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北大強基計劃的理解(第1篇)

今天,北大2025強基簡章終於見面。一直有很多中學老師和家長學生提問,北大強基到底怎麼樣,要不要報,怎麼報。我一直建議大家不要著急,等簡章。現在簡章出來了,我根據簡章內容,結合多年觀察的經驗和對北大理念文化的理解,談一談自己個人的看法。
需要強調的是,我的理解是非正式的,也許可以給關心者一些擴充套件的知識和理解的角度,不是政策解讀。相關政策,請參考簡章和諮詢招辦。還要強調的是,我只講對北大的理解,這些理解與大學的學科情況、育人理念、文化和氣質相關,我對其他學校不瞭解,大家不要拿這篇談到的內容去套其他的學校。
當我們看一個招生計劃,我們要理解五個相關的問題。一,實質上誰能報考,也就是需要什麼實質的報名條件?二,如何報,也就是程式流程有什麼關鍵節點,材料準備有什麼關鍵要求?三,怎麼考,就是考什麼內容,有什麼範圍和特點?四,怎麼錄,也就是成績怎麼測算計量,按照什麼程式和排序來錄取,錄取到什麼位次和數量?以上四個是要考慮的基本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第五個,怎麼培養?為什麼怎麼培養更重要?因為我們報考的目的是為了錄取,錄取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如果培養跟我們自己不合適,那麼,從根子上就不用考慮去報名。所以第五個是前提和根本。
就這五個問題,我談談個人看法。
第一個問題,實質上誰能報考?
簡章寫的資格是寬泛的。
這個寬泛很重要,幫我們解決了很多的顧慮和想當然的限制。比如:戶口戶籍學籍限制有沒有?沒有。是否需要參加北大暑期營寒假營學科營的限制?沒有。是否有應屆生復讀生的限制?高考生沒有、競賽破格有,競賽破格渠道只開放給應屆生。是否有學科競賽背景或獲獎情況的限制?高考渠道沒有,破格渠道當然有。是否有選科限制?有中學的選科要求,還有大學的專業分組:北大強基分為三組。一組是文理都在的專業,也就是北大本部的所有強基專業;二組是文科專業;三組是醫學部專業,也就是基礎醫學。專業情況後面再談。
上面講了名義上的資格,那麼實質地講,哪些人可報呢?關鍵詞是:“入圍”入圍靠什麼?關鍵詞:“成績”。什麼成績?高考生(所謂一類生),靠高考成績。破格生(所謂二類生、競賽生)入圍,靠競賽成績;如果沒能破格,再轉高考成績。
所以有些考慮是過慮的,或者不必要的。比如,不少家長和孩子在考慮:有沒有參加什麼營?有沒有在什麼營裡有什麼認定、優秀營員?有沒有曾參加什麼實踐活動?有沒有哪個專家、真真假假的機構簽發的什麼證書、學習經驗證明?有沒有什麼大牌教授專家的推薦信?……這些,對於強基入圍,通通沒用!如果給你個證明就“對強基有用”,基本是被忽悠了。
我們仔細說一下入圍的高考成績:所有報考北大強基的學生,按照專業組的報名,以高考成績排隊,1:6倍名額劃線,最後一名同分都入圍。舉例說,假如北大在A省投放強基計劃專業一組的錄取名額10人,假設有1000人報考,等高考成績出來,在這些人之中,高考成績從第1名排到第60名,第60名即為入圍線。如果第60名~69名都同分,全部入圍。注意:如果前面有人放棄強基校測,(比如走了一批次/普通批次),那麼名額不往後順延,入圍最後一位依然是第69名。對於入圍線後面的考生,沒有遞補的機會;但對入圍上的學生來說,明顯降低了競爭。所以,關鍵還是:高考成績。
現在回到問題本身:實質上誰能報考,我到底該不該報考?
對於一類普通高考生來說,就看自己預測的高考成績,能否達到入圍線。先看看往年北大強基入圍線在本省大概多少名次,如果預計肯定能夠達到的,應該報;如果預計有一定希望達到的,可以考慮試試。
但是,有兩點格外注意:
1. 對於預計成績較好、但報考比較謹慎的同學:可能不敢報北大,轉而報所謂更穩妥的高校。這個選擇是有道理的,但要注意,有些高校強基是在高考成績出來之前進行校測。參加校測之後,實際上提前鎖定。因強基錄取在前,如果屆時高考成績能夠達到北大一批次錄取線,也無法報考北大了。往年有不少這類例項。
2. 對於願意冒一定風險衝一衝的同學:如果高考成績有一定的把握,即使沒能錄取北大強基,屆時很大機率也能走非常好的高校,所以想衝一衝北大強基。但強基計劃只能報考一所,如果高考成績跟預想的有差距,結果既沒能走北大強基,也沒能走穩妥高校的一批次,這時會想:如果報了該校的強基則能走該校,此時難免有懊悔。往年也有不少這類例項。
以上兩點,是要注意權衡的,各有利弊,諸生三思。
對於競賽破格生來說:今年的入圍有重大的調整,明確是以決賽成績排序。那麼,金牌就很放心了,估計問題不大;銀牌就要看自己的排名。但是排名劃到哪裡?不知道。好在北大在報名結束前給了一個撤報的機會:現在開始報名,到5月6日破格報名結束,隨後就會稽核,5月7日就能查詢到自己能否獲得入圍資格。如果未能入圍,還可以撤銷,報其他學校。這裡說一句:北大肯定是破格考生報名的最熱門學校,沒有之一。因為兩點:一是北大在競賽基礎學科確實是優勢明顯,二是北大的競賽破格名額很多,是其他學校的數倍,具體名額,進報名系統裡,就能看到。你去看一看,一眼就明白我說的意思。
第二個問題:怎麼報?
這個問題說也簡單,具體程式和要求,按照招生簡章辦。
這裡要注意的第一點,就是注意時間節點,臨近提交也許系統繁忙,破格生要注意稽核的時間和改報的目標高校的報名截止時間。
這裡要注意的第二點,就是專業選擇和排序。這個很重要,敲黑板,家長們一定一定要注意!
我知道現在高三學生們在緊張複習,強基報名很多都是家長包辦了。但是!!!一定要跟孩子商量,不要小看強基專業填報順序,這是決定性的,如果錄了,這就是最終志願排序。
只要你從強基錄了,那麼高考出分後,你反覆比對、認真討論決定的高校志願和專業志願,都作廢了。起作用的就是這次填報順序。有些孩子可能在7月初強基錄取之時,早已忘記了4月末5月初怎麼填的專業志願了,更別說完全父母包辦了。
專業選擇跟培養的內容實質相關,在後面第五個大問題即培養的方面,總體講。但專業方案培養太多,今天還講不細,接下來幾天還要繼續深入講(提醒一下,這裡你記得點選關注上我,不然以後的內容會錯過)。
要注意的第三點,就是沒有第三點,也沒有第四點第五點。什麼意思?就是不要太操心。我個人建議:不要太花心思在各種材料準備、推薦信、一大堆可有可無但牽腸掛肚勞心費力殫精竭慮的事情上,填系統裡要求的基本情況和能夠體現孩子特點和成績的重點資訊,認真想好報專業及專業順序。然後,安心準備高考。因為,第三次強調:高考成績,最重要。
第三個問題:怎麼考?
這個問題很重要,而且跟往年變化很大。
先說不變的:一是依然有校測,二是入圍後,高考成績折算為85%+校測成績折算為15%,確定總成績,按照總成績排隊,錄取。同分的順次按照高考成績優先、校測成績優先、筆試成績優先。
再說改變的,這裡注意看:
1. 校測專案分數改變:校測15分中,今年筆試佔10分,面試佔5分。筆試比重提高
2. 筆試科目改變:專業一組(也就是本部所有文理科的組,主要是理科生報的組),考數學、物理、化學;專業二組(也就是文科組),考語文、英語、歷史
很多文科生害怕考數學,問文理科數學是不是同一張試卷,這次得救了,不考數學了;很多理科生害怕語文,也得救了,不考語文了。
也有理科生語文也挺好的,有點遺憾,筆試少了發揮空間;但我認為,沒關係,語文好,面試會更有自信。
3. 對於競賽破格生(二類生)來說,變化大了。取消優秀、良好的評級,跟高考生一樣參加筆試面試。這個後面在錄取部分具體說。
4. 再說一個重要的不變:所有入圍學生,都參加筆試+便是,筆試不直接淘汰,按照綜合成績來排序。所以前面說了,理科生語文好的,不要擔心不考語文損失了優勢,相信你在面試中會有表現。
5. 有很多人問筆試:“題目難不難?理科是不是偏競賽?”天啦,你問我?要是真的問我,我的回答是:“難死了,我可能一題也做不出來。”啥意思呢?小馬過河,各有感受。問去年考得好的,就說不難;問去年考得不好的,說太難了;問我,就是難死了。我也不知道難不難。那今年呢?更不知道了。題目是國家機密,真的不知道。也不要打聽。也不要指望從任何專家、機構、所謂內部關係搞題目。
6. 有很多人問面試:面試怎麼面?招生簡章沒有說,看看未來有沒有什麼官方政策解讀。如果沒有,這也不知道。但從往年北大相關的面試來看,無領導小組的面試是比較經常採用的方式,這個只能說是往年其他測試的經驗,今年是否適用,不作推測。
7. 考試時間地點:高考成績出來之後,來北大考。具體屆時等准考證。
第四個問題,怎麼錄?
對於普通高考生(一類生)來說,沒有變化。按照綜合成績(高考85%+校測15%)分省排名,按照公佈的成績
對於競賽破格生(二類生)來說,變化大了。一是競賽生全部要參加考試(筆試和麵試),二是全國錄取總名額控制、賦分取決於跟本省高考強基生(一類生)的相對分差。
往年的方式,是將競賽生綜合成績跟所在省份的一類生錄取綜合成績相比較,達到了就錄了,上線多則多錄、少則少錄,不佔分省名額。
今年的方式,競賽生的綜合成績-本省高考強基生(一類生)的錄取綜合成績,以這個相對於本省高考生的差值、在全國來排序,錄取總數全國控制。
具體來說,A省的強基高考生錄取線是綜合成績A分(高考分數85%+校測分15%),該省某位破格生小A的綜合成績是a分,那麼小A的差值是(a-A)分;B省的強基高考生錄取線綜合成績是B分(高考分數85%+校測分15%),該省的某位破格生小B的綜合成績是b分,那麼他的差值是(b-B)分。假設全國破格錄取的總名額是300個,以差值全國排序,(a-A)排在300名以內,則小A錄取,(b-B)排在300名以外,則小B不能錄取。如此類推。
有點累,但應該說明白了。
好了,說第五個問題,錄取相關的培養問題。
這個問題是最重要、最基礎、最根本的,就是北大強基到底怎麼樣,到底哪些專業,未來怎麼培養。這個今天肯定說不完,我說一些基本的情況,或者說,先就幾個被經常的問題說說看法。具體專業,如果後面有時間,過幾天再做些理解的分享。
1. 北大的強基專業怎麼樣?
天王專業,全A+,全國高校唯一。進哪個專業都是王炸,不用多說。
2. 如果我高考考分達到北大一批次線,實在想去強基外的專業,怎麼辦?
先強調一下,北大強基真的很香。然而,如果你實在想走強基以外的專業(比如元培、光華、法學等),那麼你不參加校測,就意味著放棄強基。雖然可惜,但這是你的選擇權利。
3. 北大理科確實強,但強基專業是不是純理科,怎麼銜接新工科?
前幾年談過五點看法,依然適用。
1)從強基理念來說:強基本來就是強基礎,重基礎學科,而且是本科更要重基礎,所以上來還沒學理就想接工,似乎出發點不那麼符合初心本意。這個不是摳字眼,而是決定著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習心態、學校的教學培養心態,最終會影響專案效果和學生成長能不能實現規劃目標。所以不管最終落在哪個專業,你一定要認真地做好三個字:打基礎!
2)從學科上下游和學科交叉來說:理科高精尖需要理科,新工科需要理科,新文科、新的社會科學也需要理科,醫科也需要理科。實際上,理科太重要了,不僅能銜接工科,也能銜接社科類經管類專業,在北大甚至還能跟中文、藝術等文科專業交叉,還有強大的醫科。
3)從北大強基簡章規定的培養模式來看,簡章說:“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選課空間和發展支援,搭建與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戰略平臺,制訂特殊政策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跨階段選修和跨學校選修,提高學生的學科交融能力。”
4)從本研銜接來看,簡章說:“進入研究生階段後,學生主要在強基計劃所在基礎學科專業進行培養,部分學生也可根據培養方案在高階晶片與軟體、智慧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進行學科交叉培養。”
5)從北大強基培養方案來說: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力學,五個類別一共有許多套培養方案(你自己數數看:)),每個培養方案都有承擔培養的學院。
數學有數學類 I 和數學類 II(資訊與計算科學)兩套培養方案,分別由數學科學學院、資訊科學技術學院承擔培養。信科學院屬於本科學院,部分參照理解為資訊科學小元培,信科研究生階段對應著計算機學院、智慧學院、電子學院、積體電路學院。
物理有物理學類 I、物理學類 II(地球與空間物理學)、物理學類 III(應用物理學)和物理學類 IV(天體物理學)四套培養方案,由物理學院(含天文系)、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資訊科學技術學院承擔培養工作。
化學有化學類 I、化學類 II(地球化學)、化學類 III (環境化學)和化學類 IV(材料方向)四套培養方案,由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承擔培養工作。
生物類有生物科學類 I、生物科學類 II(生態學)、生 物科學類 III(天體生物學)、生物科學類 IV(生物醫學工 程)和生物科學類 V(基礎心理方向)五套培養方案,由生 命科學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工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承擔培養工作。
力學類,力學專業,在工學院。北大今年對工學院和新工科院系做了重大改革,新的工學院,太香了,雄厚科學基礎上的新型工科方向,是滿足國家需求和尊重個人興趣的極好結合,強烈安利。以後再說。
所以,能不能銜接呢?一看就明白啦。路是通的。再強調一遍,強基是國家戰略,要有大志向;本科要重基礎。不重視物理,要搞好晶片,不重視數學,要搞好計算機和人工智慧,都是不可想象的。
4. 強基會不會有什麼未來強制分流的天坑專業?
參見上一問題,北大的強基有許多套培養方案,理工類有16套方案,每個培養方案就是一個專業志願,非常清楚;按照自己專業方案填報的志願排序錄取,錄取就進入相關院系和專業培養,一個是一個,一個算一個,非常清楚。不是打包雜糅,也不會再搞強制二次分流。
5. 我看到理科生報考的專業一組,也能報考歷史、考古、哲學、中文,如果我選專業服從調劑,會不會調到考古或哲學?
這個擔心是多餘的。你不想上的,就一定不要填寫。理科生不填這些文科專業,是不會被調劑到這些文科專業的。
給理科生填報文科的選擇,這體現北大兩大優勢,一是學科門類真的齊全而且雄厚,所有的強基專業全A+,所以有得選。
二是給學生多一個選擇,我見過很多理科生的文科非常棒,後來去學文科了。所以在報名階段,就有這個機會。在北大,理科轉文科的有,文科院系轉到理科去的,也有,我前幾年就有個學生,從哲學系轉到生命科學去了,拿到國獎,直博……
6. 北大強基能不能選雙專業雙學位?
北大有個好處,就是儘量地眾生平等——天下沒有絕對平等的事,但是在能選擇靠近平等時,這麼多年我觀察,北大還是儘量往平等靠近的,而不是設定障礙。
從學校的基本教育和基本服務來說,強基只是招生入口的不同,就像從東門還是從西門進來的,都是學生。學生該享有的,都不能少,比如說:雙學位、輔修。比如說:獎學金、交流、科研、入黨、實習……
在北大,我還沒有聽說因為是強基生而限制你不能選或者必須選。自主決定做什麼是一種自由,自主決定不做什麼,更是自由,其中厲害,知者自知。同樣,高考生、競賽生、貧困專項生、築夢計劃生……這些其實都只是個渠道,而不是帽子。你從東門進來的,不會在頭上頂個“東”字,你從西門進來的,不會在臉上貼個“西”字。
關於雙專業雙學位,可以找目錄出來再講一次。
7. 北大強基學生能不能同時學非強基學生的課程或專業?
同上。在北大沒有這個“非強基生”名詞,不戴帽子,不貼牌子。北大的課程是開放的。哪怕極其火爆的課程,座位不夠了,坐地上,也是開心的事。你看上哪門課,進去聽就是了。所以是否一定要選雙學位、輔修,乃至是否一定要選這門課,可自主選擇。有些課聽聽就好了,跟著寫作業,還是太累了……
北大強基簡章的原話是:“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選課空間和發展支援,搭建與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戰略平臺,制訂特殊政策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跨階段選修和跨學校選修,提高學生的學科交融能力。
相信北大的平臺能力和交叉氛圍,我們有理由給予更高期待,類比投資,對北大的獨特氛圍和最雄厚的學科實力,建議給予更高“估值”。
8. 強基專業志願,我只想上物理,只填一個物理行不行?
這個問題好,涉及到強基專業怎麼填、怎麼排序。
這裡前面已經敲過黑板,家長們一定一定要注意!家長如果幫忙填報,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因為如果從強基錄取,這就是最終的填報志願。
怎麼填呢?看培養方案。北大的強基培養方案,在北大招生網主頁上。一定要看!看不懂?跟招生組老師聯絡,具體問。
北大招生網主頁:www.gotopku.cn
高中生和家長一般熟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這些詞,但是大學的專業和院系不是僅僅對應著這幾個名詞,每個類別裡面的方向,其實都可以看作一個專業,填專業志願是按照這些專業方案來填。
按照自己想上的順序填。最喜歡什麼就先填什麼,至於能不能考得上,不是你現在能夠預測的事。最後錄取時,差距往往在0.1分,你現在哪裡能預測未來你是比別人多0.1分還是少0.1分?只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填。
儘量多填。能接受的專業,最好按照意向順序多填幾個。錄取時,肯定在你填的志願裡,按照你填的順序儘量滿足。如果只填了一個,不能錄取時,就得調劑了。
不要填自己死活不想上的專業。這裡,家長一定一定一定要跟孩子溝通,哪個專業死都不上,一定不要填。只要你填了,錄這個專業就是合規的,你反悔就來不及了(這一條是錄取規則,其他大學也是這樣的,只要你填了,就是合法的志願表示,錄你到這個專業就是合規的)。這種事不多見,但確實有可能,孩子錄了家長填的專業,上大學之後很痛苦的……
9. 我們省的強基名額是10個,是不是每個專業錄1個?名額分配到專業嗎?
名額是在專業組內的總名額,沒有分到具體的專業。專業錄取應該是按照學生的志願和成績,參考全校錄取總數情況,可能有個專業在某省多錄一個,在某省少錄一個。所以還是得按照自己興趣順序填報。
10. 強基能轉專業嗎?
這個問題,讓人哭笑不得,但又是真實關心的問題。強基真的是個用心良苦的事,說白了就是國家真的太需要基礎研究人才、太需要應對科技革命能先打好基礎的人才。基礎研究幹啥的?是科學研究的總開關。大家都聽說卡脖子,有人問,到底卡了哪些點?我不懂,就去問有關學院的老師,回答說,問題不在幾個點,而在脖子。原來那是個長頸鹿的脖子,那個長啊。基礎研究不過關,那個脖子還要無限長,哪裡都要被人卡。國家號召的事,又是高大上的事,從來都是出大才的事。從這個項目錄人,真心希望錄到真正有大志向、鍛鍊大本領、未來有大擔當的年輕人,培養大才幹。如果你說我就想學個行當馬上找個工作,我個人勸你不要報強基,別給國家浪費強基名額,也別給自己浪費幾年,不如全心地去準備高考,考好了啥專業都能上,選個熱門的趕緊找工作,挺好的。
抱歉,說到這有點感慨,多說了幾句。到底能不能轉呢?強基計劃簡章的原話是:“透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入校後原則上不得轉專業。”您細品。我想,北大肯定想盡力為國家把學生培養成才,儘量別浪費人才。
在轉段讀研時,學校也會根據實際情況規劃轉段的對接專業,看下一個問題。
11. 強基保研比例是多少?
強基學生讀研究生,用的詞是“轉段”。北大強基簡章的原話是:“對符合培養要求的強基計劃學生實行本研銜接培養”,“銜接培養”,所以叫“轉段”。我沒有數字,但讀研比例確實非常高。
關於讀研讀博,個人所見的經歷,還得多說一句:肯定要自己想學、也要學得好,才能去走科研的路。四年下來,如果學得有興趣、想繼續深入,以研究為志向,相信讀研讀博的機會一定很多。如果發現自己的特長在別處,條條大路通羅馬,都能獲得成功,為社會做貢獻。科研不容易,有志向要努力,但不要勉強。
12. 強基學生能參加本科生科研嗎?
能,而且鼓勵。北大強基簡章原話: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加強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依託科研優勢培養高素質的研究型人才,為有志於投身科研的優秀學生提供高水平的科研平臺和交流機會,鼓勵教師把本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發展方向融入到本科生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申請本科生科研課題,接受完整的科研訓練,在強化本學科基礎的同時提供交叉學科領域學習和研究的平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和創新意識。”
13. 強基綜合素質考核怎麼考,有提前評價嗎?
這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
強基簡章的原話是:“綜合素質考核:我校將透過面試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全面、深入的考核和評價,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的考生綜合素質檔案將作為面試的重要參考材料。
這裡的立意是,透過面試來進行綜合、全面、深入的考核和評價。那麼,面試很重要,面試一定是系統的,公平公正公開的。簡章裡只有透過面試來考核評價,沒有寫提前的評價,則不必有此聯想。學生在高中階段的綜合素質,相信一定能在面試中表現出來並得到合適的評價。
14. 北大強基筆試和麵試,難不難?要不要培訓,有沒有培訓機構可以推薦?
難不難,考什麼?前面已經說了。要不要培訓呢?我問了一圈學科老師,都說沒啥培訓的。推薦機構?我當然不會推薦了,既是沒必要(老師們都說沒必要),也是沒能力(我不認識任何強基培訓機構),更是不應該。所以這個就別問我了。
15. 五大學科競賽的金牌銀牌,怎麼知道自己能不能透過破格申請?還有沒有所謂“良好、優秀”?
前面雖然已經說到了,但這裡還是要敲黑板
銀牌及以上,“網上報名,提交破格資格申請”,只是報名和申請資格,不是說就能獲得破格資格。怎麼審?今年說得更明確,我校將根據相關學科競賽成績進行稽核”。不再有良好、優秀之類的評價。
什麼時候知道?5月7日查詢。如果不透過,可以去撤銷,去報考其他學校。這裡我想特別提醒,一定要看好其他學校的報考截止時間,如果這邊沒透過,趕緊報其他學校。這個中間的時間可能比較短,別耽誤了。
好了,今天時間趕,先談這麼多,自己的理解,僅供參考。未來有機會談談北大強基學科和培養。
今天未名湖畔陽光明媚,校園繁花似錦,真是好兆頭。祝福同學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