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金融科技浪潮中的“羅賓漢”
在瞬息萬變的全球金融市場中,一些新興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傳統格局。其中,Robinhood Markets, Inc.(HOOD)無疑是備受矚目的一員。這家成立於2013年的美國金融科技公司,以其“零佣金”交易和簡潔易用的移動/網頁平臺為核心,成功吸引了大量使用者,尤其是年輕投資者,並肩負著“金融民主化”的使命。Robinhood的崛起,不僅憑藉其創新商業模式打破了傳統券商的藩籬,更在近期透過加密資產業務和股票代幣化的突破性進展,實現股價的顯著飆升,預示著其正從一個“顛覆者”逐步轉型為“全球金融科技巨頭”。本文將深入剖析Robinhood的成長曆程、核心商業模式、近期創新成果、財務表現、市場地位以及面臨的挑戰與未來潛力。
創始人背景:斯坦福雙雄的金融民主化夢想
Robinhood的創立,源於兩位斯坦福大學校友——弗拉德·特涅夫(Vladimir Tenev)和白朱·巴特(Baiju Bhatt)的共同願景。特涅夫出生於1987年的美國,父母是保加利亞移民,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了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位,並對金融領域產生了濃厚興趣。巴特則出生於哈薩克,與特涅夫在斯坦福大學相識,兩人都擁有深厚的數學背景。
畢業後,兩人在紐約共同為對沖基金開發低延遲交易系統。這段經歷讓他們深刻認識到傳統證券經紀行業透過收取高額佣金獲利,而金融機構的實際交易成本卻非常低,這激發了他們打破華爾街壟斷、讓更多人參與投資的創業靈感。
2013年,特涅夫和巴特在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共同創立了Robinhood。公司名稱“羅賓漢”取自英國民間劫富濟貧的英雄傳說,象徵著其“金融民主化”(Democratize Finance for All)的使命。Robinhood的創立正值2008年金融危機後,公眾對大型金融機構普遍不信任的時期,兩人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社會情緒,並結合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於2014年推出了專為移動端設計的App。
他們的創新核心在於零佣金交易模式和極致的使用者體驗設計,這些舉措徹底改變了傳統券商的收費模式,極大地降低了投資門檻。Robinhood在2015年正式上線時,等待名單上已有80萬用戶,實現了病毒式增長。其開創的零佣金交易模式對整個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迫使傳統券商在2019年紛紛取消了交易佣金。截至2021年3月,Robinhood已擁有1800萬累計使用者和1770萬月活躍使用者。2021年7月,公司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程式碼為HOOD,市值一度達到320億美元。
在Robinhood取得巨大成功後,兩位創始人選擇了不同的發展路徑。特涅夫繼續領導Robinhood,併成立了新公司HarmonicAI,專注於解決人工智慧在數學推理方面的不足。巴特則在2023年辭去Robinhood首席創意官一職,並於2024年離開公司,轉向太空能源領域,創立了太空太陽能公司Aetherflux。
核心商業模式:零佣金與PFOF的博弈
Robinhood能夠提供零佣金交易服務的關鍵在於其獨特的盈利模式,即訂單流支付(PFOF,Payment for Order Flow)。
PFOF的工作原理與收入構成
在PFOF模式下,Robinhood作為經紀商,不直接將使用者的交易訂單傳送至公開交易所進行撮合,而是將這些訂單轉交給高頻交易做市商。做市商透過高頻買賣賺取買賣價差收益,並向Robinhood支付一定的費用作為報酬。例如,當用戶在Robinhood平臺提交一筆股票買賣訂單時,Robinhood會將該訂單傳送給做市商。做市商在完成交易後,會向Robinhood支付一定金額的費用,這一過程構成了PFOF模式的基礎。做市商通常會提供極小的報價單位,甚至低至0.001美元,以獲取微小的價差收益。Robinhood會從中收取約0.001~0.002美元/股的費用。
理論上,PFOF模式能夠實現多方共贏:交易者享受零佣金,經紀商獲得做市商的報酬,做市商則透過價差獲利。據估計,2020年做市商總共為交易提供了36億美元的價格改善。
PFOF的爭議與監管挑戰
儘管PFOF模式為Robinhood帶來了顯著的市場優勢和使用者吸引力,但其固有的利益衝突也引發了廣泛爭議。經紀人負有為客戶爭取“最佳執行”的責任,即在所有做市商中尋找能為客戶提供最優價格的那個。然而,如果PFOF是主要收入來源,公司可能會傾向於將訂單流交給能提供最多報酬的做市商,而非總是為客戶爭取最優價格。
這一問題在過去曾導致Robinhood面臨監管挑戰。2020年12月,Robinhood支付6500萬美元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達成和解,原因是該公司未披露其從訂單流中獲得的收入,也未能為其客戶的訂單尋求最佳價格。SEC指出,Robinhood客戶的訂單執行價格低於其他經紀商,導致客戶損失了3410萬美元。此外,一些使用者反映,在股價上漲時設定的止損單可能被“精準”觸發,隨後股價又迅速回升,這被懷疑與做市商利用PFOF模式進行“刷量”操作有關。
多個發達市場已禁止PFOF模式,例如英國在2012年禁止PFOF後,散戶交易以最佳報價價格執行的比例從65%提升至90%以上。這表明,沒有PFOF也能夠實現高效的市場。美國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SIFMA)也持續敦促SEC,認為代幣化股票發行不應獲得豁免,而應透過更嚴格的“公告與徵求意見程式”。
多元化收入來源
儘管PFOF存在爭議,但Robinhood也在積極拓展多元化的收入來源,以增強盈利能力和抗風險性。這些收入包括:
-
客戶現金餘額的利息收入:透過將客戶閒置現金存入銀行或投資於貨幣市場工具獲得利息.
-
融資融券利息:向使用保證金交易的使用者收取利息。例如,2025年第一季度,融資利息收入達到1.1億美元,同比增長53%,這得益於市場波動推高了使用者槓桿需求以及期權和加密交易的活躍。
-
證券借貸:透過將客戶的證券借給做空者來賺取利息。
-
Robinhood Gold訂閱服務:這是該平臺的高階訂閱服務,使用者每月支付費用即可獲得額外的購買力/保證金交易服務、專業市場資料和分析工具,以及高達5%的現金利息(2025年第一季度會員數達320萬,同比增長88%)。2025年第一季度,Gold會員訂閱收入貢獻了約3800萬美元,同比增長65%,佔其他收入的70%。
-
財富管理服務:打破財富管理高門檻,允許散戶小額投資專業ETF組合,並提供投資者教育。
-
其他收入:包括信用卡貸款淨利息等。
這種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使得Robinhood能夠吸引大量年輕投資者和資產規模較小的散戶。
創新引擎:加密資產與股票代幣化
Robinhood的成長曆程與市場熱點緊密相連。其在Meme股熱潮(如GameStop和AMC)以及加密貨幣狂潮(如狗狗幣)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平臺成為交易主戰場,使用者量激增。
擁抱加密浪潮
Robinhood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特別是在歐盟和英國佈局加密業務。公司透過開發期貨交易基礎設施、最佳化交易介面和服務等方式,不斷強化其在加密領域的競爭力。2024年第四季度,Robinhood的財報表現強勁,加密貨幣交易收入佔比首次突破35%,達到3.58億美元,同比增長733%,成為核心驅動力。2025年第一季度,加密貨幣收入達到2.52億美元,同比增長100%,儘管環比2024年第四季度有所下降,但結構性增長趨勢明確。
為進一步鞏固其在加密領域的地位,Robinhood在近期進行了戰略性收購:
-
2025年5月,以1.79億美元收購了加拿大加密平臺WonderFi Technologies,該平臺旗下擁有受監管的交易平臺Bitbuy和Coinsquare。
-
2025年6月,以2億美元收購了盧森堡加密貨幣交易所Bitstamp,這將幫助Robinhood進入歐洲50個合規市場,並新增機構客戶和質押收入。
這些舉措標誌著Robinhood正逐步從一個零佣金交易平臺轉型為以加密貨幣為重要增長極的綜合性金融科技平臺。
股票代幣化革命:特徵與技術
近期,Robinhood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最大創新莫過於推出代幣化股票交易服務。2025年7月1日,Robinhood在法國戛納宣佈正式向歐盟使用者推出此項服務。
這項創新產品具有以下核心特徵和優勢:
-
打破投資壁壘:最低只需1歐元即可投資英偉達、微軟等巨頭股票,甚至OpenAI代幣單價低至0.5美元。這種碎股購買模式極大地降低了投資門檻,吸引了更多散戶投資者。
-
全天候交易:代幣化股票突破傳統股市的交易時間限制,支援每週5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交易,與加密貨幣市場節奏同步。
-
零佣金交易:在交易過程中無需支付佣金,僅需支付0.1%的外匯(FX)費用。
-
全球化配置:歐洲使用者可即時交易美股,亞洲投資者也可同步接觸到OpenAI、SpaceX等未上市公司股權和稀缺資產。
-
流動性解放:透過二級市場流通,解決了私募市場股權退出的難題。
-
技術架構支撐:此次代幣化產品核心支撐是以太坊Layer-2網路Arbitrum。Arbitrum的Optimistic Rollup技術將交易成本壓縮至傳統以太坊主網的1/100,單筆交易Gas費低於0.1美元,支援高頻、小額交易需求。
-
Robinhood Chain的開發:Robinhood已啟動自建Layer-2區塊鏈Robinhood Chain的開發。該鏈基於Arbitrum Orbit技術棧最佳化,專為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設計,目標實現跨鏈互操作性、自主託管體系(使用者可直接控制私鑰,擺脫中心化交易所託管風險)和內建KYC/AML模組,以滿足歐盟MiCA等法規要求。
代幣化股票的市場影響
Robinhood在RWA(Real World Asset)代幣化方面的佈局具有顯著的示範效應。根據摩根士丹利預測,2025年全球RWA市場規模將突破10萬億美元。Robinhood此舉對金融市場帶來多方面影響:
-
開啟RWA代幣化浪潮:除股票外,Robinhood計劃上線債券、房地產信託(REITs)等代幣。
-
加速機構入場:貝萊德、富蘭克林鄧普頓等資管巨頭已跟進,但Robinhood的零售友好策略更易觸達長尾市場。
-
衝擊傳統金融基礎設施:傳統證券交易的T+2結算機制被區塊鏈的原子化即時結算(DvP)取代,消除了券商保證金擠兌風險(如2021年Robinhood因DTCC追繳37億美元保證金導致的宕機事件)。盈透證券、e投睿等傳統平臺面臨“速度+成本”的雙重擠壓。
-
穩定幣生態變革:代幣化股票交易推動鏈上美元需求激增。Robinhood與Paxos合作開發的合規穩定幣USDG,透過分潤機制構建生態壁壘,直接挑戰USDC和USDT的霸主地位。
-
投資格局改變:投資者能夠更便捷地進行跨境投資,實現資產多元化配置,提高資產靈活度,並能與DeFi產品聯動,創造更多投資機會。
財務表現:持續盈利與高增長
Robinhood在2024年實現了持續盈利,扭轉了此前長期虧損的局面,且盈利增長明確。
-
總營業收入:從2023年的18.65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29.51億美元(同比增長58.23%),並預計在2025年達到36.85億美元(同比增長24.87%),2027年有望達到45.89億美元。
-
淨利潤:2023年為負5.41億美元,但在2024年大幅扭虧為盈,達到14.11億美元(同比增長360.81%)。2025年預計為13.34億美元,2027年有望達到22.69億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淨利潤達3.36億美元(同比增長114%),淨利率達到36%,創歷史新高。
-
交易收入構成:加密貨幣業務在2024年第四季度因比特幣突破10萬美元和特朗普政策利好而收入激增733%至3.58億美元,佔營收的35%以及交易收入的53%。2025年第一季度,加密收入仍達到2.52億美元,佔交易收入的43%。期權業務則作為穩定支柱,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環比增加8%至2.40億美元。
-
利息收入:2025年第一季度總利息收入為2.90億美元(同比增長14%),主要得益於生息資產的增長和證券借貸活動的增加。
-
總營運費用:2025年第一季度為5.57億美元(同比增長21%),但費用率約為60%,同比最佳化顯著,反映出規模效應的提升。
-
調整後EBITDA:2025年第一季度為4.70億美元(同比增長90%)。
在使用者層面,Robinhood也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
-
入金客戶數:2025年第一季度達到2580萬(同比增長8%)。
-
平臺總資產(AUC):2025年第一季度達到2206億美元,客均資產約8550美元(同比增長58%)。
-
月活躍使用者(MAU):2025年第一季度為1440萬(同比增長5%)。
-
AUC淨存款:2025年第一季度達到18.0億美元,創單季度歷史新高(同比增長61%)。
股價表現與估值
Robinhood的股價在近期表現強勁。美東時間2025年7月1日,Robinhood(HOOD.US)股價單日暴漲12.8%,收於93.63美元,創歷史新高。到了7月2日,股價延續漲勢,飆升超6%,一度突破100美元大關。年初至今,Robinhood股價累計上漲154%,遠超同期比特幣(+16%)和Coinbase(+43%)。過去一年,其股價上漲了310.84%。
艾德金融研究部給予Robinhood的目標價為91.00美元,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其估值採用62x的市盈率(PE)(基於2025年預測),這高於傳統券商(如嘉信理財約20xPE)和加密交易所(如Coinbase約57xPE),反映了其網際網路平臺增長屬性與金融業務變現能力的結合。艾德金融研究部認為,“加密復甦引擎 + 全球合規擴張 + 財富管理轉型”三者構成了Robinhood估值的躍遷。
市場地位:年輕一代的投資入口
Robinhood的市場定位和策略不僅滿足了年輕投資者的需求,也為其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顛覆者與年輕客群磁石
Robinhood透過提供零佣金的股票交易服務,降低投資門檻,推動金融市場的民主化程序。它將股票交易轉化為日常移動行為,成為美國增量投資者的核心入口。如今50%的新入場零售投資者選擇Robinhood,正是對其“金融民主化”使命和“零心理負擔”模式成功的終極驗證。
Robinhood的目標客戶群體主要集中在千禧一代和Z世代,這兩個群體對新興資產類別,尤其是加密貨幣,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較高的參與度。他們對數字化、便捷化的投資體驗有著較高的期望,傾向於透過移動應用程式等現代化工具進行金融交易。Robinhood的使用者年齡中位數約為34歲,而非裔和拉美裔客戶比例高於傳統經紀公司。公司透過“零佣金+碎股交易”顯著降低門檻,依託極簡設計和社交功能提升粘性,並積極佈局加密貨幣及國際業務,滿足其新興資產需求。
競爭格局與市場細分
美國券商行業正經歷客戶結構的代際更替,促使行業從標準化服務轉向精準分層運營。
-
年輕散戶:Robinhood以其低門檻和高娛樂性(如迷因幣專區和零股交易)吸引了年輕客群。儘管這些使用者貢獻了70%的流量,但人均年收入(ARPU)僅為80美元。
-
高淨值個人:摩根士丹利家族辦公室服務和嘉信理財的智慧投顧等平臺,吸引著尋求定製化和跨代傳承服務的高淨值客戶。
-
機構投資者:盈透證券等公司憑藉極速執行和風險管理服務,獲得了大量機構收入。
Robinhood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對“投資行為正規化”的重構,將股票投資從“富人遊戲”解構為手機上的日常高頻行為。
未來圖景與挑戰:轉型之路上的機遇與風險
Robinhood的野心不止於代幣化交易,其戰略路徑已顯露三層演進,旨在從“散戶交易APP”向“金融基礎設施顛覆者”轉型。
戰略增長 pathways
-
全球化擴張:Robinhood正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例如計劃將新加坡作為亞洲總部,推出加密產品和永續合約。Bitstamp的收購將打通歐洲50個合規市場,新增機構客戶與質押收入。
-
技術升級與產品多元化:Robinhood Chain的開發將實現資產跨鏈流通。未來計劃上線加密貨幣永續合約(最高3倍槓桿)和質押服務(ETH/SOL年化收益5-8%),並與MakerDAO等DeFi協議合作發行合成資產。在股票與衍生品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股票交易量達4132億美元,期權及預測市場合約交易量超10億份。
-
服務深化:計劃推出信用卡和借貸業務,進一步完善金融生態。還將推出基於代幣持有者參與平臺決策的治理層。
艾德金融研究部認為,Robinhood發行股票代幣是RWA實踐的重要一步,為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和變革,並期待RWA版本的“Genius法案”的發行。
風險因素
儘管前景廣闊,Robinhood仍需應對多重風險:
-
監管與合規風險:儘管特朗普政府暫緩加密嚴監管且SEC結束對Robinhood Crypto的調查,但政權更迭仍存不確定性。代幣化股票的證券屬性認定問題複雜,美國SEC尚未明確其證券屬性,而歐盟MiCA將證券型代幣納入嚴格牌照體系。此外,反洗錢(AML)風險和跨國稅務合規復雜性也是挑戰。
-
業務模式脆弱性:收入高度捆綁市場波動。2025年第一季度,加密收入因比特幣回撥而環比下滑30%。利息收入中62%的現金類業務受美聯儲降息拖累。
-
使用者與競爭風險:2025年第一季度,管理資產(AUM)環比下降7%至1800億美元,高淨值客戶流失和財富管理轉型滯後。Robinhood的ARPU(人均年收入)相對較低。
-
運營與財務風險:高峰交易期(如政策釋出)服務中斷隱患未除。營銷效率惡化,例如2025年第一季度數字廣告支出增長60%但收入環比下降9%。
Reportify:賦能投資研究的AI利器
在當前金融分析領域,分析師們常花費大量時間處理財報、電話會議記錄、研究報告等非結構化文件。傳統的資料蒐集和報告閱讀方法不僅耗時且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錯。
正是在此背景下,Reportify應運而生。它是一個投資研究深度內容問答引擎,旨在利用大模型時代的新基礎設施,徹底改變傳統的資料處理方式。Reportify能夠迅速分析處理龐大的資料,包括報告、新聞、音影片資料,並直接提供精準、關鍵的答案。
Reportify的出現標誌著投資研究工作的一大進步,它使分析師能夠擺脫繁瑣的初級工作,專注於更有價值的深度分析和決策制定。例如,本文所引用的部分研究資料和洞察,也可能得益於類似AI工具的輔助分析。透過Reportify,使用者可以更高效地獲取和分析金融資訊,提升研究效率和質量。
結論:重塑金融的未來
Robinhood的崛起及其近期在加密資產和股票代幣化領域的重大突破,不僅深刻改變了美國人的投資方式,也預示著全球金融市場正迎來一場深刻的變革。其零佣金模式、使用者友好的平臺設計以及精準聚焦年輕投資者的策略,使其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先行者。
儘管Robinhood面臨PFOF模式的監管壓力、業務對市場波動的依賴以及來自傳統巨頭和新興平臺的激烈競爭,但其在全球合規擴張、技術創新(如Robinhood Chain的開發)和財富管理轉型方面的努力,構成了其估值躍遷的強大動力。特別是在RWA代幣化方面,Robinhood正站在行業前沿,其對未上市公司股權代幣化的探索,更是拓寬了普通投資者的參與邊界。
未來,Robinhood有望透過不斷深化其金融服務、拓展國際市場,並充分利用人工智慧和區塊鏈技術,實現其將金融民主化的願景,成為一個能夠與傳統金融巨頭相抗衡的綜合性個人理財機構。正如Robinhood CEO弗拉德·特涅夫所言,我們正在見證金融體系的文藝復興——在這裡,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的界限將徹底模糊,共同譜寫新的樂章。
免責宣告:
本文內容基於提供的資料生成,僅用於記錄和分享,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文章所提及的觀點、資料及預測資訊不保證100%準確,且不代表本人或任何機構的觀點。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請務必進行獨立研究,並諮詢專業的財務顧問。過去的投資表現不預示未來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