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前我買了個電動枕頭,別瞎想,別看見“
電動
”兩個字就產生奇奇怪怪的聯想。前段時間我抱怨說人類不行,幾千年了都沒法設計出一款合適的枕頭,能讓我這種肩膀太厚的人側身睡個好覺。於是讀者朋友們就向我推薦了很多不同款式的產品,我逐一瞭解過它們的原理之後,決定買一款電動枕頭試試。
它的原理並不複雜,枕芯部分是一個氣囊,然後枕頭下緣有一個長墊片,可以感應你的睡姿。如果監測到你在仰睡,那麼它就自動放氣,讓枕頭高度降低下來;如果監測到你在側睡,那麼它就自動充氣,把枕頭升高,為肩膀騰出位置來。整個過程都是無聲的,也是全自動的,而且運動緩慢輕柔,不容易覺察。
那麼對我有沒有用呢?透過使用電動枕頭,我才驚奇地意識到自己的頭有多重,肩膀有多厚。這麼說吧,我的電動枕頭在側睡的時候,高度調節從 1 到 10 有十個檔位,枕頭計算出我需要的高度就是 10,最後也調節到 10,但是即便是枕頭充滿了氣,調到最高位置,我還是覺得肩膀不得舒張,還是覺得受到擠壓。當然,比之前的大多數單一枕頭都要強得多,只是依然不足夠好。
這個發現讓我對枕頭行業比較絕望。像他們這種做電動枕頭的廠商,事先肯定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統計過中國人睡覺最為合理的枕頭高度範圍—我明顯在範圍之外,就像是衣服的尺碼一樣,我需要的尺碼永遠都極少,要麼乾脆就是缺貨。
幸運的是,從第四晚開始,我就睡得很舒服,頸椎的狀況大大緩解。正骨師之前幫我解決了十分之九的問題,現在最後的那一分裡又去掉了十分之九。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呢?之前我不是買了一堆枕頭嗎?我把它們全都放在床頭和身側,睡不舒服就隨手拽一個過來換上。
第五天早上起來,我在迷迷糊糊之中覺得脖子很舒服,肩膀很自在,枕頭高度簡直就是完美實現了我的夢想。翻身起來一看,發現是我在睡夢中不知道怎麼一回事,拽來一個網紅枕頭,墊在了電動枕頭的邊緣,我的腦袋就枕在兩個枕頭的交界線上,那個高度和軟硬剛好合適。
當時我翻身下床,恨不能立即把它們塑封起來,誰都不讓動,永遠保持這個位置,這樣我每天晚上就可以撕開塑封,對準這個位置躺下去。
現在,我每晚就躺在這條交界線上。透過反覆地嘗試,我已經可以很熟練地用兩個枕頭疊合成我需要的高度。在這個高度上,我的頸椎和脊椎呈一條直線,我的肩膀有足夠多的空間,不受擠壓,可以靈活移動。當我側睡的時候,我的臉會拉著頭自動爬上去,找到合適高度的瞬間跌入深眠。當我仰睡的時候,會自動翻身跌落,依然躺在電動枕頭上,電動枕頭放氣,我隨之安然睡去。
如果你問我說:電動枕頭究竟怎麼樣?我很難簡單地用好與不好,有用或者沒用回答你。因為我的身體結構異於常人,我對枕頭的需求也異於常人。最終,讓我安睡的枕頭不是單純的電動枕頭,也不是單純的網紅枕頭,而是它們的設計者都從未想過的一種使用方式。
回到電動枕頭本身,回到所有正常人的需求,我個人認為電動枕頭的優點很明顯:
—高度可調可變,完全配合睡姿;
—氣囊柔軟,自然呈現高度差異;
—全程自動執行,無聲無感;
—完全根據個人特質,定製變化高度;
—小程式控制,無需下載 App,使用介面方便簡單直觀。
同時,它的缺點也非常明顯:
—價格偏高,一個枕頭要近兩千;
—需要電力支援,電池用完需要充電;
—因為下緣有一塊很大的感應板,沒法伸手放在枕頭下面,也無法改變形狀;
—元件很多,意味著出現故障的可能隨之提升,需要定期更換的部件也多;
—廠商是單店賣單品,讓人擔憂未來能否長久生存,以及能否穩定獲得配件和服務支援。
說到底,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枕頭本來是一種寢具,由面料和填充物組成。電子枕頭徹底是另外一種東西,它是個小家電。人類枕在小家電上睡覺這件事情,目前還是個新鮮事物,可能還需要許多最佳化,許多新發明,填平很多坑,才能讓這款小家電完全超越傳統寢具的水準。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發現人本身是一種靈性生物。醫生說最好的枕頭應該讓人在側睡時頸椎脊椎成一直線,這完全就是扯淡—我的眼睛長在前面,我怎麼知道後面的骨頭直線不直線?即便我用鏡子反射,或者找人來看,骨頭在皮膚下面,每個人的頸椎情況不同,又怎麼知道皮下的骨頭是什麼狀況,直或者不直?所以,這些話說了跟沒說一樣。
但是在睡夢之中,理性完全退場的情況下,整晚人在床上都會不斷自動調整,不斷自動摸索。一張臉不斷探來探去,帶著腦袋滾來滾去,一邊用手無意識地抓撓,把床上一切可以用的資源堆疊起來,弄出一個合適的枕頭—這就是人類的靈性,在睡夢中創造工具。
所有人的枕頭廠商都致力於向客戶提供它們的單一解決方案,想法是很好,但實際上方案未必能夠解決睡眠問題。所以,我的結論是一點:多買枕頭,都放在自己身邊,努力睡去,然後讓身體自行找尋,自行組合,你的身體會知道怎樣的枕頭最合適。因為在睡夢中,人不會自己騙自己,非要讓自己去接受所謂的正確。
標題:《樹林》
創作者:和菜頭的小肉手
AI演算法提供:Midjourney V5.2
Prompt:a colorful fabric with red fox in a forest, in the style of nicoletta ceccoli, close-up, l. s. lowry, light blue and white, characterful animal portraits, snow scenes, decorative paintings –ar 16:9 –style bbDH5qWYvad5XBMi–v 5.2
槽邊往事和菜頭 出品
【微訊號】Bitsea
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窺探》
和菜頭的小肉手
Midjourney V5.2
南派三叔專區

南派,這張《發現》送給你。
《槽邊往事》專營店營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