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掉溫暖的賭注:一場大雪搞癱全美最大能源州,真相值得了解!

在美國向您推送
  *北美新鮮事和生活攻略*
這件事情今天必須得和大家好好聊聊!
坐在陰冷的桌前,網路時有時無,全靠筆記型電腦強大的電池支撐來完成這篇文章。
對美國稍微有一些瞭解的朋友可能知道,德克薩斯州是美國第二大州,也是美國石油產業最發達的州。雖然沒有加州的陽光海灘,但德州人向來為其地大物博、遍地是石油的優勢而自豪。
“遭遇寒冷浩劫”
上週,德州人還一如既往的享受著冬末的暖陽,穿著背心短褲逛超市,即使接到週末降雪降溫的訊息,也沒覺得如何。
可不成想,週末半夜降雪降溫,開著暖風的德州人卻在睡夢中被凍醒!什麼?!停電了!

第二天早晨,白茫茫的雪景感動了無數德州人,但卻躲不掉寒冷的噩運。多數人家被德州電網強制每45分鐘停一次電,最慘的地區竟然36小時內才給了1小時電!因為室外溫度驟降到零下15度,屋內沒電沒空調(更沒有中國的暖氣),人們被“凍傻”。一些老房子因為設施陳舊,還遭遇水管凍裂斷水!日子簡直沒法過!

很多沒有禦寒經驗的德州家庭開始啟動從來不用的壁爐,或躲到車裡靠車內空調取暖。結果休斯頓有一對母女在車內遭遇一氧化碳中毒死亡。還有一個老婦人因為用火不當連同自己的3個外孫一起葬身火海。

是的, 習慣了溫暖的德州人

從來沒有為這樣的失電之寒做好準備!

全州30%-50%電力癱瘓!
沒電的原因竟然是,
發電機被凍住了!
發電機。。。
這不是一個城市
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嗎?!

這場停電浩劫讓德州人感到格外憤怒和羞恥。堂堂一個能源大州,竟然一個大降溫就能把全州的電力系統搞癱!而紐約、波士頓、華盛頓DC這些冬季雪城年年經歷極寒天氣和暴雪,居民卻安然無恙。
這是為什麼?!
大德州說好的能源優勢呢?
大德州電網的“獨立”代價
一、來來,先看看德州電網在全美的形勢
總體情況是,全美一共只有三個主要的電網互聯絡統:
一個覆蓋落基山脈以東的所有地區;一個覆蓋落基山脈以西的所有地區;而大德州電網,就是那第三個自成一派的獨立系統。
東部和西部的互聯絡統在聯邦監管下,由多個電網運營商和幾十個較小的網路組成,它們彼此協調工作,在緊急情況下和互相支援跨州供電。
而德州呢?
全靠自己供應自己!
這是德州自己要求的。
趁有電有網時快速做了些功課,幫助大家更深入瞭解歷史淵源。
德州人,也是萊斯大學能源歷史學者Julie A. Cohn在今天的一個文章裡為我們敘述了一點電力能源史,而她這篇文章也是登上了華盛頓郵報的重要版面, 給大家來了一次知識普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需要大量電力製造飛機、坦克等戰爭物資。各電力公司和聯邦政府都致力於擴大電力系統之間的互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來滿足國防之需。
德州作為能源大州自然是貢獻了不少力量,但德州不希望由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監管其電力系統。為此,德州的電力公司們儘量避免跨州交易,憑藉強大的能源開採和發電能力就達到了州內電力共享,自給自足。”
二、“選電”好比看萬花筒”
在中國,我們無論住在哪裡,電力系統都是事先分配好的,不用選。可是在美國,電力供應充分市場化,人們可以貨比三家選擇那個價效比最好的。
但是,這也讓消費者犯了難,我們都不是專家,不太會選啊!
這個問題在電網獨立的大市場化的德州就更加明顯。很多新居民搬來德州都要先從一票電力公司中“選電”!
德州電網運營公司主要有五家:Oncor、CenterPoint、 AEP Central、AEP North和 TNMP。與之合作的電力零售商有上百家!這結構比美國東西部要複雜好幾十倍!
再看看細節,你會發現有風力發電的、有用傳統的煤發電的,有用太陽能、天然氣發電的,價格不一,優劣各異。。。。天啊,搞這麼複雜作甚?不就是電嗎,我只希望它好用!
三、新能源發電惹禍
如果您正好選擇了“價廉物美”的新能源電力,那妥了。這次德州的“寒冷浩劫”有很大原因可以說歸咎於德州大刀闊斧的“新能源電力改革”。
德州有一個名字很好聽的委員會叫作“德州可靠電力委員會(ERCOT)”,1970年成立,負責協調德州90%的電力,覆蓋2600萬用戶。本週也正是ERCOT給各電力公司下令,透過給居民斷電的方式緩解電力不足。ERCOT也在這次事件中成為眾矢之的,甚至被州長罵無能(這個後面會講)。
1981年,ERCOT正式成為德州電網的唯一運營商。
1996年至2005年期間,州議會通過了“建立有競爭力的批發電力市場、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投資新的輸電基礎設施”的法律。所以到今天,德州在風力發電和各種可再生能源開發方面處於全美領先地位。
這是德州電網獨立於聯邦管轄帶來的優勢,ERCOT可以在低監管的條件下,自主決定對新能源發電的投入。
可是高度的自治,
高度的市場化,
激進的新能源發電
卻在寒冬中給德州人帶來
“高度的麻煩”
首先,大量發電機組從傳統的燃煤電廠向天然氣和風力發電廠轉移。今年冬天,德州人對風力渦輪機和燃氣發電廠的依賴已經遠超過對煤炭的依賴。結果本週,當全州氣溫降至歷史最低水平時,還沒有過冬的風力渦輪機凍結了,燃氣發電廠關閉,電,沒了!
您可能會問,
沒有儲備電源嗎?
咱普通百姓家還知道平時存糧呢?!
答案是,高度市場化策略下,ERCOT允許電商在特殊天氣電力緊缺時抬高批發價格。據說,根據德州備用電廠本週收取了令人瞠目結舌的9000美元/兆瓦時的費率,而6天前價格僅僅30美元/兆瓦時!這樣一來,電廠和電商便沒有動力提前做足電力儲備以防電荒。因此德州的備用電源也低於美國多數地區。

第三自給自足看起來風景很美,到了如今全德州數百萬使用者被斷電的情況下,卻得不到外州的接濟。(可能人家就算想幫忙,也沒有輸電渠道吧)這個獨立的代價可是不小!
一再看到新聞說美國東部大雪不斷,德州這點5英寸的雪在東部的朋友看來簡直是小菜一碟,然而這陽光之州正是被這5英寸的寒冷傷得不輕。
為了省錢
賭上德州人的溫暖嗎?
在週二的一個新聞釋出會上,ERCOT的代表報告說,德州1兆瓦的電力可供應500戶人家使用,目前有45000兆瓦的電力處於離線狀態,其中風力發電1.5萬兆瓦,天然氣和煤炭發電3萬兆瓦。截至週二傍晚,約有200萬至300萬用戶斷電。
德州州長Greg Abbott在與ERCOT進行協調和問責後,大罵“可靠電力委員會真可謂什麼都有,就是不可靠!”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回溯歷史,德州這是第三次因供電不足導致居民區大面積停電,前兩次分別在1989年和2011年。德州暖冬和美國東部地區的寒冬根本是兩個世界,所以德州的發電裝置抗寒能力極差。ERCOT也不硬性要求發電廠必須保證裝置“避寒”。
2011年,一場冰雪暴給德州造成大面積斷電,很多在1989年就發生問題的發電裝置未加改善,竟然又在2011年再停擺!
而就在昨天,ERCOT的執行長 Bill Magness仍堅持稱:“這次斷電主要因難以預計的極端天氣導致。”
對於ERCOT的這一“軟管控”做法,美國聯邦能源監管委員會(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在2011年8月給過ERCOT警告,指出:
“發電廠和天然氣生產商都提前接到了精準的雪暴警告,說有防凍流程。可是雪暴發生時,發電機跳閘,無法啟動,油井產能也受到嚴重影響,損失巨大!這說明,要麼是你們所謂的程式根本不充分,要麼就是沒有遵守!”
德州公用事業委員會調查了2011年事件後也提議ERCOT改善發電機的防凍性。
可是呢!
建議只是停留在建議表面,
沒有強制法規!
ERCOT的改善行動是什麼?
似乎無人關注。。。
於是,又一個十年過後,
德州人只能再吃苦頭!
下圖是某好心的家居店為避寒人群提供避難所和禦寒衣物:

在最新一期的《政治播客》節目中,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能源學院研究員大衛•塔特爾博士(Dr. David Tuttle)說:業內都知道德州發電廠的裝置難御冬,也知道每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可能才遭遇一次極寒,而升級防寒系統是要花大筆資金的,於是下不了結論,就沒有改善嘍。這個心理和普通人買保險很像,究竟該花多少錢在小機率危機上來保護自己呢?”
今天,2月17日

ERCOT給出的訊號仍然是:

不知何時能夠恢復供電!
就這樣,德州居民們,尤其是體弱者,或者房屋老舊保溫效能差的家庭便成了這場博弈中最大的犧牲者。
沒電、沒水、沒天然氣的
黑暗的寒冬夜晚,
不知讓多少德州人寒了身體,
也寒了心。
州長Greg Abbott在昨天再次表示,這種情況“絕不可接受”,稱他將在正在舉行的州立法會議上增加一個“改革ERCOT”的緊急議程。
可是我們不禁要問, ERCOT是受德州公用事業委員會和德州立法機構雙重監督的,這兩個機構在過去10年又做了什麼呢?
全球天氣變暖同時意味著一些極端天氣會出現,那麼德州人真的可以賭上未來幾個冬天的冰寒之災,不去做防凍的投資嗎?
再想一想, 這次德州是在冬天失電,而據說有幾年炎夏,德州的電力系統也是險些過關。如果如此大規模的停電發生在德州的酷暑天兒。。。那簡直更不能承受。
德州政府,立法機構, 
是時候改變了!
最後分享一下
本場冰凍使得朋友圈出現一個熱議話題,就是今後在德州買房要考慮的幾個新指標。
  • 一是要看房子所在小區是否臨近醫院、消防局等重要的公共設施附近,因為本次輪流停電時長的一個重要考量指標也是看是否臨近重要設施。

  • 二是要更嚴格檢查房屋的防寒性,主要表現在隔溫材料的配備。

這次寒冷也讓德州人也GET到好多新知,包括水管的保護、發電機的使用、無電器下的烹飪,花草的低溫養護、壁爐的使用。

沒有電視,沒有網際網路,甚至沒有光明的日子,也給了無數家庭共度難關的寶貴經歷。
寒流將在本週末散去,德州將從零下11度一躍恢復到零上17度的日常!2個月後,驕陽似火,你是否會開始懷念這次“清涼”呢。

-END-


投稿 / 合作 / 廣告:
微信聯絡人: zoujinmeiguoqu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