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大概去年這時候,多地發出提醒,因為運力市場飽和,日均接單量不足10單,所以暫停了網約車運輸證新增業務。
當時,還準備被迫靈活就業的時候就去跑個網約車養家餬口的小柴,心臟瞬間就像被敷了一層厚厚的冰塊,嘎嘎涼,有那麼點窒息的感覺。
網約車,那可是打工人的最後一道防線啊!
當然,運力飽和預警背後的資料,更為嚇人,也就是2022年一年,足足淨增了一百多萬的網約車司機,這還是正規拿到證的。
到了2023年,每個月平均發證十多萬本,尤其是4月,一個月就發了17.7萬本,2023年全年新增148.2萬人。
那麼這麼多新增的網約車司機正規軍,到底是怎麼來的,想必大家身邊,或多或少,有那麼幾個已經靈活就業的朋友轉行的吧!
常規的邏輯裡,司機數量暴增,意味著分蛋糕的人越來越多了,如果市場增量有限,司機到手的錢越來越少了。
但是萬萬沒想到,司機暴增的另一面,今年初又有不少聲音表示:因為大環境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能省則省。
比如打車這件事,在出行上已經被扔出自己的首選項,都去騎共享單車了,其中不少柴油,也給小柴留言:能共享單車解決的,一律不打車……
一邊是共享單車各項資料創新高,比如2023年以來,使用共享單車出行的使用者同比增長約20%,使用者騎行時長同比增長超過6%。
尤其在北京、上海、廣州等超大城市裡,騎行時長和里程數同比增長率均超過兩位數。
什麼意思呢?不僅騎共享單車的人越來越多了,而且騎的路程越來越遠了,換句話說,就是共享單車原本解決最後一公里需求的產物,正在蠶食三公里需求網約車的市場。
於是,共享單車今年以來,開始瘋狂的漲價、還車還不了的各種變相收割。
而到了網約車這一邊,有資料顯示,今年1月份,網約車訂單量下滑了14.9%,少了足足1.36億單,甚至在一些聚合平臺,有出行品牌最高下滑的甚至超過40%。
還有資料顯示,2023年網約車司機月均跑單116單,而在2022年,這一資料則為176單,也就是月均單量少了60單。
此外,2023年,全國網約車司機日均流水最高為深圳市的437.18元,甚至一度跌破400元;調查資料顯示,網約車司機小時收入(IPH),也即扣除平臺抽成及資訊費的所得明顯下滑。從去年1月份的34.6下滑到了12月的29.46。
今天,小柴一大早上網衝浪的時候,又被一條關於網約車司機的熱搜話題一盆冷水澆了滿頭——廣州網約車司機日均營收創新低……
最近,廣州釋出五月份網約車資料,資料顯示,5月份,廣州網約車日均訂單量約12.22單,單車日均營收約311.63元。
這組資料意味著什麼呢?我們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從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廣州報備網約車數量從9.74萬輛增至12.2萬輛,也就是8個月,增加了2.46萬輛。
司機數量的增加,導致日均訂單量從14.21單下降至12.22單,日均營收下滑到了311.63元。
二是,結合日均營收可以算出,司機整月無休的情況下,月收入不足1萬元。當然,這個收入是沒有減去購車或租車成本、油電成本、車輛維護成本。
如果扣去這些費用,司機全月無休,淨收入或不足5000元,如果再出去租房吃飯等成本,這一資料降更低。
而我們也從過往的案例中不難發現,這類日活躍網約車司機,基本上每天都要跑十幾個小時,而為了節約成本,甚至睡覺都在車上度過。
當然,對於網約車司機來說,更糟糕的是,在市場增量有限,甚至出現下滑的背景下,平臺推出各種低價策略,比如特惠單、拼單等,甚至一些平臺還推出了變態的「動態折扣」策略。
為了獲得更多的收入,司機也在加速內卷,除了卷價格,還得卷時常,有司機就表示:「要麼接受低價訂單,要麼無單可接」。
而要知道,日均單量12.22和收入311.63元,還是平均數,有司機表示,自己每天出車10小時,日純收入只有一百多元;有司機也表示,每日出車長達15小時,每天的流水維持在400元左右。
調查資料顯示,超過93.8%的專職網約車司機每天的工作時長都超過8小時,其中有46.5%的人每天工作12小時及以上。
看到這裡,不少網友感慨如今網約車司機的不容易:「不容易,確實不容易……」
小柴第一感覺是,作為超一線城市的廣州,網約車需求旺盛,司機收入創新低,那全國的呢?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用車成本低,很多都選擇自駕,網約車市場的境遇可想而知。
可以預見的是,在大家都勒緊褲腰帶,減少不必要開支,消費降級的背景下,疊加越來越多的靈活就業人群擠入這一市場,司機的收入還將進一步下滑。
當然,這還不是更可怕的,更可怕的還有今天的另一條熱搜反映出的關於未來出行市場的趨勢——上海發放首批完全無人載人車牌照。
事實上,這些年我們也看到了,在杭州、長沙、武漢等地,無人駕駛出租車已悄然大面積走向街頭,而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無人駕駛革命出行市場,尤其是網約車、計程車市場將是毀滅性的。
比如百度的蘿蔔快跑,在武漢街頭,已經成為了常客……
也有不少網友表示,相比於如今的收入下降,網友車司機們,真正的噩夢就是無人駕駛出租車。
比如有網友就表示:「不好乾了,無人的自動駕駛快了,可能以後都不需要司機坐在那裡啦」
是啊!在資本持續推進無人駕駛出租車大力落地的背景下,我們離看到打車不見司機的場景,已經不遠了。
小柴記得有句話,後勁特別大,大概說的是,康師傅萬萬沒想到,讓自己業績下滑的不是統一,也不是白象,而是餓了麼和美團。
如今,這一幕似乎又照進了出行市場,幹掉計程車的不是網約車,讓網約車司機無限內卷的也不是另一批網約車司機,而是被如今大量資本高高捧起來的無人駕駛出租車。
自然,越來越具象化的另一面就是,在新技術的不斷更迭下,資本賺錢好像越來越不需要人力了。
換個角度來看,也就是說,以前受限於技術,資本在賺錢的過程中,不得不把部分利潤,分給打工人,但如今技術破局,他們想把所有的利潤,甚至是無數人餬口的那點錢,都裝進自己的腰包。
不少網友感慨,考上大學時,覺得自己是范進,畢業後發現自己原來是知道茴香豆,茴字四種寫法的孔某人,再到後來,越來越發現,自己才是一輩子為一輛車奮鬥的駱駝本祥,再到最後,發現自己連做閏土長工的資格都沒了……
只是,小柴在想,如果無人出行市場,真的大範圍深度落地了,那成百萬上千萬的網約車司機、計程車司機該何去何從?他們背後的那麼多家庭,又該如何餬口?
畢竟,像衣食住行這幾大賽道,從來不止是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民生問題,如何平衡好這兩個問題,或許成了當下,最為重要和迫切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