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分析了21世紀以來英法德意、日本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在製造業規模和技術上與美國的差距以及變化趨勢。
美國的先天條件原本就顯著超過其他發達國家,而且製造業的規模和發展速度也遠超這些國家,因此可以隨心所欲地對這些國家進行關稅欺凌。
圖1:美國對巴西征收50%的關稅

以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為代表的發展中大國在人口、國土面積、自然資源等先天條件上與美國的差距比發達國家要小得多,這些國家都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那麼這些發展中大國在製造業規模和技術上與美國的對比在21世紀是如何變化的呢?
美國對待這些發展中大國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一、從規模上看發展中大國與美國差距的變化
圖2:1997年美國和發展中大國製造業規模對比

1997年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規模是6.0萬億美元,美國以1.38萬億美元的規模位居全球第一。
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這四個主要發展中大國裡只有巴西和墨西哥的製造業增加值超過1000億美元,印度、印尼兩國的製造業增加值都不到1000億美元。
四個發展中大國製造業規模與美國的差距太大了,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四國加起來的製造業增加值規模也只有3586億美元,也不到美國的零頭。
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四國的製造業增加值與美國的差距都在1.3萬億美元左右,分別相當於美國的5.0%、8.3%、8.5%和4.2%。
圖3:2010年美國和發展中大國製造業規模對比

2010年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規模增長到10.6萬億美元,美國以1.79萬億美元的規模位居全球第二。
四個發展中大國裡印度和巴西的製造業增加值接近3000億美元,而墨西哥和印尼的製造業增加值則不到2000億美元。
發展中大國與美國製造業規模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美國製造業增加值比這四個發展中大國都高1.5萬億美元以上。
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四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分別相當於美國的15.9%、15.7%、11.0%和9.3%。
圖4:2023年美國和發展中大國製造業規模對比

2023年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規模增長到16.2萬億美元,美國以2.80萬億美元的規模仍然排在中國之後位居第二。
發展中大國裡印度的製造業增加值位居第一,達到4558億美元;墨西哥反超巴西位居第二,印尼仍然處於第四位。
四個發展中大國與美國製造業規模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美國製造業增加值比這四個發展中大國高2.5萬億美元左右。
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四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分別相當於美國的16.3%、10.3%、12.9%和9.1%。
圖5:美國和發展中大國製造業規模增量對比

從1997年到2023年,美國製造業規模增長的幅度遠遠超過主要發展中國家,因此美國製造業規模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是進一步擴大的。
美國製造業增加值從1.38萬億美元增長至2.80萬億美元,在此期間增加了1.42萬億美元。
主要發展中國家裡,印度製造業規模增長最多,在此期間增加了3871億美元;墨西哥以2437億美元的增長幅度位居第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增長幅度都不到2000億美元。
從1997年到2023年,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四個國家制造業增長的幅度分別相當於美國的27.3%、12.3%、17.2%和14.0%。
圖6:美國和發展中大國製造業規模的對比

發展中國家由於基數低,雖然增長的絕對值遠少於美國,但是增長幅度都高於美國。
從1997年到2023年,所有發展中國家製造業規模相對於美國的比例都有大幅提升,其中印度提升的幅度最大,而巴西提升的幅度最小。
印度經濟的表現在發展中國家裡表現最好,1997年印度製造業增加值相當於美國的5.0%,到2023年則上升至16.3%。
1997年巴西和墨西哥製造業增加值分別相當於美國的8.3%和8.5%,到2023年這個比率分別上升至10.3%和12.9%。
印尼製造業發展速度也很快,1997年印尼製造業增加值相當於美國的4.2%,到2023年則上升至9.1%.
圖7:四個發展中大國製造業規模在全球的比例


從製造業的規模上來看,由於發展中國家的基數低,雖然1997~2023年發展中國家增長的速度高於美國,但是與美國差距的絕對值從1.3萬億美元擴大至2.5萬億美元左右。
四個發展中大國製造業規模在全世界的佔比低於10%,而且自2000年以來並沒有什麼增長。
從製造業的絕對規模和增長幅度來看,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有一定的發展,但是發展成就遠遠不夠。
二、發展中國家和美國在技術和產業上差距的變化
如果說英法德意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部分產業和技術上還能領先美國之外,發展中國家則完全不存在這種可能性。
中國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完全沒有全球領先的產業和技術,這些國家只掌握了一小部分產業技術,大部分產業發展依靠從國外引進的技術。
發展中國家在產業和技術上的問題是:這些國家會什麼?
圖8:巴西高壓電網

巴西的水電資源分佈在西部和北部,而負荷中心集中在聖保羅、里約熱內盧等東南部地區。中國國家電網投資建設運營的巴西“美麗山”特高壓直流輸電專案,將亞馬孫河流域美麗山水電站的水電跨越5個州送至東南部負荷中心,滿足了巴西約2200萬人口的用電需求。
“美麗山”特高壓直流輸電專案是目前世界上距離最長的80萬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是中國首個特高壓出口專案,是中巴兩國在電力能源領域互利共贏的典範。
美麗山專案將巴西的直流輸電電壓等級從原來的60萬伏提升到80萬伏,推動巴西電力工業邁入特高壓時代。
中國輸出的特高壓技術使得巴西成為全球第二個擁有特高壓直流輸電網的國家,超過了所有發達國家。
除了高壓輸電技術,巴西JIRAU(傑瑞)水電站使用的7.5萬千瓦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是中國東方電氣集團製造的,是目前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
巴西雖然擁有豐富的資源,但是沒有能力製造水力發電裝置和輸變電裝置開發利用好這些資源,水電站和高壓輸電線的建設都需要依靠中國來完成。
圖9:巴西兩洋鐵路


巴西計劃建設一條橫貫南美洲大陸、連線大西洋沿岸和秘魯錢凱港的兩洋鐵路。
與當前經由巴拿馬運河向亞洲運輸貨物的航線相比,這條鐵路建成後預計最多可以節省12天左右的貨運時間。
巴西交通部下屬的Infra S.A公司與中國國家鐵路集團下屬企業中國鐵路經濟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簽署了一項諒解備忘錄,由中國鐵路經濟規劃研究院該鐵路專案進行可行性研究。
巴西沒有能力修建橫跨南美的鐵路,連研究和規劃的能力都沒有,這些都需要依靠中國去完成。
巴西沒有能力製造水力發電裝置和高壓輸電裝置,也沒有能力製造鐵路運輸裝置,都需要從國外進口。
巴西製造業的規模在發展中國家裡處於前列,但是巴西仍然無法制造大部分的技術裝備,巴西的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裡並不罕見。
圖10:印度獨立建造的航母


印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天花板:
印度製造業的規模在發展中國家排名第一,甚至超過了英法等發達國家;
印度的能源消費總量和發電量排名世界第三;
印度有能力製造航空母艦、噴氣式戰鬥機和主戰坦克等軍事裝備。
我們來看看發展中國家天花板的印度有多少技術能力?
圖11:印度鋼鐵產量


2000年印度的鋼產量還只有0.27億噸,2010年鋼產量增長到0.69億噸,2024年進一步增長至1.49億噸。
印度鋼鐵產量在2005年超過德國,2015年超過美國,2018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鋼鐵生產國。
那麼印度鋼鐵工業發展的含金量有多高呢?
印度有沒有掌握現代鋼鐵工業的生產技術,有沒有能力製造現代冶金裝置?
圖12:印度高爐

印度有能力製造大型高爐嗎,有能力製造熱連軋機嗎?
塔塔鋼鐵公司的卡林迦納加爾鋼廠2號高爐積為5873立方米,設計年產鐵水437.5萬噸,是印度乃至全球最大的高爐。
塔塔鋼鐵公司的這座高爐是中國五礦集團中冶賽迪設計並提供核心裝置,整座高爐的核心裝置都是中國製造的。
印度目前還沒有能力設計製造大型高爐,不得不依靠國外企業。
其實不僅是高爐,印度同樣沒有能力製造大型氧氣轉爐、連鑄機、熱軋機、冷軋機等鋼鐵工業的重大技術裝備。
圖13:印度防空導彈

印度有能力製造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機組嗎,有能力製造大型變壓器嗎?
沒有,印度至今仍然嚴重缺電,印度的電力裝置嚴重依賴進口。
印度有能力製造乙烯成套裝置嗎,有能力製造芳烴成套裝置嗎?
沒有,印度經濟發展需要的這些重大技術裝備都依靠進口!
即使是發展中國家天花板的印度,也都沒有這些技術能力。
圖14:全球半導體產業市場份額

半導體工業是極其重要的基礎產業,全球半導體工業的市場份額完全被北美、西歐和東亞這三個地區的國家壟斷了。
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等發展中大國幾乎完全沒有半導體產業,更不可能掌握半導體工業技術。
不僅是半導體工業這樣的高技術產業,其實能源、冶金、石化等基礎產業的技術這些發展中國家至今也沒有掌握,仍然依賴進口。
圖15:中國第二款隱身戰鬥機

工業化的門檻極高,某些臺階全世界只有屈指可數的國家能跨過去。
全世界大部分所謂的工業化國家都長期停留在臺階的底部,從技術擴散紅利中分享了一點現代工業化的成果。
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這些國家是沒有多少技術能力的,與工業發達國家存在巨大的技術差距,而且現在也看不到他們有完成技術突破的可能。
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前景如何?
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等發展中國家,他們在經濟規模上與美國的差距是在擴大的,在技術上與美國的差距也是在擴大的!
在過去二十多年,這些發展中國家雖然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主要受益於全球技術擴散的紅利。
即使是發展中國家天花板的印度,也沒有能力掌握和發展技術,至今沒有任何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行動通訊、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無人駕駛等新技術的發展與印度、巴西等國基本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這些發展中國家沒有能力為新技術的發展貢獻什麼。
即使是火力發電、鋼鐵冶金、鐵路運輸、石油化工等傳統產業,印度、巴西等國都還需要依賴國外技術。
印度巴西等國的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中等收入就是他們的發展上限,然後就將面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圖16: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工業化的核心是技術。
工業化的過程是跨越一個又一個的門檻,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掌握一項又一項技術。
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工業化有多困難?
不僅是晶片製造、超高壓輸電、行動通訊、衛星定位等技術的門檻極高,即使是鋼鐵冶煉、石油化工、汽車發動機等發展上百年的技術也是絕大多數國家難以逾越的難關。
現代工業技術的絕對門檻太高,基本上把中國以外的所有國家都擋在了工業化的大門之外,中國也是唯一一個真正完成工業化的大國。
為什麼印度巴西等國不能掌握技術?
因為掌握技術的難度極大!
首先,任何產業技術的絕對門檻都很高,不僅僅是航空發動機、晶片這些產品的技術難度大,即使是燒開水的現代鍋爐也不是隨便哪個國家能夠造出來。
其次,掌握技術需要多方面的條件。技術不僅僅是圖紙,需要依賴的產業,需要持續的投入,需要人才教育和培養體系。
這些條件都是隻有強大、穩定的國家才具備的。
此外,技術還必須直面競爭。
技術不是靜止的,是不斷進步的。要保持技術領先必須持續培養人才和進行研發投入,而這需要產業利潤的支援。
印度巴西等國不僅原來的基礎就很差,而且國家組織能力低下,無法組織和充分利用好本國的資源進行技術攻關。
巴西墨西哥都陷入了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根源就是他們沒有能力掌握技術,無法進行產業升級。
圖17:中美軍艦對比

現代工業技術只掌握在極少數國家手中。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幾乎壟斷了所有工業的技術,而中國是唯一有能力打破西方國家技術壟斷的國家。
中國不僅掌握了鋼鐵冶金、石油化工、發電輸電、鐵路運輸等一項又一項的產業技術,而且在新能源發電、行動通訊、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上絲毫不弱於美國。
中國能夠掌握技術是建國以來持續艱苦奮鬥的結果,是長期堅持獨立自主的結果。
除了少數技術領域,中國基本掌握了所有產業的技術,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
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