我對老和尚肅然起敬。當我們力圖回答得精準時,是愛我們自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人設。
而老和尚在乎的,是如何幫到眼前的人。在我看來,我不知道真相,我就不能說。而老和尚認為這件事是好的,發心是好的,那一定就可以。
當孩子表達自己以後會努力時,我們為什麼沒有對孩子說“一定可以”?卻說“努力,你早幹嘛去了?努力就有用嗎?”這不很奇怪嗎?——你不是正在告訴他要努力,卻又告訴他“努力有什麼用?”那應該怎麼辦?
我忽然發現藝術家要在一個很小的作品中供人們看到很深刻的東西,是需要純粹、深刻和濃度的。
我從來沒想過關係,在我的世界裡只有事兒,沒有人和人的關係,因為人和人的關係在我童年的生活中很不美好
所以我只看事兒,我在一個事上支撐一個人會毫不吝嗇。
我曾經罵過很多我的合夥人,只是因為事做得不夠好,罵就是我的手段。
但現在我忽然領悟,原來找一個合夥人是在找一種關係,你和這個空間的關係,你希望在這個空間中變成什麼樣的感受,我立刻懂了我應該找什麼樣的合夥人,是要找到在一起的一種生命狀態。
藝術,讓我看到了美好,也讓我深刻地看見了這個世界和自己,並給予一個足夠飽滿的回應。
當孩子用印象的方式表達的時候,這是一種最可貴的能力。
因為殘酷的生活和未被教育的人只懂得寫實,其實未來他不缺有人用寫實來要求他,更缺少的是印象和立體,這就是想象。
想象就是創造力想象就是生命力。用印象的方式看待事物,是抑鬱症治癒的關鍵。當孩子說,媽媽我努力明年就會好了,他就是在治癒當下的痛苦,其實孩子就在自愈了。
人的每一個能力誕生都是有原因的,人類認識這個世界的最初就是印象,一個出現了直觀的印象,這個印象跟著細節深刻化,就是寫實的過程,不斷的重複就形成了立體的感知。
我最初不喜歡看立體,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是立體。當他們告訴我在做一個三維的創作,我忽然領悟,莫非是把時間和空間摺疊到一個二維的畫作上,把一種流動摺疊到靜態的畫面中。
當有人告訴我,這就是立體。我才發現,我以為我最愛的是寫實,其實我更愛的是立體
在立體中,我們透過現象在時間的長河裡看到了先來後去,這不就是《大學》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嗎?那我就是個很喜歡立體的人。
越是窮人家的孩子,越是家庭的孩子,給孩子越是寫實的教育。
而這種寫實的教育,在遭遇艱難的時候,苦難就成為一種牢籠,你沒有一雙想象的翅膀讓你飛出去
那些抑鬱症的孩子,有問題的不是孩子,而是他們的父母。
2.勇敢,是年輕人最偉大的品質
年輕人最大的品質就是勇敢,不要怕犯錯,你無害人之心,就不應該害怕。
我們學會說話、學會走路,靠的就是勇敢。
如果在最初走路時,父母說孩子你走路怎麼成這樣呢?
孩子就學不會走路,因為他怕批評,怕摔跤,又怕被人看見,只能半夜獨自練習走路。哪怕十年後,孩子也走不好路,因為他沒有機會去勇敢地面對他的生活。
當孩子說自己沒意義時,其實是他沒有找到一種關係,更深層的真相是他對關係可能失望了,不願建立關係。
因為在關係中,他所感受到的總是被人質疑。在關係中的體驗不美好,就不願意聯結關係,但他們卻願意聯結虛擬的世界。
為什麼呢?因為他會認為此刻特別有價值,而當我們閒下來沒有任何價值感存在的時候,我們認為快樂也比虛無有價值。
我們不理解父母為什麼那樣要求孩子,為什麼不認可孩子?
其實是他們希望你做得更好,他們的潛意識認為我的聲音就是你的聲音我應該取代你,所以不接受你發出不一樣的聲音。
這就是一種主體意識的替代:在他們(父母)的世界裡,你無須有獨立的意,你聽我的就好了,我還能害你嗎?
用一種意識替代阻止對方“我在”,更可怕的是剝奪了他獨立意識的存在。
最根本的是一種權力意識——看不見別的生命。太迷信權力,是看不到別人的,尤其是在親密關係、家庭、上司和下屬、父母和孩子之間。
在權力意識下,彷彿他們(父母)掌握了完美。這時候他們特別需要聽孩子說一句:既然你掌握了完美,為什麼不讓自己的生活完美呢?
一般父母都會惱羞成怒,因為他們做不到,沒有能力讓自己的生活完美。這恰好是真相,叫作認同替代。
所謂“認同替代”,就是把自我的認同和不認同,轉移到另外一個人身上。因為自己當初做得不完美,所以讓自己不能釋懷。
當現在看到孩子做得完美時,自己不接受,其實是不接受自己在過往生命的一種經歷,對他的生命沒有信任,不信任你當初的選擇。
如果選擇信任生命的不完美,你當下就放鬆了,就能看到別人了。一旦活在完美中,我們又緊張了,又看不見別人了,你的注意力全部被完美佔據了。
這就像一個病毒,時時刻刻執行在你的認知系統裡。這種認同替代,就會把對自己的不認同和不接納,投射到孩子身上。
所以,父母是一種完全不能內觀自己並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的狀態,一個有病的人卻試圖治療另一個人,其實孩子比父母病得輕多了。
3.迷信權力,丟失自我
一個習慣了權力的人,拿到什麼都叫權力。
一個崇尚權力的人,他愛上什麼,什麼就化身為權力,什麼東西都會成為他權杖上的那顆珍珠,被他竊為己用,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當我們承認對面是獨立的生命時,便等同於確認了自身的存在獨立性。這種認知會讓選擇變得果決——就像為作品落淚時,不必懷疑自己是否軟弱或做作。
你會明白所有經歷都是自主選擇的合理存在,你將得到極大的力量感和自由度,你也無需在自我攻擊中內耗。
當我們沉溺於所謂權力享受”時,看似在捕獲權力,實則是被權力所捕獲。
迷信權力在對權柄的頂禮膜拜中逐漸失重:當你將權力奉若神明並賦予其絕對權威時,便是自我意識開始崩塌的起點。
迷信權力的人內在是軟弱的,因為他將丟失自己。所以這些人極度害怕失去權力。如果金錢給他力量,權力給他力量,那麼他內在的力量就開始消失。
4.生命圓融,找回丟失的力量
父系力量就是做選擇,佛教把這種力量稱為能斷波若密,波若密是解脫、得度的意思,對那些傷害你的痛苦,你離開他,就是能斷,就是得度。
所以,生而為人,你可以選擇,這就是父系力量,人人都有父系力量。而母系力量就是愛,而愛在生活中一直存在,人一出生就在經歷和感受愛。
從來不是一個稀缺的東西,稀缺的不是藝術,是藝術家不是人間沒有愛是沒有一個真正把愛當成殿堂的存在
一旦你把愛當成殿堂,你的母親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無須正確,愛你這已經是殿堂了
當我們覺悟愛是殿堂級般的存在的時候,你忽然發現原來我們的每一個有愛的選擇,竟然是父系力量和母系力量完美融合,因為這個選擇,是一個向愛靠近的選擇。
當往後我們遭遇生死般艱難的時候,需要做出決定時,請選擇那個離善良更近的決定,它會救你一命。
四、創業者的修行之路
1.創業者需要倖存者思維
受害者思維認為,提出某些要求,接下來必定遭遇災難。與此對應的是倖存者思維,他們認為一件事必定遭遇美好。
有覺悟者說,不讓自己進入受害者思維,且不准許自己與擁有受害者思維的人待一起超過一分鐘。這是一個藝術的選擇,父系力量完全活在希望和光明裡。
有這麼一句話:追光者看不見黑暗。其實追光者與黑暗是生死仇敵,你不願意有這樣的資料沉入內心,選擇那些關係和人都是相互給予對方希望和光明的。
受害者思維非常可怕,他覺得整個世界是惡意對待他的狀態,他缺少一種對他人更底層的信任。
原來我們缺少對命運,對生活,對別人和自己的信仰和信任,就是受害者思維。
生命的真相就在切割那一下,看見一定是左右好壞的。倖存者思維的人選擇看見光明的一面,而受害者選擇看見黑暗的一面。
而創業者最需要的是樂觀的能力,是愛和信仰美好的能力。
這個世界真正的創業者鳳毛麟角,不是做生意就是創業者,是能在苦難中優雅從容地轉身,為大家找到美好和光明,在問題中誕生美好和希望。
選擇倖存者思維,就必然和受害者思維做切割,那就是我們的禪定,讓我們不和受害者苟合在一起。
就是魯迅所講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毛主席也說過“你沒有跟萬惡的舊社會說再見的勇氣你不可能真正歡迎新生活的到來。
同是一件事,離去即得到。在資料切割的那一刻,失去和得到同時誕生了。黑暗苟合在一起。你資格說你要奔向光明嗎?
當我們苟在黑暗那裡迴避衝突,以為那是一種得到”,其實我們背叛了我們命運最本色的東西——光明。
2.創業,本質是與外界的關係
創業者要選什麼樣的人呢?很多時候,我發現事情遲遲不能推動,根本上是沒有建立合作的關係,合而後作,但沒有合,只有作。
作是父系力量,合是母系力量,合是一種愛。
為了堅持彼此的觀念,互相沒有愛,就產生了問題,就產生了分歧。

在沒有“合”的情況下,作是沒有用的,做著做著就會產生煩惱,做著做著就會遭遇風險。創業者對風險進行管控,要深刻理解“合”字,合而後作。
創業者創業要找真正立足於為人類的生命尋找更美好狀態的一幫人且這幫人在一起真正形成了一種倖存者思維”,相信結果必定能夠成功,相信這個事情有價值,我遇到問題只是去解決問題。
這種信任和相信,來自“作”之前就誕生一種為之我能付出一切的投入
當付出一切的心誕生的時候,你遭遇的所有事情都是待解決事項,且就應該你解決,否則你就沒有付出一切的覺悟
我們常常在很多事上斤斤計較,不願真心付出,卻又渴望得到更多。
就像感情裡的不滿足,很多人想要太多,卻忘了問問自己:是否願意不管疾病健康、貧窮富貴,都決心和眼前人共度一生?
其實真正的愛,是從一開始就做好了為對方付出一切的準備——因為懂得真心投入,才是讓感情圓滿的開始。
有願意為之付出一切之心,遇到問題就會本能地誕生“我應該去解決它”的自驅力,面對問題,主人翁的精神就誕生了。
所以,創業者就是在建立一種關係,包括跟合夥人的關係,與高管和員工的關係,還包括與使用者的關係。
在市場經濟下,有競爭對手的存在,你對真相事實和使用者就有一種看見的能力。
為什麼企業家,創業者或者很多精英人群更需要去修行?
修行不是盤腿打坐,不是口誦佛號,那些與修行沒有必然聯絡,而是找到一種生命的狀態,希望所有生命美好的狀態,與合夥人、使用者的關係變得更美好。
3.一切美好都應分享
最近我有所領悟:
釋迦牟尼不應屬於佛教,他應該屬於全人類。
他誕生的任何智慧都應屬於人類,屬於人民。
把他歸屬於宗教,就把一個屬於全人類的智慧限定在某個領域,因為其他宗教信仰者就會覺得與他毫無關係。
佛陀的智慧是試圖教會大家洞察生命的本質,讓生命變得更美好。套上宗教的外衣,非佛陀的本意,是後世弟子的作為。佛的年代只有教法,沒有宗教。所以佛祖是屬於所有人類的。
我認為,一切屬於人類的美好都應該開源。不應把某種理論限定於屬於自己,所有美好都是人類的。
修行,是內觀自己,內觀自己的心,讓心做自己的主人。你在,你一定選擇愛;你不在,你才不選擇愛。
睡覺、吃飯、穿衣都是愛,因為你在選擇照顧眾生,讓眾生美好。選擇愛,就是為眾生解決問題,為眾生創造一種從當下的痛苦中離開的經歷和體驗。
人活著,如果你在經歷美好,那麼你一定是在修行;如果你在經歷痛苦,你不在了;如果你經歷美好卻害怕失去美好,你也不在了,因為有一個比你還重要的東西出現了,而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是你有獨立意識,是你生命存在的證明。
所以,創業者其實是在經歷一種為人間創造美好,將心看到的生活中的問題找到一種美好解決方案的過程。
4.修行,從個體覺悟到度眾生
修行都是從個體開始的,比如《大學》中有: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所以,修身就是喚醒個人的價值觀和獨立的主體意識。先覺醒,能處理好自己的生活,你所在的地方受你的影響變得美好。
於是我們有一種情懷——“一人興邦”,一個人變好了,在一個家庭,家庭就變好了;在一個公司,公司就變好了。
因為你看到了屬於你的愛,你又希望愛在人間常駐。你回應了這份愛,於是公司裡的一種意志和文化被喚醒了。
這就是所謂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天地”應該是什麼?是“人間正道是滄桑”。“為生民立命”,我們活在一個地方,就要讓這個地方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美好。
無論是CEO,還是普通員工,想要在人間安身立命,第一件事就是修身,於是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要勿自欺。
什麼是勿自欺呢?人要真實地活著,實事求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真實地面對自己內心的需求,只有誠其意,才能正心,才能勿自欺。
誠其意:你能做多少事,不自欺,自然就知道;應該追求什麼,我們經常把五年後的結果想到了,但是今天你在做什麼?
心即未來,你當下的心是什麼,命運就是什麼。要如實地看見自己的心。你在愛情中吝嗇計較,卻希望愛情對你有一種真摯飽滿的付出,可能嗎?
中華文化的修身,總是鼓勵先喚醒個體意識,個體意識覺悟之後,要為進入群體社會創造價值。
中國是農耕文明,土地資源有瓶頸,為了解決分歧,要發展人類社會學,去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
而遊牧民族解決資源問題的方式,是在戰爭中獲得資源,在戰爭中消滅競爭者,在戰爭中減少人口。
農耕文明的人口逐漸增長怎麼辦?所以我們要試圖去讓人和人之間產生一種美好的關係。
中國文化一直在研究關係,但它強調先要獨立個體的覺醒和成長,這樣在人間可以安身立命,無論是天子,還是庶人,都要修身。
所以,中國文化不僅鼓勵獨立意識個體的誕生,還強調在關係中誕生一種相互的託舉。
當我們覺悟了,擔負著讓生命的環境和關係變得同步美好,不僅要證得自我的解脫,還要證得關係的解脫。
這就是所謂的“度眾生”,在關係中得見慈悲、智慧和力量。當你明白你和你的身體也是一種關係,那麼善待你的身體也是度眾生。
當你覺悟了,就會發現:
其實你每天活著都在做很多好人好事。
你開始覺悟你是有價值的,你越覺悟越有價值,你越要做那些有價值的事。
這是自我身份的認同和自我身份認同的一種價值關聯。
常說“小人閒居為不善”,什麼是小人?主體意識和自我價值感缺失很嚴重的人,他會認為自己啥也不是,什麼都無所謂,越覺得自己啥也不是,越是做事不講究。
越是覺得有價值的時候,做事就越講究,只要參與這件事了,那就要做好這件事,就會反覆在這件事上下功夫。
所以,要在修行上取得重大突破,必須經過深度和高密度的訓練。
過去,我們認為成功才有價值;而AI時代,一切資料都有價值,失敗的資料、小資料的價值更高。所以,所有能為人類創造美好的東西,就應該是生命的信仰。
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怎麼見?赤誠相見,一個生命見到另一個生命,本能地理解,所有生命都想獲得美好。故而釋迦牟尼說:一切眾生終將成佛因為一切眾生都向往解脫。
意識到“我在”真的很重要,他會改你的命。因為一件事發生,你意識到你是主人,所以你可以做選擇,世界等著你去切割。
如果事情發生了,你的心不是主人,不能做選擇,那隻能被命運的大河碾壓。如果“你在”,命運在你面前就是個奴隸,它等著身為主人翁的你去切割。
這就是新心學所倡導的,心做主人,一切皆由心生。當你看到心的時候,眼前的人就是你的心,不做分別之前,它就是你的心。
心感受到了皮膚觸覺,心感受到了溫度,心的感受就是心的功用,也是心的本來。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