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絨服一哥,也要賣了

抄底消費。
作者 I 周佳麗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加拿大鵝要被賣了。
彭博社報道,加拿大鵝控股公司(Canada Goose Holdings Inc.)的控股股東貝恩資本正在考慮出售其持有的部分或全部股份,目前已引起一些私募股權機構等潛在買家的興趣。
1957年誕生於多倫多一間不起眼的小倉庫裡,加拿大鵝原本是一個寒冷天氣功能型的小眾品牌,直到最近幾年才搖身一變成為全球奢侈品牌。這背後離不開一位重要推手——貝恩資本:2013年收購,2017年推動加拿大鵝登陸資本市場,助其躍升為全球“羽絨服一哥”。
一件動輒上萬元,加拿大鵝也一度火到了中國,然而最近幾年卻漸漸賣不動了。目睹公司業績增長乏力,股價跌跌不休,當年雪中送碳的人想脫手了。
一件羽絨服19000元
中國撐起半邊天
加拿大鵝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二戰前後。
早年間,波蘭猶太小夥Sam Tick橫渡大西洋來到加拿大,在多倫多的一家布料加工廠做切割工人。經過多年積攢,他終於在1957年開辦了自己的小工廠Metro Sportswear。
最一開始,Sam Tick主做羊毛背心、雨衣和雪地摩托服類的產品,直到1970年代女婿David Reiss的加入,生意開始變大——專心做禦寒羽絨服,並以Snow Goose為品牌名,賣給那些在加拿大北極圈的巡航人員、南極洲麥克默多科考站的科學家以及安大略省的警察等公共部門工作人員。
來到2001年,David Reiss的兒子Dani Reiss從父親手中接過衣缽成為新任CEO,上任後便將公司更名為Canada Goose,堅持加拿大本土生產,把公司的產品轉型成為面向所有大眾的時尚消費品,同時開發女裝,走高階時尚路線。
彼時,影視植入成為加拿大鵝推廣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如在電影《後天》和《國家寶藏》中亮相,還相繼贊助柏林電影節、多倫多電影節等。就這樣,加拿大鵝打進了娛樂圈,到2013年年銷售額已經突破1億美元,其經典的紅白藍圓形臂章(北極圓盤貼標)更是成為最具辨識度的品牌符號之一。
圖源:Canada Goose官網
又一轉折點出現——2013年,私募股權公司貝恩資本以2.5億美元買下加拿大鵝控股權。貝恩資本接手後,加拿大鵝服裝款式從20種擴大到200種,並陸續在當地、美國、歐洲和亞洲推出電商平臺,還開起線下旗艦店。2017年,加拿大鵝成功登陸紐約和多倫多證券交易所,巔峰市值一度超78億美元。
上市後,加拿大鵝加快了擴張腳步,並將目光聚焦在中國市場。2018年12月最後一天,加拿大鵝北京三里屯開出了在中國的第一家門店。時至如今,中國已成為加拿大鵝最大的市場,全球共有74家門店,其中近一半在大中華地區——在18個城市(包括港澳臺地區)設有30家門店。
最貴羽絨服近19000一件,加拿大鵝被奉為“羽絨服界的愛馬仕”,一度成為中產人手一件的標配。可以說,沒有“大鵝”的冬天是不完整的。
執掌12年,投資人想賣了
加拿大鵝似乎開始被中產拋棄。
疫情以來,伴隨全球奢侈品行業來到下行週期,疊加全球稅率上調、成本抬升等因素影響,加拿大鵝陷入業績增長困境,增速持續下滑。財報資料顯示,2022財年、2023財年和2024財年,加拿大鵝的整體銷售額分別增長21.54%、10.84%和9.6%。到2025財年,這一資料直接下跌至1.1%。
與之對應的是不斷跌落的股價。截至7月11日收盤,加拿大鵝最新市值為13.6億美元,相比巔峰時期的78億美元,已經蒸發超64億美元(超460億元人民幣)。
加拿大鵝曾經寄予厚望的中國市場表現也不甚樂觀。2021年,加拿大鵝在中國市場先是因為虛假廣告宣傳被罰45萬,緊接著又因雙標退貨政策陷入輿論漩渦,國內消費者對加拿大鵝的好感度一落千丈。
近兩年,波司登等國產羽絨服品牌在高階市場崛起,還有盟可睞(moncler)等外資高階羽絨服品牌也在加緊佈局。另一邊,lululemon、始祖鳥和Salomon組成的中產“三件套”也在強勢突圍,加拿大鵝被擠出了中產的購物清單銷量大受衝擊。
漸漸地,穿加拿大鵝的人好像越來越少了。財報顯示,2025財年,加拿大鵝中國市場收入為4.27億加元,同比增長1%,按固定匯率計下滑1.7%。
業績承壓,加拿大鵝不斷篩選中國區高管層。今年6月,加拿大鵝在中國宣佈一項重要人事任命——任命謝霖(Celine Xie)為中國區總裁,全面負責中國內地市場的直營業務。這已經是自2022年以來,加拿大鵝第三次更換中國區總裁,焦慮感撲面而來。
此情此景,大股東萌發了退出的想法。彭博社援引知情人訊息稱,加拿大鵝控股方貝恩資本正與財務顧問合作,考慮出售其所持有的加拿大鵝部分或全部股份。
監管檔案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貝恩資本持有加拿大鵝60.5%的所謂多重投票股份——一種非上市股票,其投票權是該公司公開交易股票的10倍,使其掌握公司55.5%的投票權。
回想過去十二年,在貝恩資本的運作下,加拿大鵝迎來真正爆發式增長,短短幾年間便從一個加拿大小眾品牌變成了全球奢侈品牌。走過巔峰,此刻或許被貝恩資本視為一個相對合適的退出時點,鎖定回報,回籠資金。
抄底消費
見證大併購時代
有人退出,就有人入場,目前已經有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等潛在買家表達了對加拿大鵝的初步興趣。如此一幕也是全球消費品牌重構的一縷縮影。
其中邏輯不難理解:歷史經驗表明,高通脹高利率的市場環境中,下游資產受益更多,尤其是奢侈品和必需品兩端的資產,抗風險性更強,更受歡迎。正如我們所見,這兩年消費領域併購整合交易激增,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參與尤其活躍。
梳理今年全球消費市場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不能忘記3G資本斥資9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80元)收購美國鞋業巨頭斯凱奇。有著“美國足力健”“打工班鞋”等標籤的斯凱奇主打運動休閒且平價,在全球擁有5300家零售門店,一年狂賣90億美元,締造了鞋業史上最大的一筆收購案。
買方3G資本向來以低調著稱,但旗下的消費品牌大家一定不陌生,百威、科羅娜、漢堡王、Tim Hortons、亨氏等公司背後都有其身影。3G資本創始人雷曼有句名言,“成本就像指甲,需要不時剪一剪”。3G資本擅長的就是找到優秀企業,對其進行革新,短期內提高效率,中期實現業績增長,長期透過併購擴大規模。就連巴菲特也對雷曼盛讚有加,稱他為“世界上最好的商人”。
大洋彼岸的另一邊,中國也在批次誕生消費併購大deal。
最為轟動的莫過於PE圍獵星巴克中國。進入中國26年坐擁超7700家門店,星巴克中國這幾年在瑞幸咖啡、蜜雪冰城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競爭下,決定出售中國業務股權,引來了高瓴、凱雷投資、信宸資本等PE機構的興趣。外媒最新訊息稱,瑞幸大股東大鉦資本也在參與競購,估值或達百億美元
還有今年1月紅杉中國以11億歐元的估值收購Marshall馬歇爾的多數股權。Marshall馬歇爾以經典的吉他音箱而聞名,一度成為中國藍牙音箱線上市場的第一品牌。六十多年沉澱,紅杉中國將攜手與之共同譜寫新的音樂歷史。
目之所及,傳奇消費品牌們正紛紛翻開新一頁:德弘資本以約130億港元的價格從阿里那裡買下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方源資本聯合Unison Capital收購日本高階珠寶品牌Tasaki;博裕資本收購高階百貨商場SKP;寶尊電商收購英國高階瑜伽服品牌Sweaty Betty的中國區業務,以及最新傳聞中的KKR擬收購大窯飲品等等。
此間,投資人普遍聊起一個趨勢——買下跨國公司的中國業務已經成為消費併購方發力的主要方向。沿著這樣的邏輯,加拿大鵝的買家可能會是來自中國的投資機構。
消費永不落幕,下一個大deal也許就在不遠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