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浙江入梅,陰雨連綿不斷,所有東西都在發黴。7月3日,小紅書網友@沛容發現,自己家的蘋果竟然長蘑菇了!而且,這個蘑菇形狀優美,紋路清晰,通體白色,非常漂亮。
有網友評論,感覺你這個蘋果有點研究價值,沛容回覆,確實是,已經有個博士聯絡我了說要買,今天蘋果已經發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於是,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我們立刻聯絡到了這位上趕著要“發黴蘋果”的博士果菌王(應本人要求,此處使用化名),問了問他蘋果裡的蘑菇到底是什麼,研究做得怎麼樣了,能不能發SCI,是不是可以靠蘋果菌博士畢業了,以及論文致謝里要不要感謝廣大網友。
以下是他的講述:
一個不平凡的發現
雨季的雲南,各種野生菌如期而至,迎來了一年中最繁茂的生長季節,也是我們科研採集蘑菇最好的時候,在草原:

在密林:

在水邊:

在高山:

在科研工作之餘,我最大的愛好就是在網際網路上瀏覽各種採集蘑菇的帖子,有時幫助網友們辨認各種有趣的野生菌。
一天,一個不同尋常的提問引起了我的注意——有網友發帖詢問,她家的蘋果上竟然長出了蘑菇!!!
“果菌王”到底是什麼菌?
一般來說,真菌可以分為腐生、寄生和共生三類。
大多數蘑菇都是腐生菌,它們主要透過分解死亡或腐爛的有機物來獲取營養和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常吃的平菇、香菇都屬於腐生菌。
寄生真菌是一類以活體宿主為營養來源的真菌,它們寄生在寄主植物、動物或其它真菌上,從宿主體內吸取營養以維持生命活動。例如養花的朋友們最頭疼的引起白粉病的白粉菌,和感染植物的鏽菌,但這類真菌通常很小,肉眼難以觀察。共生菌則包括大家最熟悉的雞㙡和松茸。
因此新鮮的水果上能長出蘑菇,和以上的情況都不太一樣,這讓我覺得很新奇,立刻點進去一探究竟。
帖子中的圖片展示了一顆普通的蘋果,不過在頂部不同尋常地生長著一個扇形的菌蓋,且有絨毛覆蓋,菌褶從基部輻射狀展開。

小紅書@沛容
這種獨特的形態,在雲南這片熱愛野生菌的土地上,我再熟悉不過——這正是當地人最喜愛的一種菌子之一:裂褶菌(白參)。
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雖然是一種全球廣泛分佈的擔子菌,一般是腐生真菌(喜歡長在腐爛的木頭上),但也可以感染人體或動物。
2016年有文章報道稱,從斑海豹的肺部和眼睛中分離出裂褶菌,2022年和2024年都有報道裂褶菌可以感染人類肺部和支氣管。之前也有報道發現裂褶菌長在新鮮的桃子、芒果、柿子和椰子殼上,但是生長在蘋果上的非常少見,並且從圖片上看,這個菌株長勢非常好,可能具有重要的菌種選育價值和栽培價值。

柿子上長出白參|小紅書@晨小塵

芒果上也能長出白參|我的朋友李朝東拍的,他是專業種白參的
於是我馬上聯絡博主,想要購買,得知我的來意後,博主慷慨地表示可以把整個菌株連同蘋果一同寄給我。

感謝博主的饋贈!|作者
在酷暑的夏季,將這樣的生物樣本遠端郵寄確實有一定挑戰性,好在我們知道裂褶菌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只要不腐爛都可以再分離,只需簡單的生鮮包裝郵寄就可以。
切開蘋果看蘑菇
收到菌株後,我們首先切開蘋果觀察被侵染的部分:



觀察過後,我的初步推測是,蘋果在自然環境或儲存過程中,有裂褶菌的孢子落在上面,由於蘋果有傷口,裂褶菌孢子首先侵染蘋果的果柄,隨後向下逐漸擴散到果核,當溫度溼度都適合裂褶菌生長的時候,子實體就可以從蘋果頂部長出來。
另外蘋果中含有果酸,在這種酸性環境條件下,一般真菌都難以生長,但是裂褶菌抗酸性的能力較強,所以這也是它能在蘋果上生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還有一種情況可能是,裂褶菌首先侵染了蘋果樹,然後擴散到蘋果果實中。2016年,突尼西亞就報道過裂褶菌引起的蘋果木腐病。
1970年,美國學者A. J. Latham做過實驗,把裂褶菌菌絲接種到蘋果上面,且成功長出了子實體。

Latham, A. J. (1970). Development of apple fruit rot and basidiocarp formation by Schizophyllum commune. Phytopathology, 60(4), 596-598.
之後我們對蘋果不同部位分別接種,觀察各部分菌絲的生長情況。
圖一:白參菌絲已經完全侵染整個蘋果。

圖二:從蘋果不同部位分離出來的菌絲生長情況。

圖三:子實體上的分離物生長較為緩慢,但可以看到稀疏的菌絲。

圖四:蘋果未腐爛果肉部分有少量菌絲生長。

其中已腐爛果肉部分菌絲長得最快最好,說明白參主要營養來源是已腐爛果肉。雖然蘑菇的風味主要來自於蘑菇本身的氨基酸,基質對蘑菇風味的影響不是太大,但是也不好說最終能不能種出蘋果味的白參,等我們嚐嚐看再跟大家彙報。

蘋果種子上分離出來的部分,被少量細菌汙染,但仍然能看到有菌絲生長。

我們隨即提取了該菌株的DNA,現在成功鑑定到該菌株屬於裂褶菌的模式種:Schizophyllum commune。

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魯金榮攝

另外一種裂褶菌:Schizophyllum radiatum|魯金榮攝
現在,我們已經對這株白參進行分離純化,馬上就可以開始栽培實驗,預計2個月左右就能出菇。

白參的大棚栽培|包淑鑫攝

白參的工廠化栽培|李朝東攝
另外,我們是世界上首個進行食用菌航天搭載實驗的團隊,並且白參也在搭載範圍內,下圖是坐過神舟12又回到地球的白參。

神舟12航天搭載白參。我們的栽培試驗證明,上過太空的白參生長速度更快,且孢子較少。|木立恆攝
儘管這是一株普通的白參,但它在這種非傳統基質——蘋果上的生長表現,展現了白參極強的適應性和生命力。這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關於白參環境適應性的新見解,為我們後續的菌種選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透過接種到培養皿上的菌絲,可以很直觀的觀察到菌絲生長的狀況,如生長快慢等|木立恆攝
同時,這項試驗也可能對蘋果種植業帶來新的洞察——我們可以評估這種真菌是否會對商業果樹種植構成潛在風險,又或者真的能夠研發出帶有蘋果風味的白參。雖然這種可能性較小,但該探索為理解菌類和植物之間複雜的互動提供了寶貴的視角。
其實早在20年前,我的導師,中國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階工程師趙琪博士就已經對裂褶菌展開研究,所以還是要先感謝導師像栽培白參一樣栽培我。

最後,對於網友們最關心的幾個問題:能不能發SCI,是不是可以靠蘋果菌博士畢業了,以及論文致謝里要不要感謝廣大網友。在這裡給大家答覆。
通常來說發表一篇SCI論文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能夠推動科學進步或解決實際問題,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創新性。就我們目前的實驗進展來看還是有很大希望的,至少獲得了一個少見的能在蘋果上生長的白參菌株。
靠蘋果菌就能博士畢業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論文致謝里一定會感謝網友們的熱心關注,希望我們的研究取自於生活中,也能最後運用到生活中,最後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參考文獻
[1]Latham, A. J. (1970). Development of apple fruit rot and basidiocarp formation by Schizophyllum commune. Phytopathology, 60(4), 596-598.
[2]Hanafusa, Y., Hirano, Y., Watabe, H., Hosaka, K., Ikezawa, M., & Shibahara, T. (2016). First isolation of Schizophyllum commune in a harbor seal (Phoca vitulina). Sabouraudia, 54(5), 492-499.
[3]Lahbib, A., Chattaoui, M., Aydi, N., Zaghouani, H., Beldi, O., Daami-Remadi, M., & Nasraoui, B. (2016). First report of Schizophyllum commune associated with apple wood rot in Tunisia. New Disease Reports, 34, 26-26.
[4]Kim, H., Yi, Y., Cho, S. Y., Lee, D. G., Chun, H. S., Park, C., … & Park, Y. J. (2022). Pneumonia due to Schizophyllum commune in a patient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Infection & Chemotherapy, 54(1), 195.
[5]Oguma, T., Ishiguro, T., Kamei, K., Tanaka, J., Suzuki, J., Hebisawa, A., … & Japan ABPM Research Program. (2024).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mycosis caused by Schizophyllum commune.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Allergy, 14(1), e12327.
作者:果菌王
編輯:翻翻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