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城自由鍾趣聞

費城的自由鍾中心是遊客參觀費城的必遊之處,自由鍾是美國自由、民主和民族精神的象徵。自由鐘上的銘文“向全地所有居民宣佈自由”(Proclaim Liberty Throughout All the Land Unto All the Inhabitants thereof)出自《聖經》利未記25章第10節,這座鐘在歷史上不但是美國自由獨立的象徵,也激勵了廢奴主義者結束奴隸制的願景,提醒人們自由、平等和正義的重要性。

費城自由鍾(照片:美聯社)

傳統上的記載說1776年7月8日的一記鐘聲改變了世界,自由鍾從獨立廳塔樓響起(並未找到確切的證據),召喚費城公民前來聆聽約翰·尼克松(John Nixon)上校首次在公眾場合宣讀《獨立宣言》,該宣言當年7月4日由參加第二屆大陸會議的56名代表一致透過,宣告了一個新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   
說起來自由鐘的鑄造早於獨立宣言的出現,1751年賓夕法尼亞省議會下令建造這座鐘,以紀念威廉·佩恩(William Penn)於1701年頒佈的《特權憲章》(Charter of Privileges)50週年。《特權憲章》即賓夕法尼亞州最初的憲法,體現了佩恩關於宗教自由、原住民權利自由以及政治自治權的立場。
自由鐘上的銘文除了上面提到的“向全地所有居民宣佈自由”外,還刻有“奉賓夕法尼亞省議會之命,為位於費城的議會廳所建”(By Order of the Assembly of the Province of Pensylvania for the State House in Philada),如果人們仔細看這段話時,“賓夕法尼亞”的拼寫與現在的寫法並不一樣,現在拼法是“Pennsylvania”,英文中多了一個“n”,許多人會以為當時拼寫時寫錯了,但事實上最初的名稱拼寫就是“Pensylvania”而不是“Pennsylvania”。
當人們看到自由鐘的時候,鐘上的一條大裂縫往往令人印象深刻。關於這條裂縫何時出現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比較通行的解釋是經過近90年的使用後,鐘的表面出現了小裂縫,1846年費城市決定在華盛頓誕辰日敲響該鐘,因此由工匠修復裂縫,修復雖然看上去成功了,但在慶祝華盛頓誕生敲響鐘聲後不久就又裂開了一條更大的縫,此後自由鍾就再也沒有敲響過。   

費城獨立廣場排隊等候參觀自由鐘的民眾(照片:美聯社)

自由鍾重2080磅,由青銅製成。鐘上的銘文還有約翰·帕斯(John Pass)、約翰·斯托(John Stow)的名字以及費城、1753年字樣。目前人們看到的自由鍾是重新鑄造過的,最初自由鍾由位於倫敦的一家鑄鐘公司製造,於1752年8月抵達費城,但在第一次敲響後鍾圈就裂開了,於是由本地工匠約翰·帕斯與約翰·斯托將大鐘敲碎熔化重鑄,先後重鑄了兩次,於1753年完成,目前人們看到的就是重新鑄造後的鐘。
自由鍾原本稱為省議會鍾(State House Bell)或舊省議會鍾(Old State House Bell),最初放置在議會大廈(現稱為獨立廳)頂上,如今放置在獨立國家歷史公園(Independence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的自由鍾中心,由國家公園管理局負責保管,但所有權依然屬於費城。
https://share.america.gov/zh/wild-geese-the-liberty-bell-a-symbol-of-american-freed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