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KIT採訪物件來自
三士渡2024-25Fall美研學員何同學
本申請季成功斬獲:
杜克Fintech(金融科技)
哥大QMSS(計量社會科學)
JHU MSIS(資訊系統)
WashU MSBA(商業分析)
UIUC MSIM(資訊管理)
等多所美國知名院校的商科碩士錄取!
作為一位非清北復交、非海本背景的學生,甚至只有3門數學課的量化基礎,卻能成功斬獲美國Top10的金融方向錄取,何同學是如何突破重圍的?
今天菌菌採訪了何同學帶來最新錄取經歷分享,一起來看看吧~

何同學錄取檔案
# 申請背景:
🏫浙江某雙非院校,主修金融學
🎯GPA 3.7/4,GRE 323+3.5,雅思 7.5
# 主要活動和獎項:
💼中國銀行、安盛等全球500強量化實習
📊金融實證、計量經濟學科研專案
✍🏼校文學社編輯部部長
📑院辯論隊成員
🗂️行政辦公室學生助理
🏅新生精英獎學金
🏅學業優秀獎學金
01
基於你的多段實習經歷,
對本科生找實習有什麼建議?
在申請就業導向型專案時,實習經歷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能夠體現你的實踐能力,還能證明你對目標專業的契合度。
因此,我們在描述實習經歷時,一定要量化成果,突出自己在資料分析、財務管理、市場研究等方面的具體貢獻。
例如:處理了多少個數據集、優化了哪些流程、參與了哪些專案、解決了多少個客戶案例,這些量化指標能讓招生官直觀感受到你的影響力和能力。
此外,實習時長最好至少一個月,並且要確保能夠開具人事部門的正式實習證明,以便後續申請或求職時使用。
👉如何找到合適的實習?
本科生找到優質實習機會其實並不容易,但可以多渠道投遞,比如:
✅家庭資源:如果家人或親友有相關行業資源,可以主動爭取機會。
✅學校推薦:關注學院或職業發展中心提供的實習資源,部分合作企業會優先考慮本校學生。
✅機構推薦:像三士渡的老師可能會提供有價值的實習推薦,大家可以充分利用。
✅從小廠做起,逐步進階:一開始就想進入大廠可能不太現實,可以先從小型金融機構、創業公司、地方銀行等入手,積累經驗後,再衝擊更好的實習機會。
我個人的實習經歷涵蓋銀行、保險、證券等多個行業,涉及的資料分析、信用評估、風險管理、財務建模等工作。
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我的申請材料,也讓我在面試時有足夠的素材與招生官深入討論。
02
如何看待標化在申請中的作用?
對保持高績點有什麼建議?
標化成績在整個申請過程中的佔比非常大,且是最直觀的能力體現。因此,我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這些準備工作,確保自己能夠在申請中佔有一席之地。
研究生申請中標化包括:GPA、託福/雅思、GRE/GMAT等。
首先,GPA對整個申請過程至關重要,可以說是申請學校的基本門檻,尤其是在WES認證後,成績可能會出現波動。
👉大一時,很多同學剛上大學可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時間,就放鬆了警惕。但實際上,大一是打好學科基礎的關鍵時期,很多後續的課程其實是大一課程的拓展和延伸。
尤其是像統計、微積分、程式設計這些基礎課程,成績不理想會直接影響後續申請,甚至可能讓一些偏定量的專案變得更加困難。
針對一些大一新生,我建議大家不要對大學課程掉以輕心,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力拿到高分。
👉在課程選擇和績點上,我強烈建議大家要重視專業課程,尤其是那些對總GPA影響較大的課程。
提前研究課程大綱,瞭解課程的考核方式、各項佔比等,能夠幫助我門有針對性地準備。我會特別注意所選課程的重要的大作業、考試和期末報告,這些都要認真準備。
👉對於語言考試,無論申請哪個國家,雅思或託福幾乎是必備的。在大二下到大三上期間,儘量要把語言考試完成,確保總分達到要求。
英聯邦國家還會看各科的小分,所以雅思最好能考到7.0或7.5+。GRE建議爭取考到320分以上,尤其是數學部分,備考時透過紮實的複習,能夠拿到一個較高的分數。

03
可以分享一下選校過程嗎?
選校沒有絕對的標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考量因素,例如回國認可度、學校排名、專案匹配度、學費、地理位置、就業資源等。
對於我個人而言,回國後的認可度和專案的往屆聲譽、就讀體驗是我的首要考量,因此我優先關注了U.S.News 排名前列的院校,並結合自身的專業背景,篩選出適合我的商科專案。
我的選校步驟如下:
1️⃣根據院校聲譽初步篩選:優先考慮U.S.News排名前30的學校,並參考QS等排名,確保學校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聚焦專業方向,篩選適配的專案:不同學校的商科專案在課程設定、研究重點、就業導向上有所不同。我想從事的幾個大類主要是:
-
金融科技/量化金融方向——更偏數學、程式設計和金融建模,適合未來進入投行、量化基金等行業(如 Duke Fintech、UCSD MQF)。
-
DS/商業分析/資訊系統——更側重資料分析,適合當分析師、諮詢業(如 Duke MQM、USC MSADS、UIUC MSIM)。
3️⃣結合自身背景,劃分“衝刺、主申、保底”三檔:
-
衝刺學校(3-4個):Duke、哥大這類競爭激烈但有機會衝擊的專案;
-
主申學校(3-4個):JHU、UIUC這類匹配度高、錄取率相對較穩的專案;
-
保底學校(1-2個):選擇一些相對穩妥、申請成功率較高的專案,確保至少有錄取offer(如WashU Olin)。
4️⃣按照申請截止時間規劃申請順序:不同學校的申請截止日期不同,三士渡的老師會提前整理好申請時間表,跟我溝通哪個輪次錄取機率較高。
根據我的時間安排,確保優先完成Rolling和早申請(Round 1、2)的學校,以提高錄取率,同時有充分時間修改後續學校的申請材料。

04
文書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在有如此多人申請美國頂尖商科專案的情況下,我認為文書最關鍵的是講好個人故事,體現自己的獨特之處。
無論是學習成績也好,興趣愛好也好,亦或是性格魅力,這些在三士渡文書導師的幫助下,都可以梳理成獨一無二的個人故事,去匹配不同專案的偏好。
美國研究生的文書主要回答以下三個核心問題:
-
Why school/ this program?——為什麼選擇這個學校和這個專案?
-
Why you?——你的背景如何與專案匹配?
-
What’s your career goal?—— 你未來的職業規劃是什麼?
✅建議從個人經歷切入,建立敘事邏輯:例如,我的申請材料中強調了本科階段的實習和研究經歷,如何培養了我的資料分析能力,以及如何透過這些經歷明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精準匹配專案特色:不同學校的專案喜好不同,因此不能“一稿通用”,而是需要針對不同院校調整內容,精準匹配其培養目標和特色。
因為我申請的專業方向比較多,我的文書老師在每個專業方向上都跟我重新捋了文書思路以及做School Research,反覆打磨直到我們都覺得符合了自己的標準。
✅清晰的職業目標:招生官希望看到申請者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因此我在文書中闡述了短期目標(進入投行或金融分析崗位)和長期目標(從事資產管理或投研),並說明專案如何幫助我實現這些目標。
在梳理自己的職業目標的時候,三士渡也幫忙聯絡了很多該領域的老師,確保我的職業規劃符合現在的就業形勢。
05
在幾個錄取專案裡,
為何選擇了杜克金融科技?
杜克大學一直是我非常向往的學校,在我力所能及的美國院校裡,它的排名高、知名度強,國際聲譽也非常好。
同時,Duke的商科和金融方向非常強勢,Bar(錄取門檻)整體較高,保了專案的含金量和學生的質量。
此外,Duke的校園環境優美,位於北卡羅來納州的Durham,生活成本相比紐約、加州等大城市要低一些,對於留學生來說是一個相對價效比高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Duke的校友網路資源豐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都有廣泛的Duke校友分佈,對於職業發展非常有幫助。
因此,我在申請過程中,特別將Duke的Fuqua商學院的MQM專案和Pratt工學院的FinTech專案作為目標,希望能夠進入這所世界級名校,獲得頂尖的教育資源和職業發展機會,在申請季也有幸拿到了MQM的面試和Fintech的錄取。

06
為何選擇三士渡?
與三士渡合作的體驗如何?
在決定找中介後,我和家人對比了多家機構。在大三開學的時候,最終選擇了三士渡,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核心因素:
專注美國留學,經驗豐富

三士渡專注於美國頂尖院校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申請,不像某些機構主要做英港澳,精力分散。
他們的老師長期關注美國院校的每年錄取趨勢,熟悉各大院校的申請偏好,能夠結合往屆學生的錄取情況和我的背景,提供更有針對性的選校、語言考試和文書建議。
顧問團隊素質高,專業度強

這一點是我跟家人在對比多家機構時特別關注的。三士渡的顧問團隊專業背景極強,老師大都有海外名校背景,具備豐富的申請經驗的同時,能針對我個人情況提供更個性化、深入的指導。
特別是文書老師,我個人認為三士渡的文書導師非常優秀。在分配前會經過好幾輪篩選和交流,儘量安排和我本科或是申請方向相關的老師。
比如我的文書導師,本身就是商科出身,非常瞭解我想要申請的商科專業背景、專業術語和經濟學理論等,因此我們溝通得非常順暢高效。
選校策略務實,尊重學生意願

三士渡的選校策略既考慮到我個人的背景優劣勢,又充分尊重我自己想要衝名校的意願,經過與導師反覆的探討和修改才定下最終的選校列表。
導師透過對專案的瞭解,幫助我找到最匹配我的專案,而不是一味地讓我衝刺不現實的學校或讓我保底綽綽有餘的專案。
不管在什麼時間,老師們看到資訊就會回覆我,好幾次深夜也在跟我討論申請進展,在整個申請中我感受到了充分的支援。
面試輔導經驗豐富,校友資源強大

面試對於商科申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三士渡為我匹配了同個專業的學姐來幫我做模擬面試。
學姐為我從面試前的準備到杜克商學院的介紹,以及我個人故事如何去講述,常見問題的回答思路以及面試後的跟進,都幫我很全面地準備到了。
07
對未來的申請者有什麼想說的?
申請的過程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無論是標化考試的壓力、實習科研的積累,還是選校文書的反覆打磨,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這一路走來,我也經歷過焦慮、迷茫和挫折,甚至在某些時刻懷疑自己的能力和選擇。但最終,我的堅持換來了回報,成功收穫了Duke的錄取。
對於還在申請路上的大家,我想說——這是一場持久戰,考驗的不僅是實力,更是耐心和韌性。
可能你會遇到困難,可能結果不如預期,但只要我們努力付出、不斷提升自己,就一定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相信自己,堅定前行,終有一天,你會站在夢想的彼岸,回望曾經的努力,感慨這一切都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