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努力,而是整整一代人都在被淘汰…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灣媽看世界(ID:greatbaymom)。
作者:灣媽Club
前段時間中核招聘的一則喜訊備受爭議。
官方宣稱今年提供1730個崗位,收到的簡歷多達119萬份以上。
相當於錄取率僅0.14%,每1萬份簡歷中只有14個人會被錄用。
這一串串冷冰冰的數字深深刺痛了一大批Z世代。
雖然貼文隨後就刪除了,但它確實是Z世代們悲慘現狀的一大寫照。
Z世代專指在1997年至2012年期間出生、年齡在13歲到28歲之間的人,到2030年他們將成為勞動力市場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然而這一代自始至終都被負面詞彙包裹著。
過往Z世代被稱為:最孤獨、最焦慮、最疲憊、最不幸福、壓力最大的一代。
最近他們又喜提了一個外媒起的新稱號:被拒絕最多 / 最受排斥的一代。
美國有個不成文的說法,如果一個人聯絡別人了三次或以上沒有得到回應或是解釋,那麼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是“幽靈”。
Z世代很不幸早早就打上了“幽靈一代”的烙印。
他們搭乘科技的快車,輕輕點選或是一條私信即可獲得無限可能,但從大學申請到工作求職,再到約會,他們又處處遭拒。
他們真的不是不努力,卻成為不幸被“淘汰的一代”。
所以,請大家多多關注這代年輕人,不要再責怪他們。
01
地獄般的大學申請和錄取狂潮
1960年代,超過一半的美國大學申請者只會選擇一所學校。
但在2024-25學年的招生季約139.1萬名申請者,平均每人會申請6.14所大學。
這只是平均數,如果不是申請系統的數量有上限,這份清單恐怕永無止境。
自本世紀初以來,全美67所頂尖大學的申請人數增長了兩倍,達到每年近200萬份,包括藤校在內的美國名校申請人數年年觸達極限。
賓大今年達到破紀錄的7.2萬多人申請,去年也有6.5萬多人,而10年前這一數字僅停留在3萬多人。
哥倫比亞大學突破6萬人大關;白人聚集的達特茅斯學院已經連續五年收到至少2.8萬份本科生申請。
紐約大學以近12萬人的申請量位居美國私立大學申請量第一的寶座。
英國大學申請暴漲也明顯,申請人總數從2024年的59.5萬人增加到2025年的60.1萬人。
申請人數創歷史紀錄,頂尖大學錄取率直線下滑。
現在美國前10大學和藤校要拒絕幾乎95%申請者,99%的人無法如願入讀全美第一普林斯頓大學。
杜克大學Christoph Guttentag在採訪中說,為了達到拒絕95%申請者的目的,他必須在早申請階段就要拒絕大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申請者。
而每一位被拒的申請者他只預留了最多15分鐘的時間,哪怕多一分鐘就可能無法完成工作任務,進而影響到整個錄取釋出。
Z時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叩開通往未來大門的機會,但他們被拒之門外的次數也更多。
這樣的例子因為司空見慣,如今看到這種訊息的家庭已經見怪不怪了,尤其是近些年越來越多學霸都加入了被排斥的隊伍。
華裔Stanley Zhong精英高中就讀,GPA4.0,高中建過網站,拿到谷歌offer,但18所大學中有16所拒了他。
其父親都驚呆了:“一開始是驚訝,後來變成了沮喪,最後變成了憤怒。”
那些進了名校的人,其申請量比被拒的人更多。
Business Insider報道了紐約大學錄取的Dylan,高中在橄欖球校隊、GPA4.7,申請了大約20所大學,只收到了三四封offer,他同伴申了20到40所大學。
Z世代將內心的安全感化為看得見的學校申請數量,然而滑鼠點選一鍵投遞的次數越多,也就意味著拒絕他們的越多。
因為申請人數水漲船高,名額又有限,無數人只能淪為分母
名叫Kim Klokkenga的輔導員一直在幫助伊利諾伊州鄧拉普高中學生爭取進入大學的夢想。
以前她會直接問學生要郵寄多少個信封,10所學校是極個別的巔峰,現在她的學生申請20多所大學越來越多。
在她看來,三方面導致了這種結果:
  • 一是科技手段為申請帶來了便利。
  • 二是大學商業化加劇。
申請數代表著歡迎度,越多的申請數又會帶來越低的錄取率,而低錄取率是精英校的代名詞,它是學校盈利的最好宣傳標語。
  • 最後是滿足新一代直升機家長的期待。
孩子害怕被拒絕的背後是一個個害怕被拒絕的父母,他們比Z世代更沒有安全感,更需要一紙名校獲得認可和羨慕。
02
最不受僱主待見的Z世代
大學錄取與就業市場相似,他們大量投遞,但都是徒勞無功。
國內中核集團招聘只是冰山一角。
智聯招聘釋出的《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
高校畢業生中一半以上的人工作沒著落,九成的畢業生不執著於找到“好工作”,他們只期望找到工作就行,4成畢業生遞交的簡歷都超過50份。
海內外Z世代都在經歷著求職市場最黑暗的時刻。
現在Z世代在一天內遞交的求職申請比許多幸運的嬰兒潮一代一生的申請量還要多,與此同時,他們收到的拒絕或是無回應也是最多的。
根據美國招聘平臺Greenhouse的資料顯示,今年2月,知識工作者崗位的求職申請平均就有244份,高於2019年2月的93份。
馬上6月,高校迎來畢業季,各大社交媒體平臺湧現了大量求職貼。
Reddit上使用者就講述一位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尋找暑期工作的經歷。
投遞了約60份申請,正式拒信12封,期間只收到過一次初步回應,隨後面試不了了之。
這位使用者感嘆,如今的求職環境跟幾年前大不同,當時他找工作時,每投遞10份簡歷就能得到一次面試機會,花個幾周工作便能到手。
即便耶魯大學碩士畢業的Z世代依然難逃工作難找窘境。
耶魯本碩學歷加持、曾出版書籍的Jacob Cramer坦言自己,在三年內收到超過400份拒信,連一份無薪實習的工作都找不到。
頂級文理學院巴納德學院畢業的Catherine已申請了300個崗位,參加了20個面試,苦等好幾個月,一個offer都沒有。
美國名校畢業的Z世代日子不好過,英國這邊的Z世代同樣在苦苦掙扎。
英國的職位空缺率處於近四年來的最低水平,年輕人卻陷入了就業難的困境。
去年10月至 12月期間,98.7萬名Z世代沒有工作、接受教育或培訓。
擁有索爾福德大學會計與金融學位及曼徹斯特城市大學管理學碩士學位的Faisa Ali Tarabi從碩士畢業後已經申請了大約2000個職位。
還有教育強國芬蘭其畢業生失業率達到21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
2024年底超過5.2萬名大學畢業生失業,許多Z時代陷入畢業即失業的局面。
現在整個求職申請流程都在走向精簡化,但Z時代付出的努力與得到的回報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為什麼Z時代成了就業市場最受排斥的一代?
首先是Z時代趕上了裁員潮時代。
裁員追蹤網站Layoffs.fyi顯示,2025年就已經有137家科技企業裁員,6.2萬多名員工丟掉飯碗
這背後是經濟週期和AI等技術迭代的推動,企業將降本增效喊得震天響,資歷尚淺、經驗不足的Z時代首當其衝。
其次企業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
Z時代是數字原住民,但科技的迅猛發展,不僅是高校專業還是缺乏實戰經驗的Z時代都未做好準備。
實際上,就業市場缺口很大,但企業又找不到合適人才,整個就業市場進入了一個死迴圈。
Intelligent.com在2023年底對800名參與招聘的美國高管和懂事進行調查顯示:約40%的管理人員不願僱傭Z時代。
因為他們認為畢業生沒有為職業生涯做好準備並且特立獨行,經常遲到、社交匱乏,不想受約束,瞭解自身價值,不懼放棄不符合自身期望的工作。
最後競爭激烈程度加劇。
接受高等教育的Z時代遠高於上一代,但伴隨的學歷貶值與通脹也在空前高漲。
在人人都是大學生的時代,名校就讀、海歸畢業生遍地開花。
優秀不再是罕見物,無數精英同時競爭數量有限的職位,過剩精英被拒絕、被排斥才是常態。
03
害怕被拒的Z世代不願談戀愛
戀愛環節,Z世代也是最被排斥的一代。
層出不窮的約會軟體創造了製造浪漫的機會,但也增加了Z世代們被潛在戀愛物件拒絕的機率。
去年國外平臺Hinge調查了1.5萬名Z世代的人的約會觀,半數以上的人因為害怕被拒絕而開啟了畏縮模式,不願談戀愛。
《中國青年網》面向全國13979名大學生的戀愛調查也顯示近70%的大學生單身,超過50%的大學生無戀愛經歷。
不願談戀愛的Z世代,更不願結婚,父母輩在20出頭的年紀便找到心儀伴侶結婚,現在初婚年齡大幅推遲到接近30歲。
被拒絕的Z世代是不渴望戀愛嗎?並不是。
Hinge調查的1.5 萬人裡90%Z世代都希望找到真愛,有真實情感的需求,渴望人的陪伴。
但從升學到求職等的各個方面都面臨著激烈競爭,從小到大都在奔跑,每個人都活得太累,壓力大到沒時間談戀愛。
而且戀愛結婚成本大,更難以付出太多心力去經營感情,怕麻煩。
越來越多的Z世代對戀愛採取冷漠的態度,痛批戀愛腦是絕症,更加在意自己的快樂和感受,甚至出現了一種普遍的麻木感,不掉進消費主義的陷阱裡。
他們在網上輕易開始,尋求短暫的溫存,快速拒絕,也更快放棄。
04
更清醒地活著
Z世代被排斥,外界總以他們「還不夠努力」來解釋。
但他們吃過的苦、流過的淚、所受的創傷一點都不比上一代、上上代少,只不過汗與淚的形式發生了變化,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荊棘路。
受困於飢餓和匱乏的父母輩,他們的奮鬥敘事是隻要努力就能擁有一個確定的未來:房子、車子、存款,而且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但Z世代在被演算法、資料和不穩定性支配的世界裡成長,求職、大學申請,甚至戀愛的成功越來越歸結為一場講究運氣的數字遊戲。
如今我們也能看到,Z世代被冠上很多修飾詞,比如三無青年:無車無房無物件。
他們也開始用躺平或是蹲下來的姿勢來尋求片刻的安慰。
但這不是在逃避,而是疲憊不堪的他們正在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以及自我存在的意義。
他們更願意清醒、愛自己地活著。
所以,請停止對他們的責怪和嫌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容易。

今日推薦
《中國國家地理》跨年訂閱
無數知識精英的“旅行指南“
獨家超值福利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milan-212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