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明的父母,從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作者:半小知
來源: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

知乎上有人問: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一些網友的回答讓人心疼:
小時候走路不小心絆了一下,媽媽又會說我做事馬虎;
不小心打破一個碗,媽媽也會罵我一整天,導致現在碰到什麼東西,都會下意識害怕;
高中不小心掉了身份證,一想到要父母請假幫我補辦,我焦慮地在宿舍廁所哭了好久……
爸爸大部分時間都在對我進行糾錯,這樣的成長經歷,讓我從小就畏手畏腳,敏感焦慮,經常處於內耗狀態……
其實看看自己周圍的家庭,會發現身邊不少父母總愛在一些小事上糾結,總盯著孩子的瑣事不放。
比如:
孩子寫作業姿勢不對,握筆姿勢不對,不小心灑了一杯水,默寫錯了一個字,考試扣了一分……都會被批評很久很久。
天天挑孩子毛病,還時不時給孩子講一大堆道理,總想讓孩子按你說的去改變。
因為你太焦慮了,孩子在你面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慢慢他也會變得跟你一樣,焦慮敏感自卑
最糟糕的家庭,就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孩子最怕的也不是物質匱乏,而是父母無時無刻的數落和打壓。
在小事上不斷消耗孩子,會損害孩子的精氣神和向上的動力。
當然,這並不是在說孩子犯錯了就不用管,而是家長一定要改變管教的方式。
用積極的方式去對待孩子,而不是無止境地說教、挑刺。
01
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耗的是孩子的心力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卻在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這句話,我深有體會。
小的時候,我常因筷子拿不穩,把米粒掉在桌上。
媽媽見了,就會指責我浪費糧食,所以現在吃飯時,桌子上掉了任何飯菜,我都會不自覺地想要把它撿起來吃掉;
衣服上蹭了一點髒東西時,媽媽也會大聲斥責我不講衛生,從此之後,我就養成了潔癖和強迫症,眼裡再見不得一點髒亂。
我的這些改變,都被父母誤認為是成長,然而只有我自己明白:
當年的數落和打壓,在我心裡留下了多大的創傷,以致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用餘生治癒童年。
盯著孩子的瑣事不放,消耗的是孩子的精氣神和向上的動力。

孩子的內心世界非常脆弱,如果父母在處理小事情時過於苛刻或者粗暴,就有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負面情緒。
1.你不以為然地囉嗦,正在消耗孩子的熱情
《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曾說:
評價、指責和命令都屬於暴力溝通的方式,會讓孩子遭受到無形的“精神暴力”。
《百家講壇》趙玉平老師講過一個故事。
孩子走出房間喝水,媽媽問:“兒子,作業寫完了嗎?”
孩子聽了後瞬間暴跳如雷:“能不能別問了?”
媽媽一臉懵的惱怒了:“我問問有錯嗎?他為什麼不讓問?”
跟孩子溝通後,趙老師得到了孩子角度的媽媽:
媽媽一天好幾遍地問作業寫完了嗎?
並且,如果孩子回答“寫完了”,媽媽會說:
“寫完了就應該在那裡發呆嗎?你不會再去刷幾頁題,多背幾個單詞嗎?”
如果孩子回答“沒寫完”,媽媽會說:
“沒寫完就趕緊去寫啊,沒寫完還坐在沙發上發呆?
每次都是我推一下動一下,你難道是在給我學嗎?真是讓人心累!”
原來,無論孩子怎樣回答,迎面而來的都會是一頓劈頭蓋臉的,日復一日,孩子十分排斥跟媽媽溝通。
如果親子關係不好,一切教育手段都是零,沒有任何意義;而父母怎樣跟孩子交流相處,就會有擁有怎樣的親子關係。

2.你控制不住的情緒,正在吸食孩子的能量
網上有過一個火爆的影片:
一位媽媽情緒失控,不顧自己丈夫和身邊人的阻攔,拼命撕扯著一個小女孩,讓女孩給自己1歲多的兒子道歉;
因為小女孩在玩耍時,從她趴在地上的兒子背上踩了過去。
在這個媽媽暴力為兒子爭取道歉時,不但小女孩嚇哭了,她自己的兒子也嚇得“哇哇”大哭。
可以想象,那個孩子在媽媽的情緒大爆發中,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強烈的負面情緒,如憤怒、焦慮充斥著每個人的內心。
年幼的孩子不明白媽媽為什麼會發怒,他會覺得是自己的原因。
會想“我是不是一個愛惹麻煩的孩子”,甚至他會為自己無力讓父母高興起來而難過。
這樣,孩子會長期處於自我責備的壓力狀態,從而影響孩子的能量與活力。
本是無關緊要的小事,但是在父母的無限放大後,就變成了孩子招架不住的大事。
每個孩子都是一座能量小宇宙,如果不斷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
與其緊張孩子,不如做好自己。
02
擺正自己的位置
才會教育好孩子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大工程,作為父母,我們只要把握住其中方向、底線和原則就夠了,不要將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具體細節的內耗中。
1. 就事論事,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在遇到事情時,我們可以轉變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
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浪費在自我攻擊和指責他人上。
假如一個孩子打碎了碗,父母檢查完孩子是否受傷後,就事論事地說:“碗碎了啊,那我們打掃一下吧。”
那麼孩子就會覺得:打碎了碗也不是什麼可怕的災難,打掃一下就好了,這個後果是很容易承擔的。
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只需要放在“解決問題”上即可,不會消耗太多能量。
但如果父母怒罵“整天毛毛躁躁的”、“連個碗都拿不住”,或者即使沒說話,但眉頭緊鎖,眼神滿含嫌惡、鄙視與厭煩。
那麼孩子的能量,就不得不用來承受父母的情緒,用來應對父母責罵帶來的恐懼和羞恥。
在孩子心裡,他打碎的不僅是一個碗,還有自己的尊嚴。
家長多一點耐心、包容心,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對孩子的成長會幫助更大。

2. 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要嘗試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孩子為什麼總是小錯不斷,因為他們是孩子呀!
好奇心的驅使、做事情的經驗不足以及動手能力比較差,都會讓孩子想要做好一件事,卻往往力不從心。
所以,犯錯或許根本不是孩子的本意。
當孩子發生一點小事,如果爸爸媽媽總是忍不住想要說話,就請先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個孩子。
切身體會一下孩子的感受(比如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老闆經常挑你刺,你會如何想),這樣也許就能夠多一點包容孩子的心了。

3. 與其盯著孩子的錯誤,不如看到孩子的好
沒有任何一個人,當他在你面前感覺很糟糕時,他還會願意聽你講道理。
一個人只有在別人面前感覺有價值的時候,他才會願意聽你說。
所以每次在我們與孩子說話之前,可以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這一次對話,我想解決什麼問題,是否可以讓孩子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本質?
這一次對話,會讓我跟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好嗎?還是會爆發更多的問題?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積極的,那我們就可以跟孩子敞開心扉隨便說。
如果會爆發更多問題,那就選擇沉默吧。
有時候即使不說,孩子也會慢慢領悟到。
家長要多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只有當孩子得到正向的肯定和支援時,她才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快速地成長。
用愛滋養大的孩子,才會心中有愛,才能包容這個世界。

家庭關係中最稀缺的就是“鬆弛感”,能給予孩子“鬆弛感”的父母,雖普通平凡,卻能治癒孩子一生。
好的父母,不需要太用力,不需要在小事上過於內耗。
只需要用無條件的愛,用順其自然的鬆弛與輕盈,為孩子保駕護航!
作者:半小知部分圖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多年專注於心理學和家庭教育領域,20000+海量原創家庭教育案例,掃碼關注我,瞭解更多教子方法。

今日推薦
2025-2026跨年訂閱
《青少年心理報》情緒 社交 學習
8-15歲孩子的成長心理書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milan-212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