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部劇不火啊!!!!

“第一,我沒有二十四小時都在學習……”
“第二,我們翻牆逃課……”
“第三,我不再努力去成為一個合群的人……”
如果你刷到過那個引爆社交網路的高中散學典禮影片,一定會對這些擲地有聲的臺詞印象深刻。
在一所高中的散學典禮上,一名“不著調”的實習班主任被開除了。
但他的學生們卻為了他而站上了學校禮堂。
看似是在做“自我檢討”,其實卻發表了一次很熱烈大膽的青春宣言。
一分鐘的影片不長,但臺詞代入感極強。
尤其是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做題家來說,簡直句句都很戳心窩子。
評論區也吸引了很多真情實感的觀眾,而這份強烈的共鳴,來自一部“查無此人”的冷門劇——《再見十八班》
無明星、無IP、導演編劇演員全員“素人”,播出半年豆瓣仍未開分。
是的,這可能是我們到目前為止,安利過的最小眾的一部劇了。
但它的死忠粉也有不少,豆瓣評論區有好多真情實感的五星。
帶著這樣的好奇心,我們也去看了這部劇。
這可能的確是你從未見過的那種國產校園劇。雖然它在製作上並不完美,但在“質感”上卻很真誠動人。
相信我,只要熬過前三集,你絕對會真香。
首先,這部劇做了一件很對的事情:
劇中的學生角色,均由18歲以下的真實高中生出演。
最開始也會覺得,是不是在搞噱頭,或者還是劇組太窮了,請不起演員,所以才找了一群素人。
但架不住,人家高中生演得是真好啊。
鏡頭前的他們,沒有表演痕跡,只有未經修飾的青春原生態:
課堂上隨性的小動作,
課間肆無忌憚的打鬧嬉笑,
排練合唱時鏡頭掃過的每張臉都挺有意思,樸素的臉上全是生動。
大太陽底下沒有保留的動作和吶喊,是十幾歲獨有的溢位螢幕的青春感。
這些孩子們的青澀、笨拙、眼中未經世事的純粹,帶著一股任何專業演員都難以複製的生命力。
看他們,就像看到了自己高中時代身邊那些鮮活的面孔。
不需要美顏、濾鏡,他們的真實,就是最能打動人的。
這份“真”也延伸至劇作本身。
全劇都沒有什麼懸浮的狗血或甜膩的糖水情節。
而是紮實地根植於真實的校園土壤,探討成長、教育方面的真問題。
你可能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能把運動會拍得這麼燃。
即使有同學掉隊,全班所有人也會一起陪著她跑完,為她搖旗吶喊到最後一秒。

即使她最後倒在終點前零點幾秒鐘,所有人還是烏啦啦地擁上來。
結果並不重要,從站上跑道的那一刻起,她就是全班的英雄。
全劇的最大高潮之一,還是四個高中生去參加國際數學競賽。
數學競賽,這應該很枯燥吧?
可是,少年在白板上奮筆疾書、全力以赴的樣子很燃。這比任何“超能力”都要動人。
宣佈結果的那一刻,他們的汗水、激動、狂歡,甚至臺下老師微紅的眼眶,都很動人,是獨屬於青春集體的高光時刻。
還有拿過獎之後,老師和學生在臺下很臭屁地說:“很簡單啊”“我早就講過了”“是你上課沒聽講吧”。
就,這種活潑和嘚瑟勁兒,都太活人了吧。
這些情節不僅讓我覺得很真實、很有代入感,其實也會很感動。
《再見十八班》紮紮實實地復刻了我們經歷過的校園日常。
它並沒有迴避“平淡”,反而把那些做題、上課和課餘生活,都拍得熱血沸騰、鮮活生動。
是的,有人在拍你的青春,而你的青春並不枯燥乏味,它們在鏡頭面前也可以很燃、很熱血。

這也是近年來國產劇中少有的、真正深入探討應試教育的作品。
它打破了以往的校園劇那種“麻辣鮮師”的型別窠臼,反而玩了一手漂亮的錯位。
曾經的“不良少年”宋老師滿腔熱血,想改變墊底生,卻被塞進了全是尖子生的一班。
而嚴苛自律的優等生譚老師,卻陰差陽錯接手了吊車尾的十八班。
也正是藉由這種方式,它勇敢撕開了校園的光鮮表象,照見雙面青春。
你可能也是第一次看到有一部國產校園劇,真實地拍出了“班級滾動制”。
即,一班考試的最後一名學生,是要被“清退”到二班的。
一班的光環下,那種被隱形的恐懼和壓力。它像無形的鞭子抽打著每個人。
你以為學霸們都是遊刃有餘的天龍人?但總有一個人要做最後一名。所以總有一個人要給班上“拖後腿”,承受所有人的冷落和白眼。
她會將離開一班,視為一種解脫。
而哪怕班上看起來最優秀、學習毫不費力的“天才第一名”,放學後回到的也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只有監控和外賣的家。
父母對她沒有關愛,只有監視和苛責。每一次考試都讓她窒息。她從來不會為自己驕傲,她只想逃離這一切。
宋老師的到來,像一顆投入死水的石子。
作為曾經的差生,他理解被規則碾壓的痛。為了反抗不公平的“滾動制”,他做出了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舉動——他發起了一場模擬滾動制的測試。
突擊默寫下,隨機抽到最難篇目的同學拖累了全班無法放學。她曾標榜的“優勝劣汰”在此刻成為了壓垮自己的那根稻草,在只談競爭不談情感的精英班級面前,她嚐到了冷漠的滋味。
宋老師這個看似過分的舉動,反而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戳破了尖子班虛偽隱忍的平靜和疼痛。
這一幕,堪稱全劇最大膽、最“敢拍”的場景之一,也是觀眾直呼“解氣”的一集。
這些關於應試教育、學生心理的討論,或許來自創作團隊本身。四位女性編劇都是曾經的“做題家”高材生,她們以切身經歷為刃,大膽剖開了精英主義光環下的病灶。
一班的尖子生必須完美,無時不刻在被規訓和自我規劃,承受著巨大的心理重壓;十八班的差生們則掙扎在自我認同與外界偏見的夾縫。
在老師、在家長的心裡,被分到十八班等於被釘到了恥辱柱上,他們永遠都是壞孩子,雖然努力想撕掉“差生”標籤,卻總被先入為主的眼光釘在原地。
譚老師從最初的刻板嚴苛,到學會傾聽、理解,甚至於為了維護學生與體制對抗,她的成長線同樣動人。
這也是這部劇做得很棒的一點。
它的格局並不止於校園圍牆,而是巧妙地用雙線並行,交織起“05後”高中生的熱烈青春與“95後”的後青春期陣痛。
宋老師和譚老師,最開始都只是踏入社會的新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困惑、缺點,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好老師”。
但在教導、幫助這群孩子的過程裡,他們也在被這群孩子們所治癒。
十八班讓譚老師放下了與父親的心結,真正找到了自己想走的路。
宋老師也從一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變得更現實、更有擔當,他學會了如何去保護自己的學生、 幫助他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而在他們身邊,還有一群同樣重要的朋友們。
他們曾是上一代“十八班”的年輕人,也合租在一起,成為宋老師和譚老師的“狗頭軍師”。
這些人面臨著和中學生驚人相似的煩惱:職場PUA、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家庭與人際關係的複雜……
二十幾歲了就是大人嗎?可是他們每個人,也還在跌跌撞撞摸索成人法則,與高中生的故事遙相呼應。
可能尤其令人動容的還是國際數學競賽的部分。
在這場戲裡,數學同時救贖了兩個天才。
上一代“十八班”的數學天才陳家偉,因為家庭原因,放棄了數學,變成了疲於奔命的打工仔。
這一任“十八班”的數學天才任意,同樣也因為家庭原因放棄了數學,整天靠倒賣學習資料賺錢。他囂張地質問班主任工資多少,一句“我賺得比你還多,所以請問老師,學習到底有什麼用?”叛逆,但道出了現在年輕人共同的困惑。
但,在兩位良師益友的鼓勵之下,任意加入了競賽選拔,陳家偉也成為了競賽教練。
當任意終於不再回避熱愛,在臺上解開過去的心結時,臺下的陳家偉,也迎來了人生的轉機。
一次競賽,喚醒了他們的熱愛與天賦。也讓他們終於下定決心,要更堅強地做自己。
還好,任意沒有成為下一個“陳家偉”。還好,陳家偉又變成了高中時的“陳家偉”。
這些“青春期”和“後青春期”的一道道呼應,讓人發現,長大從不是一瞬間的事。對於這一代的學生和年輕人來說,與過去和解、成為獨當一面的大人,往往需要更多的勇氣。
在這部劇裡,我們看到了青春群像的另一種可能。它講述的是熱血的班魂,令人動容的師生情,也是肝膽相照、互相扶持的友情。
依靠對人物群像的細膩刻畫和真實、生活流的敘事,它有力地證明了,青春片不用講愛情也可以好看。
真誠是唯一的答案。
《再見十八班》或許不完美。它透著“素人”團隊的青澀和肉眼可見的貧窮,但它的光芒,恰恰來自這份笨拙的真誠和堅持。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它雖然小眾,卻能打動這麼多的“自來水”——因為它拍出了我們心底關於青春最真實、也最珍貴的共鳴,也讓我們願意為這樣一部“小眾”佳作發出聲音。
它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