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楠;編輯:Luna;本文來源:公眾號“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不僅因為“常春藤”這三個字本身極具分量,更因為它凝聚了無數家庭十幾年的期待與投入——還有什麼比一封藤校 offer ,更能代表普通學子人生旅途中的“MVP 結算畫面”?
但今年,情況發生了肉眼可見的變化。
放榜季悄然過去,朋友圈裡寥寥無幾的“喜報”;
曾經自帶熱搜體質的“藤校錄取”,現在在社交平臺上都激不起什麼水花了。情緒拐點已然到來。
越來越多中國家長、學生,甚至留學機構、升學顧問,都開始正視一個曾經不太公開討論的問題:這藤校,還非拼不可嗎?
藤校光環
真的還那麼亮嗎?
藤校,作為全球教育界的“頂奢品牌”,被追捧或被批評,都不令人意外。但當學生們開始用腳投票,那就是另一個層面的故事了。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申請季,大部分藤校的申請人數出現了實質性下滑:
耶魯大學的申請人數從去年的 57,465 人降到了今年的 50,227 人,減少了整整 7,238 人;

為什麼會這樣?
一方面,大家越來越意識到,藤校 offer 不再代表某種教育的“勝利”。
曾經的藤校 offer,往往能為一所中學或者一種培養模式背書。是實力的體現,也是教育的成功。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們看穿了這場遊戲。那些衝進常春藤的學生,大多本身就站在塔尖。要麼天賦過人,要麼資源滿配,甚至有不少是中學用獎金“挖”來的,用來衝榜、而非培養。名校通知書的背後,藏著的不只是實力與努力,還有資源、特權。
所以,當大家都看透了這其中的“門道”,藤校 offer 的象徵意義自然也就削弱了。它未必不值錢,但大家都越來越明白,它代表的,不再是可複製的成功。
於是,即便喜報還在發,圍觀和信服卻明顯減少了。

另一方面,藤校不再等於“穩贏未來”。這是更根本的變化。
曾經,藤校意味著階層躍升的通行證。幾十萬美元的投入,換來頂尖學歷、人脈資源和名企起點,被視為一筆穩賺不賠的投資。
但這筆賬,如今越來越算不清了。
一邊是動輒大幾十萬美元的高昂學費,另一邊,卻是“畢業即失業”、“高學歷打零工”的現實。
最新資料顯示,連哈佛的MBA都有23%的畢業生畢業三個月後找不到工作,MIT也差不多。

圖源:《華爾街日報》
對中國留學生而言,挑戰則更為嚴峻。整體就業市場疲軟,加之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簽證政策收緊、留美難度加劇……即便出身藤校,也難逃從 entry-level捲起的命運。
即使回國,也同樣充滿挑戰。“哈佛博士後任職街道辦”、“耶魯大學生當村官”的個案,也在頻頻刷屏。
個例雖小,衝擊卻大:學歷再高,也不代表能贏。名校出身,畢業求職照樣也得從頭“卷”。
過去那個“讀藤校就穩贏”的邏輯,已經不成立了。
光環在褪色
規則在重寫
別說在國內,就連在美國本土,常春藤名校的光環也似乎不再那麼耀眼了。

《華爾街日報》還專門寫了篇 “抱歉,哈佛。現在大家都想去南方讀大學”
自特朗普第二個任期開始以來,美國高等教育界就一直不太平。作為精英教育代名詞的藤校,更是成了眾矢之的。
特朗普以停止向這些學校撥款數億美元作為威脅,要求藤校追隨他的政治主張:鎮壓親巴勒斯坦抗議者、禁止跨性別學生參加體育比賽以及終止多元化和平等倡議。
結果,還沒等這場政治風波平息,許多隻想安安心心上學的美國年輕人,選擇避開這些是非之地,把目光轉向了其他頂尖高校:
範德堡、萊斯、埃默裡,這些原本被視為“保底選項”的院校,現在已經成了許多高分段學生的“夢校”。
今年藤校日,“保底校”不願再保底。如今再回看他們的錄取資料,才發現,這種轉身來得比想象中還快、還猛。
紐約大學,十年前還有三分之一的錄取率,今年已經跌到 7.7%,創下歷史新低。

首先,是大學的符號價值正在消退。
藤校曾是毋庸置疑的金字招牌。求職簡歷上一行“哈佛”、“耶魯”,就像打遊戲自帶buff,不需要解釋,預設優秀。
但現在,大學聲譽不再能直接兌現了。
經濟不景氣,僱主篩選用人的邏輯越來越簡單直接了:能不能直接投入工作、快速上手實際任務。所以,企業們越來越強調,是否有實習經驗、專案成果,甚至會不會用 AI 輔助工作,重要性都要超過“在哪讀書”這一項。
在《福布斯》最近的調查中,33%的招聘決策者表示他們聘用常春藤盟校畢業生的意願下降。四成受訪者認為,常春藤盟校在培養入門級求職者方面的表現比五年前更差。
在藤校生扎堆的金融行業,質疑聲也越來越多。僱主們稱,名校生太擅長分析,太不擅長解決。遇事總像在寫學校裡的案例分析,動腦多,動手少。
更微妙的是,其實藤校自己也在無形中“稀釋”自己的品牌價值。比如疫情後,不少藤校都推出了線上課程、遠端專案。一方面是為了適應新常態,一方面也是拓展招生。
但大家心裡都清楚,稀缺性,本身就是常春藤盟校最核心的象徵價值之一,“進入門檻極高”的精英感削弱,品牌價值自然也會受影響。

其次,專業價值超過學校品牌價值。
過去,對 70 後、80 後來說,只要大學名頭夠“響亮”,專業不對口也能闖出一條路。但 00 後、10 後面對的卻是一個技術門檻持續升高、AI 快速蠶食人類崗位的世界,職位變少了、要求更高了。
所以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這樣的資料:
耶魯大學讀英語文學的學生,畢業四年後年薪中位數僅有 6.4 萬;

第三,個人契合度已成新衡量標準。
在美國大學的錄取過程中,“是否契合學校文化”長期以來是一條隱性的評判標準。而現在,它已經延伸成為衡量一個學生能不能真正受益的重要變數。
已有研究表明,學生在大學初期的“歸屬感”顯著影響其學業表現、持續在讀意願以及心理健康,且這一效應具有長期性。換句話說,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在這裡有位置”,他們更可能堅持下來,也更可能成長得更好。
所謂“合適”,包括專業方向、課程難度、教學方式,也包括校園的整體氛圍。比如同是理工強校,加州理工偏硬核學術,MIT更鼓勵跨學科探索。所以,同樣讀計算機科學,可能一個學生在前者如魚得水,在後者卻感到格格不入。
再加上現在,美國大學又頻頻捲入意識形態之爭,有的還因政治壓力調整管理方式。所以瞭解學校的文化、價值觀和表達空間,也比以往更為重要。
迴歸理性
客觀來說,藤校依然代表著頂尖教育資源,申請難度也沒有降低,而且這在可見的將來大概也不會變。但熱度退潮,本身就是理性選擇開始發生的一個訊號。
不過話說回來,理性也不意味著保守,而是基於目標、結構性思考和長期回報後進行科學決策。
1、建立“路徑思維”
升學顧問們常說,留學規劃,拿到名校offer並不是終點。這一觀點在當下尤為貼切。單純追求名校光環遠不如從心儀職業出發,再反向設計求學路徑來得實際。
從這個角度看,會發現精彩機會遠不止藤校這個“小圈子”。
以醫學或生物工程作為職業方向的孩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可能更合適,而且該校醫學院現在大部分學生還能享受免學費政策。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大衛·格芬醫學院和克利夫蘭診所勒納醫學院也提供免費教育和獎學金,都是價效比很高的選擇。
對計劃成為環境工程師的學生而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全美同類專業中位列第一。

2、決策的原點,是孩子
留學規劃的盲目,歸根究底的問題在於:其實大多數家庭,卡在不瞭解孩子。
所以許多家庭在規劃時,鑽研排名資料、分析榜單、追蹤熱門專業,卻還是忽略了最核心的變數,眼前這個要親自走這段路的孩子他的興趣、能力和夢想。
這些看似理性的決策背後,如果缺少對孩子本身的瞭解,本質上仍是另一種形式的隨波逐流。
自我探索雖是長期課題,但在留學申請這一關鍵節點,現在也有一些實用工具可以幫忙。
比如 You Science 和 Pathway U 這樣的職業傾向測評平臺,能透過認知能力和性格分析,匹配出適合的專業方向;

Big Future(College Board 出品)
稍作嘗試,說不定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歸根究底,真正的好教育,不是押對一所學校,而是讓孩子在TA的節奏裡走出自己的路。
哪怕這條路,不在“常春藤”的藤蔓裡,也照樣可以開花結果。

參考資料
1. Forbes: Ivy League Admit Rates Increase For Class Of 2029 While Applications Generally Fall, Anna Esaki-Smith, Mar 27, 2025
2.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orry, Harvard. Everyone Wants to Go to College in the South Now. Douglas Belkinand Andrea Fuller, Sep 27, 2024
3. 5 Ivy League College Admissions Trends To Watch In 2025, Christopher Rim, Jan 01, 2025
4.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ven Harvard M.B.A.s Are Struggling to Land Jobs, Lindsay Ellis, Jan 15, 2025
5. Forbes: Ranking Majors Makes More Sense Than Ranking Colleges, Preston Cooper, Sep 26, 2023
6.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Bosses Who Don’t Care About Your Ivy League Degree, Callum Borchers, Nov 10, 2024
7. Los AngelesTimes: The most lucrative majors? Some community college grads can outearn elite university peers, Teresa Watanabe, June 21, 2023
8. Business Insider: Bill Gates was accepted into Harvard, Princeton, and Yale. He says he treated each application like a 'performance.' Jordan Hart, Feb 6, 2025
9. Forbes: Exclusive: Employers Are Souring On Ivy League Grads, While These 20 “New Ivies” Ascend, Emma Whitford, Apr 29, 2024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