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更遠,扎得更深:領英陪中國製造闖全球化深水區

作者 | 中國對外貿易雜誌記者 何鳴
近年來,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疊加“雙碳”戰略持續推進,中國製造業正邁入新一輪的全球化視窗期。據海關總署統計,2025年前五個月,我國貨物貿易出口額達10.6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其中,以機電產品為代表的製造業出口額為6.4萬億元,佔比高達60%,同比增長9.3%。
出口增長背後,是中國製造企業全球佈局的加速。越來越多企業在東南亞、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新建工廠、設立研發中心,意圖透過本地化生產更好地觸達海外市場。
“十年前企業比拼的是產能與成本,如今拼的是全球品牌和人才護城河。過去20年,中國製造已從產品出海、資本出海、產能出海,全面邁入了全球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新階段。這不僅意味著產業鏈的全球延伸,更標誌著中國製造正在深度參與全球價值鏈的重塑,逐步走向標準制定者與規則參與者的角色轉變。” 領英中國區總經理王茜在接受《中國對外貿易》專訪時表示。在她看來,對於當前的製造業企業來說,關鍵的挑戰在於如何“走進去”,去深度融入本地市場,贏得人才、品牌與文化的長期信任。
領英中國區總經理王茜
地緣政治、貿易關稅與資料合規等外部不確定性在不斷抬高出海門檻,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化人才戰略,成為製造業提升競爭力的核心支撐。“一個企業如果在目標市場缺乏本地人才與僱主品牌建設,就極易在文化適配、法律合規與組織管理方面遭遇障礙。”王茜指出,“製造企業的硬體再先進,也需要透過跨文化溝通、ESG治理、綠色技能佈局等軟實力來實現可持續落地。”
這一趨勢,在中國製造業龍頭企業海爾身上得到具象化的印證。海爾堅持本土創新與自主品牌,全球佈局研發中心與製造中心,服務超10億使用者。其“10+N”創新體系與AI招聘體系助力全球人才識別與匹配,實現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數字化和智慧化也在推動製造業行業的快速轉型。“未來製造型企業的成功取決於能否儘早擁抱ABCD四大技術,即AI、區塊鏈、雲計算與大資料,為品牌和人才築起第二道護城河。” 王茜說。領英平臺在全球有超過12億職場使用者,其中製造業從業者超過1.03億,相關企業達490萬家。領英資料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技術型人才正面臨持續緊缺,製造業企業正在領英平臺上大量招聘AI工程師、電氣工程師、綠色合規,以及供應鏈韌性等人才。
出海到底是短期熱潮還是長期趨勢?王茜的答案非常明確:“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剛剛開始,目前我們仍處於早期階段,接下來還有很多波浪潮,中國企業將在全球生根發芽。”她表示,企業若想穿越週期,就需要一套系統性、可複製的全球化能力體系。而在這一過程中,領英發揮著重要的平臺作用。
“出海企業選擇領英的核心在於我們不僅是一個全球招聘工具,更是一個兼具全球人才資料、AI技術和本地化服務體系的全能型平臺。我們能在企業出海的不同階段,提供貫穿人才獲取、組織搭建、僱主品牌、學習成長等全鏈條的支援。”王茜介紹。
新能源材料龍頭企業天賜材料是受益者之一。隨著其在北美、歐洲新建產線,對海外技術人才與運營管理團隊的需求急劇上升。領英先為其在12億會員中搭建定製化“人才小庫”,再透過線上課程解決跨文化協同問題,幫助其三個月內完成關鍵崗位補位,並建立持續更新的人才梯隊。“領英平臺是我們的重要合作伙伴。” 天賜材料副總經理黃娜說,“領英平臺的AI搜尋、人才庫及僱主品牌建設,有效助力了天賜材料精準識別、招聘和培養全球人才,實現全球一體化運營與創新驅動。”
類似案例不勝列舉。在重型裝備製造領域,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集團都和領英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在領英的支援下完成本地銷售、技術專家與綠色供應鏈經理等崗位的配置,同時透過品牌內容方案,提高了目標市場客戶與人才的信任度。
“尊重客觀資料比拍腦袋的決定更重要。” 王茜直言,“我們有一個案例特別典型,一家光伏企業原計劃在西班牙招聘40名擁有光伏產業背景的華人銷售,但我們的資料顯示,市場上符合該條件的不到40人。與其盲目布點,不如提前洞察,科學決策。”根據領英資料,一些老牌的製造業龍頭企業透過領英平臺釋出崗位後,收到的高匹配度應聘者數較傳統渠道提升了40%,平均招聘週期縮短30%以上。
“我們與企業交流時,發現大家在建設人才梯隊時普遍有兩個誤區:一是簡單地把國內團隊‘複製貼上’到海外;二是業務團隊先行職能部門後補。”王茜表示,出海企業首先要獲得當地的“三情”認知:國情、商情和人情,而人才本地化則是決定企業能否將價值觀、品牌和產品更好地帶入當地市場的關鍵。
“誰能率先搭建具備文化融合力的人才組織,誰就掌握了‘看不見的優勢’。”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在採訪中也表示,“企業在國際化佈局的過程中,高質量的本地化人才隊伍既是連線母公司團隊與東道國客戶的紐帶,又能幫助跨國企業更快速融入東道國,提升當地市場包容度,降低跨文化風險。”
2023年,領英中國啟動戰略轉型,從職場社交平臺邁向面向企業全球化的B2B解決方案提供者,將核心業務定位為中國企業出海服務平臺,專注於人才、營銷和學習三大解決方案,為企業提供海外人才招聘、品牌營銷和技能培訓服務。轉型後僅一年,領英就新增逾 1000 家出海客戶,服務的企業客戶總數翻了一倍。而在這新增的1000個客戶中,超過75%都是製造業企業。從新能源材料、裝備製造到機器人、新消費品,能在海外市場率先落地生根的中國企業,背後都有領英平臺的資料支援、人脈連結、智慧引擎和僱主品牌的持續“增壓”。
也正是在宣佈轉型的動盪期,王茜臨危受命成為領英中國區的掌舵人。“那時候,沒人知道未來我們能做成什麼樣。”王茜將“每天進步 1%”寫進團隊目標, 鼓勵團隊“堅持做正確且困難的事情”,將自己與團隊定位為 dreamer(夢想家)、believer(信徒)、doer(實幹家):仰望星空,堅信趨勢,然後腳踏實地服務走向世界的中國出海企業。在她的領導下,領英中國在業務轉型期依舊保持了穩定的人才隊伍,並連續 8個季度超額完成指標。王茜笑言,兩年前她在領英總部向CEO彙報中國未來規劃時,自己彩排了33遍,“現在回想起來,當初真正打動總部支援中國決策的不僅在於這5分鐘的演講,也在於中國團隊‘用業績說話’的長期穩健的執行力”。
對於客戶,領英始終堅持長期陪伴。從領英進入中國的Day 1就與攜程開展了合作,雙方從僱主品牌建設起步,逐步延伸到全球人才梯隊打造、組織學習平臺升級等全鏈條服務,攜程也藉助領英在多個區域市場實現了“極致本土化”的目標。王茜表示:“這類深度共建關係,讓我們從‘供應商’升級為‘戰略伙伴’。”
面向未來,王茜對長期主義有著一以貫之的堅持。她常用一句話勉勵團隊:“慢就是快。先把正確的路走深,待風口來臨時才能站得穩。”在王茜看來,慶祝“小勝”、鼓勵試錯、降低抱怨,是團隊能夠“跌到低谷也像球一樣彈回來”的關鍵。
在戰略轉型兩週年的關鍵節點,領英中國也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的發展路徑:聚焦行業、聚焦市場、賦能組織,全面提升出海企業的全球化能力。
特別在製造領域,領英從最早支援汽車、光伏儲能和傳統大型製造企業出海,到如今深耕整個製造行業,包括機器人、醫療裝置、裝備製造與新消費品等多個賽道,各條細分賽道的頭部企業均已成為領英的客戶。“我們會基於平臺數據,深入分析整個產業鏈,從生產裝備、技術專家到銷售網路,持續識別高潛增長點並展開規模化支援。”王茜表示。
另一方面,領英聚焦東南亞、歐洲等製造業出海重點市場,圍繞中國企業關心的“國情、人情與商情”搭建本地人才洞察與招聘支援體系。日前,領英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領事館聯合舉辦了多場出海分享會。
數字化和智慧化,是中國製造業全球化升級的新引擎。在人才獲取端,領英的AI招聘產品Recruiter 2024和AI招聘助手,幫助企業HR一鍵篩選、鎖定優質人才。例如,一家機器人企業招聘新加坡綠色供應鏈經理時,AI助手將初篩時間從5天壓縮到24小時,目標人選精準率達85%。在人才發展端,領英學習則升級了AI智慧導師功能,透過AI驅動的角色扮演和語音互動等方式,提升員工在AI時代的跨文化溝通與創新協作等關鍵“軟技能”。2023年以來,透過AI學習產品自我提升的製造業管理者數量增長超過200%。
我們站在全球化趨勢的順風口,背靠龐大的中國市場,同時我們有積累的經驗,有懂客戶、陪伴客戶成長的團隊,還有全球最棒的平臺和AI技術。我真心認為現在可能是一個最好的時期,而領英站在了最好的賽道。
—— 王茜
領英中國區總經理
王茜進一步強調:“全球化不是一場衝刺,而是一場馬拉松。唯有真正理解客戶、紮根客戶,才能陪伴他們走得更遠、更穩。”這是領英中國過去兩年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未來方向的堅定承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