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再因人權問題被起訴

全文1781字,圖片5張,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文章首發於“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當地時間3月1日,美國一位律師緊急起訴特朗普政府,只為阻止10名移民被送往那個臭名昭著的關塔那摩監獄。
這不禁讓人感嘆,特朗普的“創造力”果然永無止境,竟能把“特殊牢房”開發成“移民安置中心”,堪稱美國本世紀最具黑色幽默的政策創新。
說特朗普政府這波操作的“精妙之處”,就在於這個地區的特殊法律地位。因為監獄所在的關塔那摩灣的主權屬於古巴,所以關押嫌犯的關塔那摩監獄在法律上並非美國領土,這也就導致了嫌犯無法擁有如關押在美國領土上時會享受的美國憲法所賦予的權利。
自2002年設立以來,關塔那摩監獄關押的基本都是沒經過審判且是無限期關押的美國認定的恐怖分子,這種行為在美國是違法的,但在這就成了美國法律真空地帶。
而如今突然“降格接待”普通移民,不知道這些移民會在“水刑套餐”的恐怖陰影裡如何度過?更諷刺的是,美國政府還貼心地提前擴建了監獄容量,從原計劃的幾百人猛增到3萬人,這波未雨綢繆的架勢,必然是知道移民未經審判就被關押是非法的,但是又不能讓特朗普強力驅逐非法移民的雄心受挫。
現在,這座監獄的轉型堪稱“商業奇蹟”。過去二十多年美國政府苦心經營的“虐囚界勞斯萊斯”形象,如今突然要改走“親民路線”。按照五角大樓的規劃,未來這裡將形成“恐怖分子-移民-不知名囚犯”三位一體的“客戶結構”,監獄將滿足“從恐怖主義到非法越境的全方位住宿需求”。
監獄管理者讓“加勒比海景房”、360度無死角監控、全天候軍事化管理,這些原本令恐怖分子痛不欲生的配置,變成震懾移民的“特色服務”。不過,更荒謬的是特朗普政府給出的轉移理由——“他們的母國都不願接收”。
面對這出慘無人道的人間悲劇,美國的那位律師,正揮舞著法律長矛衝向移民政策風車,展開一場“堂吉訶德式”的抗爭。他起訴的理由樸素得令人心酸:美國政府不能把移民當恐怖分子關。這就像提醒食人族不該用微波爐加熱人肉——雖然正確,但對手根本不在同一道德維度。
這場訴訟揭開了美移民政策的“皇帝的新衣”:特朗普政府一邊喊著“法律與秩序”,一邊把所謂的民事案件當事人投入特殊軍事監獄;一邊譴責他國人權狀況,一邊自己搞法外之地。不過比即將進入監獄的這10名移民更慘的,是已經有140多名移民已經被轉移到此地。

世人不禁想問,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邏輯究竟是保護人權還是折磨民眾?但顯然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說明書應該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畢竟能把驅逐移民和保衛國家安全寫成連續劇的功力非同一般。先是動用軍用飛機搞“移民空運”,現在又開發監獄新用途,這套組合拳完美詮釋了什麼叫“殺雞用核彈”。

他們搬出的《萊肯·萊利法案》更是黑色幽默巔峰。用個別悲劇事件來合理化系統性的人權侵犯,更妙的是法案的暗示:每個移民都是潛在殺人犯。這種“疑罪從有”的邏輯,讓中世紀獵巫運動都自愧不如。
當聯合國人權官員看到這波操作時,估計在糾結該更新哪本教科書。往日批評關塔那摩監獄的聲音突然找到了新素材——原來這裡不只是反恐黑洞,還是移民政策的“創意孵化器”。建議下屆奧運會增設“人權滑坡”專案,美國隊絕對能憑這套動作摘金。
更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政府轉移移民的路線設計:從德克薩斯州軍事基地到古巴海灣,完美避開其所有民事司法管轄區。這地理“套利手段”讓華爾街投行都直呼內行,建議美國司法部開設“管轄規避”選修課,絕對比其他法律課程更實用。
在這荒誕現實背後充斥的是“美式民主”的悖論。
這場鬧劇猶如一面哈哈鏡,照出了美國法治的詭異變形記。當三權分立變成“三權聯歡”,當憲法權利縮水成“僅限本土公民使用”,那些簽署《美國憲法》的國父們棺材板怕是按不住了。最諷刺的是,美國政府用來正當化這一切的,正是其常常掛在嘴邊批判他國的“法外之地”概念。
移民們的“新美國夢”也變得頗具後現代主義色彩:從追求自由女神像的懷抱,到現在的關塔那摩床位。建議美國移民局更新宣傳語:“來美國吧!包吃包住(鐵窗套餐),免籤直達(軍用運輸機),與恐怖分子做室友(限時體驗)!”
按這個趨勢發展,美國政府下一步或許還有更多政策“創新”。
而那位起訴政府的律師,不論這場訴訟是否能勝利,都已成功完成行為藝術:在人權燈塔下,照出了關塔那摩監獄長達23年的法律陰影。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