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豆瓣小組“我發現個規律”
由豆瓣使用者@心可溯源 授權釋出
原文標題:關於愛強迫性的摳頭皮、摳疤、摳痘痘背後的心理需求
感謝作者為豆瓣提供優質原創內容
你們會不會也愛摳頭皮、摳疤、摳痘痘….?
總之一切影響平整光滑的部分,即使是表面看不到不影響美觀,也依然忍不住去摳,包括藏在頭髮裡的痘痘也不放過。
很多時候我們的行動其實是身體在替我們表達著什麼,替我們尋找著什麼。
就像強迫症,反覆檢查門鎖等..是長期失控、不安的狀態下,透過對身邊無關緊要的事的極度控制來尋找內心需要的“掌控感”、“確定感”。

那“摳除、剝離”這樣的舉動在替我們表達什麼呢?
我能想到的有:“不符合標準的就不應該存在”、“拒絕、趕走”、“不想看到、不想面對的”…
而每一種感覺產生的對應原因也有所不同:
1. “不符合標準的就不應該存在”:這樣的感覺容易出現在經歷過挑剔的成長環境,環境裡的人對很多事都是看不慣的,當一個人被挑剔多了,也會對於很多東西的存在感到敏感不安,不喜歡非標準的東西,因為這些都會帶來即將被挑剔的感覺。
2. “拒絕、趕走”:執著於拒絕和趕走的感覺,可能經歷過被迫接受不喜歡的、不準拒絕,推開討厭的人事物的願望被壓抑著。
3. “不想看到、不想面對的”:當然每個人都喜歡順心順意的感覺,多多少少都會有不想看到的事,這很正常。

但如果長期沉浸在這樣的感覺裡,說明不順心的、解決不了的事頻繁出現,超過了正常值,內在越無力,對外的焦慮感就會越強烈,隨時都可能產生“我不想面對、不想感受”這樣的內心獨白。
這些原因都會造成心裡有很多“看不慣、想推開、不想面對”的感覺,這些感受又很難在現實世界被一一滿足的,那麼被壓住的、沒能釋放的、未被覺察、未被滿足的情緒,就可能轉化成一些小動作、小習慣。
“摳”、“剝離”這樣的動作帶來的感覺,就成了滿足那些感受的“平替”。
逃避的事、搞不定的事、不想面對的事一多,情緒一焦慮、壓力一大,這樣的舉動自然就出現得更頻繁。

豆友評論
@Hervoice
本人就是那種頻繁摳痘痘的人。平時有喜歡的事情乾的時候我就不會去扣它(也想不起來),但是一焦慮或者面對不想面對的人時我就會不停地去摳痘痘,以緩解焦慮。有時候拖延症犯了,做事缺乏行動力的時候也會摳…個人感覺是焦慮的一種體現。
@Max
是的,反覆檢查門鎖,愛摳頭皮擠痘,反覆確認某件事,內心深處確實是惶恐不安。
@正在把你推河裡
我一邊摳拇指肚一邊看到這篇帖子,真的一愣,樓主觀察很細緻,分析得很到位,這確實是無意識行為,我有過中度焦慮,左手拇指肚已經有一層老繭了,從來沒怎麼痊癒過

@小青蛙丶
有一個思路,就是頻繁用腦的人,會下意識的激發外部感覺,來確認/提醒自己還“活著”
人的腦神經就像肌肉一樣,經常使用/鍛鍊就會變得很發達,甚至會形成使用記憶(就像肌肉一樣),但如果長期只鍛鍊腦神經,很容易脫離現實變得虛無。所以身體會有保護機制,會喜歡下意識去做激發感覺的事,比如用手插進米缸裡、擼狗等等,喜歡摳頭皮、摳痘痘之類的,可能同理。
@貓潤。十六
找出造成負能量的來源,要麼和解要麼遠離。
補營養,吃乾淨食物,不健康的食物會造成肝臟受損,使之調節負面情緒產生的激素能力變弱,讓過多的壓力荷爾蒙積累在體內,造成進一步的精神和和免疫系統損傷。
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日曬,適量運動和林間漫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