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古原
今天(18日),市場監管總局約談餓了麼、美團、京東三家平臺企業,要求相關平臺企業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嚴格落實主體責任,進一步規範促銷行為,理性參與競爭,共同構建消費者、商家、外賣騎手和平臺企業等多方共贏的良好生態,促進餐飲服務行業規範健康持續發展。
京東先是提出百億補貼,試圖透過外賣市場建立自己的即時零售體系,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阿里等著他的補貼發得差不多時,宣佈要500億砸向市場。
美團則宣佈,加入戰局,美團也不可能任由市場份額被蠶食。
於是,美團、京東、阿里三家為了搶奪外賣市場,推出"滿25減21"、"0元購"等史無前例的補貼,瞬間點燃全民薅羊毛的熱情,訂單洪峰不斷上升。
但是,這場競爭是真正的市場競爭嗎?
不是!
有人可能會說了,這不是三個巨頭自主作出的決策嗎?
你老古不是天天支援基於消費者主權的企業競爭嗎?企業家為討好消費者努力降低價格,這怎麼不是市場正常競爭了?
這場外賣大戰,其實是因為存在的某一種管制,導致了企業行動的異化,最終導致的一種錯誤競爭。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先來站在外賣市場上來想象一下,正常的競爭應該是什麼。
如果政府不干預這個市場,現在的格局是什麼?
我寫過多篇文章,論證,即時零售市場具備有網路性,與微信一樣,對任一家企業來說,要想降低配送費,提高騎手的配送效率,那就要追求在一個地方的絕對領先優勢。
只有訂單量足夠多,網路足夠大,騎手的順路訂單才會足夠多,才會在讓騎手有收入的同時,降低消費者的配送支出。
因此,任何一家想進入即時零售領域的企業,都要想辦法建立起一個足夠大的網路 ,這個網路包括消費者、商家和騎手,三方的數量都足夠大,這一個網路的執行成本才會足夠低。
那只有一家獨大,才能取得這種規模性的網路優勢。
在一個城市裡,只有10%的市場份額,你的成本就會遠遠超過競爭對手,從而在最終的消費品價格上,沒有優勢。
這就是餓了麼一直在鉅額虧損的原因,哪怕他的市場份額達到 30%。
這也是美團盈利的原因,因為他佔據了更多的市場。
如果政府不干預這個市場,那麼今天美團的市場地位,將達到90%以上,成為這一市場上,沒有爭議、難以挑戰的唯一霸主。
這時,他所經營的即時零售的非餐飲類市場,將進一步織起更密更細的配送網路,更高的配送效率,更低的配送成本。
任何一個新玩家,想要挑戰一個龐大的網路,都是無比困難的。
他的結局如微信一樣,微信也是一個具備有網路效應的產品。在這一領域,是絕無可能存在什麼兩個巨頭並立的市場格局,因為只有在一個網路上聯絡,消費者的成本最低,運營者的成本才最低。
但為什麼沒有形成這種局面?
回到2021年。那一年,美團因為"二選一"被罰了34.42億。理由是:限制商家只能在美團一家平臺經營,構成壟斷。
當時所有人都在鼓掌,終於有人治治這些平臺巨頭了。
媒體們紛紛撰文,稱這是"反壟斷的里程碑",是"保護中小商家利益的偉大勝利"。
三年過去了,我們看到了什麼?看到了今天的外賣大戰,看到了平臺們瘋狂燒錢,看到了商家被迫在三個平臺之間疲於奔命,看到了整個行業陷入無意義的內耗。
這就是"反壟斷"的成果。
讓我們用常識想想"二選一"到底是什麼。
假設你開了一家餐廳,有三個外賣平臺找你合作。美團說:如果你只在我這裡賣,我給你更低的佣金,更好的流量扶持,更專業的運營指導。餓了麼和京東也這麼說。
你會怎麼選?
任何一個正常的商人都知道,專心做好一件事比同時做三件事要容易得多。在一個平臺上深耕,瞭解它的規則,積累客戶,比在三個平臺上蜻蜓點水要高效得多。
更重要的是,當你和一個平臺建立穩定合作關係時,這個平臺也願意為你投入更多資源。它知道你不會跑,所以願意幫你成功。
這不叫壟斷,這叫專業化。這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邏輯。
但反壟斷法不這麼看。它認為,二選一就是不對的,就是壟斷。
記得當時有餐飲協會出來喊,不能二選一。
現在又有餐飲協會出來喊,別打了,我們堂食的客人都跑了。
當美團能夠"二選一"時,它有動力提升服務質量,因為商家的成功就是它的成功。
當美團不能"二選一"時,它只能拼價格,拼補貼,拼誰更能燒錢。
當美團可以二選一時,餓了麼早就完了。美團早已構建起深入城市每一個角落的高效配送體系了。
市場會自己調節,大部分所謂的市場中的"壟斷行為"其實是效率的體現。英偉達要沒有美國政府幹預,必然是全球佔據九成以上的顯示卡王。
一個企業之所以能夠獲得市場優勢,往往是因為它提供了更好的產品或服務。強行打破這種優勢,反而會降低整體效率。
市場是一個動態的發現過程,企業家在其中尋找商機,配置資源。任何政府幹預都可能扭曲這個過程,導致資源錯配。
市場比監管者聰明。
這不是什麼深奧的理論,而是常識。市場參與者每天都在這個遊戲中,他們知道什麼有用,什麼沒用。監管者坐在辦公室裡,看著幾頁報告,就能比他們更瞭解市場?
美團如果沒有受到干預,那麼,透過二選一規則,早就把餓了麼打死了,因為所有平臺上的優秀商家,必然會只選美團合作,會果斷拋棄餓了麼。
這時,阿里就只能徹底斷了即時零售的念頭。
這一幕,在微信大戰時,其實早已發生,馬雲曾經大喊,即時通訊我們輸了的話,就輸掉了未來,阿里、網易、小米,早就退出了這個市場。
也就是說,沒有政府的干預,美團現在就應該是佔據了幾乎全部的市場份額,形成全國規模最大、最有效率的即時配送網路。
好了,現在回到外賣大戰。三家平臺為什麼要燒錢?
因為它們沒有別的競爭手段了。
京東殺入這個領域,是無知,他們對即時零售市場的網路性認知不足,對即時零售的經營可以說都是小白。
他的補貼,除了滿足了一群薅羊毛使用者外,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意義。
真正實質意義上的競爭,是在說,你有沒有透過競爭,透過低價補貼的模式,形成了規模優勢,能夠把自己的效率提升到比對手更高,把成本降到比對方更低。
京東沒有美團這種精確到樓道的地圖體系,沒有過龐大運力的演算法排程系統,沒有建立專職、商圈、小隊、外包不同形式騎手的合理分配訂單模式,這些基本運營能力,京東是不存在的。
那是什麼給了他進入外賣市場的勇氣?
就是因為政府幹預二選一,美團已經在壓力下,不敢發動大規模的市場競爭,不敢形成一家獨大的市場格局,從而給了京東錯誤的想象。
想象一下,如果這場外賣大戰是美團挑起的,那麼,真正面臨倒閉風險的,就是餓了麼,因為它僅存的市場份額將被蠶食一空。
如果我是美團王興,我會很高興,我本來還不敢發動競爭,現在你們主動找上門要來挑戰,那我反擊別人總不能說什麼吧。
雖然這種外賣大戰,就叫內卷(邊際效益遞減),他就不是競爭。
因為,在這一階段,本應是競爭服務、競爭效率,而不是如行業早期一樣去花錢建立使用者心智和行為習慣。
當下外賣競爭的結果是,吸引了大量的非正常訂單。
一塊錢一杯的奶茶,帶來的是非正常的需求,我可能平時一週喝一次,有這個活動,一天買十杯,囤冰箱裡,慢慢喝。
競爭的唯一目的,僅僅是防止對方做大規模,防止對方佔領市場份額。
最後呢,京東和阿里,都將鎩羽而歸。
透過補貼製造的虛假單量一停,消費者將回歸正常,還是一週一杯奶茶,現在的天量訂單資訊,迅速萎縮,這一階段騎手網路的確迅速增加,但是隻要補貼一停,這種網路馬上崩潰,騎手大量退出。
整個市場突然增加了五千萬單的虛假需求,需要增加一百萬名外賣騎手,等到這五千萬單消失後,新增的一百萬騎手,將去搶奪有限的訂單,在收入下降的情況下,騎手將大量退出。
即使京東給全職騎手買社保,但單量在下降的過程中,其全職騎手大量在離職,轉投其他企業。
阿里有更多的資金來燒,可以堅持下去。
堅持到哪一天呢?就是他的非外賣的即時配送業務,迅速增加,能匹配上因為補貼下降減少的訂單,才能留住騎手。
但阿里有這個能力嗎?我懷疑。
因為美團佈局即時零售領域,遠遠早於這兩家企業,小象超市、歪馬送酒、美團閃電倉,這些都是即時零售的配套佈局。
現在在沒有同步佈局時就開打這場外賣大戰,五百億也撐不了多久。
只要補貼一停,新的業務沒有跟上,配送體系也將萎縮,空留一地雞毛。
不得不說,阿里的戰略層是反應很慢的,是充滿著大企業病的。
美團搞即時零售佈局,可不是一天兩天了,是持續數年了,現在感覺阿里怎麼好象剛剛開了個天窗,突然發現,這個領域是未來最大的商機,然後宣佈現在我也要殺進來了。
如果燒錢搞補貼就能搶市場,那阿里早就應該贏了,餓了麼現在一年還要虧損幾十億,這就是補貼。
沒有正確的戰略佈局、沒有正確的經營方式,你砸多少錢都沒用的。
所以,你看到沒有,真正的問題出來了前兩年的禁止二選一的干預之上,導致了企業失去了正常的競爭手段。
純以企業能力來判斷,市場早已做了選擇,那就是選擇了美團。
美團在管制和壓力下,不敢進一步地擴大市場份額,給了這兩家企業以錯誤的想象,他們以為空下來的這部分市場份額,是有機會增加的。
其實是因為美團沒有發力,不敢發力,才留下這些市場空間。
因此,我認為,現在的外賣大戰,就是管制下的資源錯配,進入了低效的競爭。
這些投入市場的補貼,本應該是用來研發更高效率的工具,來提升整個網路的運轉效率,消費者、商家、騎手,都能從這些效率工具上得到好處。
競爭環境被扭曲了。企業的行為就顯得非常怪異。
有人會說:你這是在為壟斷辯護。
不,我是在為效率辯護。
壟斷和效率是兩個概念。有些壟斷確實有害,比如政府特許的壟斷,比如透過欺詐或暴力獲得的壟斷。但有些所謂的"壟斷",其實是自由競爭的結果,是效率高的企業淘汰效率低的企業的自然過程。
微軟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上占主導地位,這是壟斷嗎?從數字上看是的。但這個"壟斷"是怎麼來的?是因為Windows確實比其他系統更好用,更相容,更穩定。消費者用腳投票,選擇了微軟。
同樣的道理,如果美團在外賣市場占主導地位,可能不是因為它壟斷了什麼,而是因為它確實做得更好。
強行打散這種優勢,最終受損的是消費者。
那麼,什麼是好的競爭?
好的競爭是創新的競爭,是服務的競爭,是效率的競爭。企業透過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來獲得市場份額,這時的價格戰,是企業先提升效率,再降低價格,這是合理的競爭。
要實現這種競爭,就需要穩定的市場環境。企業需要知道,如果它們投入資源改進產品,就能從中獲得合理的回報。
"二選一"其實提供了這種穩定性。當平臺和商家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時,雙方都有動力進行長期投入。平臺願意幫助商家成功,商家願意配合平臺的策略。
這種合作關係不是一紙合同能夠強制的,而是基於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的。強行禁止這種關係,就是在破壞市場的自願合作。
所以禁止內卷就很奇怪了?一邊禁止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一邊又要求它們不要惡性競爭。這就像是拆掉了房子的承重牆,然後要求房子不要倒塌。
最後,讓我們回到常識。
如果你是一個消費者,你希望外賣平臺把錢花在哪裡?花在補貼上,讓你短期內享受低價?還是花在改進服務上,改進配送效率上,最好以後配送兩塊錢一單,讓你長期享受長遠的低價?
你是一個騎手,是不是希望一次配送,掛七個單,雖然只有兩塊錢一單,但一次就能有14塊的收入,比現在雖然補貼8塊一單,但一次只有一個單收入要更高。你是不是希望從早到晚訂單不停,剛送到一個地方,馬上就近又有一個商家要配送,沿途不斷地接到訂單,全部是順路單。
你是一個商家,是不是希望將配送費降下來,讓更多的消費者點單。
這些補貼是實現不了的,只有基於後端成本的創新,演算法最佳化,配送網路的足夠發達,才能帶來的。
破除人們對一家獨大的擔心,是一件比較難的事,這需要經濟學知識的普及,這個錯誤觀念不解,管制就永遠存在。

今天鄭重推薦張老師的新品“張是之經濟圈”,簡單來說,這個下單是“買一得三”:
一個是我的經濟學的教學影片;
二是圈子裡其他內容資源和社群討論;
三是我們智谷趨勢的趨勢研判。
定價499,現在上新優惠只需要365。
下單後停留三秒鐘,會彈出一個微信二維碼,加上我們客服微信,拉你進群。

張老師本人微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