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壽司、飯糰到各種定食,大米一直佔據著日本飲食文化的核心地位。為了保護糧食安全以及本地農民,日本每年只允許進口 10 萬噸免關稅的食用大米,大約佔全國消費量的 1%。超過這一數量的部分,都要繳納大約 700% 的進口關稅。這一政策導致在過去六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日本幾乎所有用於日常餐食的大米都是本土自產的。
然而,日本人在最近一年發現,他們鍾愛的本地米正在變得越來越貴。儘管今年 3 月,日本政府罕見動用儲備糧,投放了 30 萬噸大米入市,希望遏制飆升的米價,但這一舉措並沒有奏效。超市裡的大米零售價仍然是一年前的兩倍,日本遊客甚至會在前往韓國等其他亞洲國家旅行時把米揹回日本。

▲ 餐廳老闆將加州種植的米倒入電飯煲 圖源:路透社
華盛頓郵報指出,日本的這場大米風波起源於 2023 年的罕見高溫,這導致了當年的秋季收成減少且質量較差。同時,新冠疫情後旅遊業復甦,大量國際遊客進入日本,也推高了對大米的需求量。
不過,東京大學的農業經濟學教授認為,這樣微小的供需關係變化本不應該演變成持久的危機。問題的根源其實在於日本政府長期限制水稻的產量,過度減產,導致市場彈性不足。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過去幾十年全球稻米產量都在增長。從 1961 年到 2023 年,中國、印度等主要稻米食用國家的水稻年產量增長接近 300%,達到 2 億多噸。而日本的水稻產量卻減少了 37%。日本農林水產省的資料也顯示,過去二十年裡,日本的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了大約五分之一。
那麼,為什麼其他國家都在增產稻米,日本這個基本完全依賴本國產大米的國家,反而卻在壓縮大米的產量呢?

1942 年,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日本出臺了一項食品管理法。政府以高價從農民那裡購買大米,再用低價出售給消費者,帶來了大米產量的顯著增加。
然而,此後由於美國提供小麥粉等原因,日本人的飲食習慣發生了變化,許多人開始食用麵包、麵條等其他主食,米飯的消費量下降,日本出現了大米過剩的情況。政府從農民那裡高價購買的大米無法售出,大量的庫存加劇了財政赤字負擔。
1970 年代,日本政府推出「減反政策」,這是一種為了抑制米價下跌、主動減少大米在市場投放量、反向調節供需關係的政策。具體而言,這項政策規定即使是適合種稻的水田,也只有約 6 成可以用來種水稻,剩下的要改種其他作物或休耕。政府向配合減少水稻耕種面積的農民提供補貼。由於大米的供應有限,避免了供過於求的情況,米價能夠保持穩定,農民也可以更好地維持生計。1995 年,食品管理法被廢除,但「減反政策」得以延續。

2018 年,「減反政策」被正式取消,不再直接限制農戶的水稻種植面積。但為了維持大米的有限供應,日本政府仍然繼續為轉種大豆等其他作物的農民提供補貼。
日本農林水產省還會和各類農業生產團體合作,釋出每年的稻米需求預測和產量指引,來避免產量過剩、大米價格下跌。由於日本人口的不斷減少,政府釋出的需求量預測也在不斷下降。按照目標數量進行生產的農民會獲得政府補貼,這意味著原先的「減反政策」其實還在發揮作用。
有專家表示,過去兩年日本政府的稻米預估量都出現了誤判,但日本的大米產業幾乎沒有任何靈活性來應對突然的市場變化。
時代雜誌的報道認為,長期執政的日本自民黨執著於維持大米價格,主要是為了爭取農村選民的選票。在日本,由於人口流動,大城市的選民密集,農村人口稀少,但每個選區的議員席位數量相同,一位農村選民的投票價值可能是一個城市居民的 2-3 倍。因此,即使日本農民人口不斷減少,他們仍然擁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

日本農業以小農戶為主,而非大型農業集團,他們依賴 1947 年成立的日本農業協同組織(日本農協)來幫助銷售農作物和採購裝置,提供穩定性。
日本農協一直致力於維持農產品的高額進口關稅,他們強調自己代表農民的利益,希望透過限制稻米生產來保持米價,並且讓日本農民無需受到海外農業集團的競爭。
但彭博社認為,隨著多年的發展,日本農協的業務涵蓋多個領域,包括為農戶提供存款、保險和醫療保健等,他們長期依賴這些非農業業務來盈利,這也導致日本農協的實際目標變成了維持會員的規模,而不是日本農業的長期發展。
另外,收穫的稻米通常需要由機構統一回收,再交給批發商,最後流向零售商,這種複雜的供應鏈結構導致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囤積大米,等待更高價格時賣出。日本農協是日本規模最大的稻米回收機構,目前大約收購了市場上一半的稻米。
在今年 3 月開始的前兩次政府儲備米拍賣中,9 成以上的儲備米都由日本農協中標。但截至 5 月 11 日,3 月拍賣的儲備米中只有兩成真正流向了零售商和餐飲渠道,能夠進入消費市場。日本唐吉訶德折扣店的母公司表示,零售商很難直接與日本農協接觸,大部分儲備米都卡在了農協關係密切的大型批發商那裡。

即使日本政府現在想要增產水稻,也並不容易。首先,日本多山的地形導致農業用地破碎且規模偏小,機械化手段難以普及。
其次,如今日本農民的平均年齡已經達到 69 歲,農業人口比 20 年前減少了一半。新一代年輕人也不願從事收益微薄、勞動強度大的農業工作。
此外,很多農民還依賴補貼維持生計。如果貿然調整補貼制度,也可能引發新的不穩定因素。
目前,日本政府正在尋求其他路徑來緩解這場大米危機。比如,放鬆進口限制,增加與其他國家的直接採購,以及放棄競標儲備米的方式,直接與大型零售商簽約,繞開農協主導的傳統流通系統。

▲ 商店大米限購 圖源:Getty Images
這場日本大米危機,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在保護傳統農業與適應市場變化之間的複雜博弈。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平衡糧食安全、農民利益和消費者需求,仍然是一個需要持續探索的課題。

原創/「聲動早咖啡」
排版/yihua
運營/George


更多有趣問題
歡迎來聲動活潑找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