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前期核查,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光明日報評知網被立案調查:釋放對平臺經濟常態化監管重要訊號。
維護學術文獻資料庫服務市場公平競爭,促進行業規範創新健康發展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在前期核查的基礎上,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這是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對平臺經濟依法實施常態化監管的重要舉措,對維護學術文獻資料庫服務市場的公平競爭、促進知識生產和流動、推動創新發展、保護以作者和讀者為主體的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知網續訂費近千萬!中科院:不堪重負,停用!
4月8日,疑似中科院文獻資訊中心於釋出通知稱,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暫停中科院對CNKI資料庫的使用許可權,即日起,將無法正常下載CNKI科技類期刊和博碩士學位論文資料。通知中還提到:“2021年中科院集團中國知網資料庫訂購總費用已達到千萬級別,高昂的訂購費用已成為中科院集團資源引進中的‘巨無霸’。”
關於停用的原因,通知表示:“中科院與同方知網公司就費用、訂購模式展開積極討論,但在多輪艱苦談判後,中國知網資料庫依然堅持近千萬的續訂費用,並且在成員數量、單家價格等方面條件相當苛刻。”

網傳圖片
10年來至少6所高校稱不堪重負
中科院並不是第一所因高昂費用問題宣佈暫停使用中國知網的學術研究機構。事實上,由於知網的使用費連年上漲,許多高校都曾公開表示不堪重負。
早在2016年1月7日,武漢理工大學曾在官方微博釋出相關宣告稱,2015年中國知網資料庫合同到期,由於續訂價格離譜,其與中國知網(CNKI)公司的談判不成功。
從武漢理工大學的宣告中可以看到,知網資料庫價格的年平均漲幅已近20%。

“這些年來,CNKI公司漲價幅度過大的行為已經受到全國很多高校的抵制,包含許多知名的985高校。2000年以來,CNKI公司對我校的報價,每年價格漲幅都超過10%。從2010年到2016年(報價)漲幅為132.86%,年平均漲幅為18.98%。”上述宣告稱。
在釋出這份宣告11天后,武漢理工大學釋出微博稱,“經過雙方的反覆溝通,資料庫商最終決定於2016年1月21日起,恢復開通我校中國知網資料庫。”
無獨有偶,就連北京大學也曾因中國知網漲價過高發表過宣告。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16年3月31日,北京大學在官網釋出中國知網即將停用的通知:“由於資料庫商漲價過高,圖書館目前正在全力與對方進行2016年的續訂談判,上一年度合同截至2016年3月31日,期滿後資料庫商隨時可能中斷北大的訪問服務。”
另據上游新聞報道,2018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學也釋出通知稱,與同方知網公司在續訂價格及使用方式未達成一致,自2019年1月1日起,該校師生暫停訪問 “CNKI中國知網系列資料庫”。
除此之外,還有南京師範大學、金陵科技學院、集美大學等高校都發布過類似的通知。紅星資本局不完全統計,近10年間,至少有6所高校公開表示對知網的漲價行為“不堪重負”。
那麼,高校採購中國知網CNKI資料庫,到底要花多少錢?
從中國政府採購網上可以看到,2022年以來,上海師範大學以79.8萬元的價格採購“中國知網”系列電子資源;北京語言大學以65.46萬元的價格續訂中國知網(CNKI)資料庫;中南大學圖書館以150萬元的價格採購中國知網資料庫;上文中提到曾抵制知網連年漲價行為的武漢理工大學,2022年採購知網資料庫的價格為127.85萬元。
可以對比的是,萬方資料庫的採購價格要遠低於中國知網。2月28日,西南民族大學採購萬方資料庫的金額是33.8萬元;青島哈爾濱工程大學創新發展中心採購萬方資料庫的金額是18萬元。

青島哈爾濱工程大學創新發展研究中心採購萬方資料庫的價格為18萬元
知網一年營收12億元
中科院在上述通知中表示,2021年中科院集團中國知網資料庫訂購總費用已達到千萬級別。中國知網的“賺錢”能力可見一斑。
從其母公司同方股份的財報中也可以印證這一點。財報顯示,同方知網是同方股份的孫公司,2020年,同方知網的主營業務收入為11.68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1.93億元,毛利率為53.93%。2021年上半年,同方知網的主營業務收入約為4.96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1893萬元,毛利率為51.3%。
知網保持高毛利率、淨利潤豐厚的原因,自然與其極高的市場佔有率有關。但中國知網的市場佔有率也並非一開始就這麼高,2021年12月底,經濟參考報曾發表評論稱,知網當初的崛起,是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援,得到了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鼎力相助。如今知網的“江湖地位”,也不是自由競爭的結果,而要感謝相關政策的扶持。
根據知網“CNKI工程大事記”介紹,1995年,《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正式立項。1998年,清華大學設立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成立,中國學術期刊標準化系統工程全面啟動。1999年,清華大學整合《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收入的3500種期刊和另外3100種公開出版的期刊上網,開設“中國期刊網”站獲准開通。
1999年4月,CNKI主體工程被列為國家級火炬計劃專案。1999年10月,科技部、國家稅務總局、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環保總局等五部委將CAJ-CD(中國學術期刊全文光碟及資料倉庫)評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專案。在此基礎上,才有了2004年底,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的成立。
除了經濟參考報,人民日報也曾在評論中指出,從論文查重高收費,到作者下載自己論文被收錢;從低價甚至不花錢就能收錄學術文章,到使用者下載時卻標上高價等等。究其因,就是一家獨大,作為國內大型中文資料庫,在學術界有著巨大影響力。
“面對維權和批評,知網應當拿出解決問題的誠意,贏得大家的諒解,虛心接受監督和批評,在智慧財產權保護社會責任和企業經營發展上,找到合理合法的平衡點,這才是長遠發展的正道。”人民日報在評論中說。
九旬老教授告知網,每篇文章獲賠2000多元
知網嫌“太貴”上訴被法院駁回!
去年底,93歲的周秀鸞與89歲丈夫趙德馨起訴中國知網,擅自轉載其160多篇文章,並且自己下載還要收費。
最終趙德馨全部勝訴,累計獲賠70餘萬元。
事件發酵後,中國知網的做法被網友們嘲諷是“借雞生蛋”。此事也引發了關於“中國知網是否涉嫌行業壟斷”的討論。
3月9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一司回覆稱,“市場監管總局正在核實研究。”
5月7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佈了10份知網與周秀鸞侵害作品資訊網路傳播權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
裁判文書網顯示,此前,周秀鸞(原告)將《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被告)告上了法庭。
原因是被告在其運營的網站“中國知網”(www.cnki.net)中擅自向公眾提供涉案文章的閱讀、下載服務。被告未經原告許可擅自將原告作品數字化並在網路上進行傳播、銷售,其行為嚴重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權利,應當承擔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
裁判文書網公佈的案件涉及的文章有:周秀鸞作為第一作者的《駁“市場供應今不如昔”論——讀史讀報箚記》(約1.1萬字)、《漢代的農業生產水平有多高——與寧可同志商榷》(約7000字)、《關於布幣的三個問題——讀雲夢出土秦簡〈金布律〉札記》(約8000字)等文章,分別發表於1960年1期《政治與經濟》、1979年第2期《江漢論壇》和1980年第4期《社會科學戰線》。
2021年11月,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就周秀鸞(原告)與《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被告)侵害作品資訊網路傳播權糾紛分別作出一審判決:判決被告單篇文章賠償周秀鸞2100元到2400元不等;每起案件,被告另承擔周秀鸞的公證費29元和律師費1000元。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一審時認為,被告涉案侵權行為影響範圍較大、主觀過錯程度明顯;涉案文章的字數,按照版面字數,不足千字按千字計算等相關因素酌情確定經濟損失的賠償數額,考慮充分,數額適當。
被告後不服一審法院判決,向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提出了上訴。被告上訴理由之一認為賠償金額過高,缺乏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
這10起案件爭議的焦點問題主要有4個:被告提供涉案作品網路閱覽及下載服務是否構成侵權;被告的被訴使用行為是否構成法定許可;周秀鸞對不同傳播埠取證並分別起訴是否構成重複訴訟;一審法院關於被告應賠償的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數額的判定是否合理。
對於以上爭議,二審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侵害了周秀鸞對涉案作品的資訊網路傳播權,應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被告將涉案作品上傳網路並允許網路使用者下載的行為不構成期刊轉載法定許可;不同終端傳播的範圍不同,所造成的損害和可以主張的賠償範圍也不相同,周秀鸞分別進行公證取證,並分別提起訴訟並無不當;一審法院對律師費及均攤後的公證費等合理支出予以支援,依據充分,數額適當。
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二審時認為: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知網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作出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據長江日報訊息,在中國庭審公開網最近的一場有關“作家陳應松狀告知網營運方一案”的直播庭審中,陳應松的代理人提出了1500元/千字的賠償要求。被告律師回應,即使按照此前“比較低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趙德馨教授200元/千字的賠償標準,知網全部在庫作品要賠1200億元。該律師表示,知網沒有這麼高的盈利,也無力按此標準賠償。
2022年5月9日,同方股份公司在“上證e互動”平臺上,就知網問題回覆投資者留言。
相關留言表示,“我們已經關注到知網的輿情,知網也在進行反思,並研究進行經營模式最佳化改善,積極進行整改。知網會將相關整改措施擇機向社會公開,並做出回應。感謝您的關注!”
2022年5月9日,市場監管總局宣佈,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回應來了
5月13日16時40分,針對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一事,CNKI知網透過其官方微信公眾號釋出回應稱:今天,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知網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我們堅決支援,全力配合。

同方股份5月13日晚間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知網北京、全資子公司知網數字出版於5月13日收到市場監管總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壟斷案件調查通知書》,市場監管總局將於5月13日開始對知網北京和知網數字出版進行反壟斷調查。2021年度上述兩家公司合計營業收入佔公司2021年度營業收入的6%,兩家公司合計歸母淨利潤佔公司2021年度歸母淨利潤絕對值的12%。公司將堅決支援,全力配合上述調查工作。

維護學術文獻資料庫服務
市場公平競爭
促進行業規範創新健康發展
知網被立案調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諮詢組成員、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時建中對此進行了解讀↓↓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在前期核查的基礎上,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這是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對平臺經濟依法實施常態化監管的重要舉措,對維護學術文獻資料庫服務市場的公平競爭、促進知識生產和流動、推動創新發展、保護以作者和讀者為主體的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應當依法立案調查
學術文獻是以智力成果為核心的知識產品。在數字化時代,學術文獻資料庫匯聚學術文獻,藉助數字技術對學術文獻進行系統性的數字化處理,實現檢索查詢精準化、線上閱讀和下載便捷化,將文獻資訊服務升級為知識服務,成為匯聚知識、傳播知識、分享知識、服務知識創新的重要渠道和平臺。應當肯定的是,知網在中文學術文獻資訊服務和知識服務市場不斷創新和開拓,成為我國最具市場影響力的學術文獻數字化服務平臺。但同時,知網在經營過程中涉嫌實施壟斷行為,損害消費者利益,反壟斷執法機構依法啟動調查程式,十分及時和必要。
據瞭解,知網收錄的中文學術文獻種類與數量、期刊數量以及獨家期刊的數量和質量、使用者規模及覆蓋率、使用者依賴程度、市場銷售額等均長時間明顯處於領先地位,在學術文獻收錄和服務協議中設定不公平的格式條款,無論是採購學術文獻還是銷售知識數字化產品的價格幾乎不受競爭約束。根據分析,基本可以認定知網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綜合各方面資訊,知網與大量期刊、高校簽訂獨家協議,限制它們與其他第三方學術文獻資料庫服務平臺合作,鎖定上游優質學術資源,人為製造知識流動壁壘,使其他競爭者難以與其開展公平競爭,影響知識的分享和傳播。同時,知網透過低價收錄、高價出售的方式獲取超高利潤,在缺乏正當理由的情況下,連續多年大幅提高資料庫價格,增加了使用者的負擔,損害了消費者利益。知網的上述行為破壞了相關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妨礙了學術文獻傳播和知識分享,損害了知識創新的生態環境,背離了建設“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初心,引發了全國學術界、教育界、出版界、圖書界的極大憂慮。
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知網開展反壟斷調查,制止學術文獻資料庫服務市場的壟斷行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讓期刊、作者以及機構使用者和讀者有更多的選擇,保護以作者和讀者為主體的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旨在促進相關行業發展乃至整個學術生態環境改善和創新發展,有利於知識的創新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二、對知網立案調查釋放出對平臺經濟依法實施常態化監管的重要訊號
平臺經濟是生產力新的組織方式,是經濟發展新動能,對最佳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升級、拓展消費市場、穩就業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平臺經濟的規範治理,反壟斷執法機構依法查處了一系列重大典型案件,著力解決了平臺經濟領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競爭問題,以監管規範促進持續健康發展。
4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完成平臺經濟專項整改,實施常態化監管”。知網是典型的平臺企業,對其立案調查是深入貫徹黨中央關於實施常態化監管的具體舉措,有利於向市場釋放清晰明確的訊號,讓市場對法治建立起更加可靠、穩定和持續的預期,增強平臺企業的自我合規意識,引導和激勵平臺企業透過技術革新和模式創新開展高水平競爭,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透過實施常態化的反壟斷監管,持續淨化平臺經濟領域的競爭環境,最佳化創新機制,保障平臺經濟更加健康地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發揮平臺經濟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繁榮經濟、便利人民生活、參與國際競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三、堅持規範與發展並重,多措並舉推動學術文獻資料庫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市場監管總局對知網開展反壟斷調查,根本目的在於規範知網的經營行為,儘快恢復相關市場競爭秩序,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規範學術文獻資料庫服務市場健康發展,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同步完善和改進相關機制和措施:
在管理體制方面,要堅持系統思維,堅持規範與發展並重,注重加強行業監管與反壟斷執法的統籌協同,進一步強化競爭政策與科技政策、科研政策、版權政策的協調,形成監管規範和支援發展的合力。
在發展模式方面,積極在學術文獻資料庫市場引入競爭、培育競爭、扶持競爭,打破傳統的學術資料資源壟斷,推動形成多元、充分、有效的競爭格局,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優質的資料庫服務。
在監管措施方面,注重綜合運用硬性和柔性相結合的梯次性監管措施,進一步加強對知網等大型資料庫的行政指導,督促和引導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推進資料開放共享。
在行業發展方面,積極研究探索公益性學術平臺建設方案,實現公益性和市場化的有機結合,更有效地破解知識獲取成本高、資訊交流共享不暢等問題,進一步提升創新資源供給能力,打造良好學術生態,推動知識共享、學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社會整體福利不斷提升。
來源:成都商報-紅星新聞、長江日報、中國裁判文書網、經濟日報。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關鍵詞
期刊
同方知網
知識
資料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