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剛剛,2025年第66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傳來好訊息,中國隊重返世界第一!中國隊全員摘金!
其中來自上海中學的鄧樂言和來自巴蜀中學的張恆燁獲得滿分金!


今年國家隊6位成員分別是鄧哲文(武昌實驗中學,高二),徐祺銘(武漢經開外國語,高二)、談弘毅(武漢經開外國語,高二)、張恆燁(巴蜀中學,高二)、董鎮宇(杭州學軍中學,高三)和鄧樂言(上海中學,高一)。
除了我們上海的鄧神,開幕式裡最感人的還有徐祺銘同學,出生左腦缺氧嚴重,在開幕式中,徐同學歪歪扭扭走上臺,他的IMO中國國家隊小夥伴們一起等他,臺下世界各國選手和工作人員爆發出熱烈掌聲。
如今卻IMO奧賽拿金,太勵志了!!!
這是中國隊自1989年首次獲得團體第一以來,第25次登頂(去年屈居第二,今年重返第一)!
中國隊團體總分231分,排名第一;美國隊216分排名第二,韓國隊203分排名第三,日本隊和波蘭隊均獲196分並列第四。
比較有意思的是,有網友扒出,今年IMO各國國家隊遍地是華人學霸。看姓名,加拿大國家隊全員華人,美國國家隊4個華人。

一邊是中國隊全員IMO奪金,另一邊美國哈佛大學卻準備給新生開課補數學。

我開啟哈佛官網認真研究了一下,發現這門名叫 Math MA5 的課程,並不是美國大學裡那種人人必修的標準課,而是專為中學階段在代數、幾何等基礎概念上吃力的學生量身定製的補習班。
內容包括基礎代數(像方程、不等式、函式)、幾何(圖形性質、座標幾何、空間推理),以及定量推理(比如資料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其目的就是幫學生打牢數學底子,別一進大學就被微積分、線性代數或者經濟學裡的公式打趴下了。這課每週上五天,強度不小,看樣子哈佛是要親自下場“整頓”學生的數學了。
聯想到前不久特朗普說,許多哈佛學生“不會做二加二的算術題”,難到美國學生的數學真如我們印象中的那麼差?
眾所周知,談起美國的數學教育,一直有著兩極的評價:
-
一方面說美國的數學教育太弱了,弱到幾乎每個華人家長看到都忍不住擼袖子親自下場輔導;
-
另一方面,又有人問為什麼美國的數學教育這麼弱卻還能培養出那麼多優秀的數學家、諾獎獲得者?
雙方各執一詞、都能找出自己的理由。但從哈佛大學帶頭給新生補中學數學這通操作來看,他們是真的為美國學生數學著急了。


美國學生的數學成績,創歷史新低
哈佛為什麼會突然推出這樣一門補習課程呢?雖然官網上沒有明說,但不少媒體認為這是哈佛在給之前的“爛攤子擦屁股”。這個“爛攤子”就是疫情期間美國招生政策的變動。
疫情打亂了K-12教育(美國的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停課、網課質量參差不齊,很多學生——甚至是那些最終考進哈佛的尖子生——在數學上出現了基礎不牢的情況。
除此之外,疫情期間哈佛調整了招生政策,推出了“可選考試”模式,學生可以不提交SAT或ACT成績。這雖然讓更多背景多元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哈佛,但也帶來了爭議:有人覺得這可能會讓數學準備不足的學生混進來。可以說Math MA5的設計就是在為這些政策的變化“擦屁股”。

但也並非全然如此。雖然哈佛開設 Math MA5 的初衷是為了幫助部分新生打好數學基礎,但這門課的出現,也無疑揭示了美國教育體系長期存在的一個頑疾:數學教育質量下滑,已經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
幾個月前, TIMSS(國際數學和科學趨勢研究)釋出了最新的結果:2023 年,美國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的數學成績雙雙創下歷史新低。
資料顯示:
2019 至 2023 年間,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績下降了 18 分,八年級更是下滑了 27 分,幾乎回到了 1995 年這個國際測評專案剛啟動時的水平。
從國際對比來看,美國學生的表現不容樂觀,整體處於中游,被新加坡、日本、英國、波蘭等亞洲和歐洲國家甩在後頭。
我們當然可以把這個結果歸罪於疫情期間停課、網課質量不佳的影響,但負責人明確表態了:“疫情並不是導致學生知識和成績明顯下降的主要原因,美國學生數學和科學成績下降的趨勢在2015年就存在。”
別的不說,反正美國的數學教育在華人家長眼裡,真是堪憂。也難怪在TIMSS 測試結果釋出後,有華人家長吐槽:本以為是地板了,居然還有下降的空間!


不會乘法表、啥都指望計算機
理工科學生數學也差到無法上課……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老話,是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的祖訓,也塑造了中國家長對數學教育的高度重視。
這種重視已經深深刻進了基因裡,即便人漂洋過海搬到國外,祖訓也依舊沒落下。更何況,很多移民海外的華人,本身就是靠著理工科專業打天下、紮下根的。
可是,當年靠“數理化”走出的華人家長,如今看到自己在國外出生長大的ABC娃學數學,真的會氣笑——花樣挺多,但內容簡單得讓人抓狂,基礎薄得一戳就穿,課後作業還少得可憐。
我兒子現在上三年級,還在苦練乘法口訣表。學校每週測驗一百道題,要求五分鐘之內做完。他每次拿著滿分卷子樂呵呵地跑來讓我簽字,那小臉寫滿了自豪。看著他那副得意勁兒,我只能在心裡嘆一口氣:一個三年級的孩子為自己能算對 3*5 而感到驕傲……好吧,這也得接受。
五年級的學生,在學長位數除法:

到了初一,學習的數學內容對標的是國內四、五年級的數學水平。

學的簡單、沒有教材也就算了,還鮮少複習和作業。
我兒子三級開始終於放學有作業了,每天的數學作業只有15分鐘,一頁紙上幾道題,就這樣老師還說了,如果孩子做作業超過15分鐘請家長務必和學校溝通,他們會酌情減輕。
我問了一位五年級的家長,孩子的數學作業負擔重麼?也是我多慮,每天兩頁紙、不超過20道題,週五還沒有。
華人家長們不理解:美國的學校,閱讀、社科練習和作業真是不少,為什麼一到數理化,就全面放棄了?

不僅是華人家長,美國人自己的數學老師們也吐槽數學教育。

在Reddit上有好多關於老師們吐槽本土學生數學有多差的帖子:
一位教11年級的數學老師曾無奈吐槽,說自己班上的學生計算能力簡直一言難盡:
-
不會背乘法表,連最基本的心算都做不了;
-
遇到分數就懵,連怎麼通分都不清楚;
-
啥都指望計算器,從加減乘除到開方求根,一按了之。
-
至於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只能說一塌糊塗。

一個學生講述了自己運用了心算進行快速計算,震驚了全班,而這個班得大部分學生報考的是理工科專業。

一位教授在 Reddit 上發帖吐槽自己的航空工程學生數學特別差,尤其是微積分基礎嚴重不足,已經影響道他難以按計劃授課。教授在黑板上寫了一個數學符號xi (在數學、物理和工程等領域常被用作變數或符號),竟然有學生不認識這個符號,以為他在“測試馬克筆”。

我認識一位中國留學生,在一所全美排名六十左右的大學讀理工科,平時還兼任助教。他的工作之一是幫學生答疑課後作業。按說這些都是大二的學生了,結果一上來就問他除法怎麼算、還有人求個圓的面積都要他手把手講公式。
我自己也遇到過類似的“數學災難現場”:有次去逛書店,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手裡攥著一把面額不等的紙幣,算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錢,讓我幫他“結算資產”。
總之,在數學教育這事兒上,不論是本土學生、老師,還是華人家長,個個都忍不住“仰天長嘯”——學生喊難、老師喊弱、華人家長則“長嘯”與美國數學教育有關的整套教育體系。


為數學和STEM投入幾十億美元“打水漂”?
為什麼美國的數學教育常年飽受詬病?很多人會甩出一個大帽子——“美國反智”。

但我認為,即使曾經有這種氛圍,也只是過去式了。如今,科技新貴的崛起、就業市場對技術人才的青睞、AI時代的到來、資本市場對STEM人才的高溢價……都讓“科技含量”成為了一個社會共識。即使在一度強調“快樂教育”的美國,越來越多的家長也開始緊張起來,怕自己孩子未來吃不上一口“科技飯”。
而且,美國在數學和科學教育上的財政投入其實不低。奧巴馬政府,2009年發起的“教育引領創新”(Educate to Innovate)運動,透過 4.35 億美元的聯邦撥款和 2.6 億美元的企業配套資助,決心要把 STEM 教育推上“領先”舞臺。

拜登政府上臺後,也持續在教育預算中加大對STEM領域的支援。2023年,為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新設立的 STEM 教育局(Directorate for STEM Education)提供 13.8 億美元的資金支援,比 2021 財年增加了 4.09 億美元。

那為什麼錢花了,結果卻並不那麼理想?我認為美國數學教育這些年“不支稜”的原因主要有三:
中國或東亞體系的教育,大學課堂的預設邏輯是“選拔性”:老師講老師的,你聽懂是你的造化,聽不懂也又不死磕你就註定被淘汰。
所以你不得不卷,不得不靠自己補,雖然數學學的好靠得是智商這個硬核指標,但這在無形中鍛鍊、拔高了普通學生的數理能力。
反觀美國,小學推崇快樂教育,鼓勵探索、體驗和興趣導向,結果就是數學基礎打得七零八落。乘法表背得磕磕絆絆,分數概念模模糊糊,代數幾乎沒怎麼碰,就到了初中。
進入大學後,美國高等教育的核心邏輯依然是“服務”——教授和助教們努力把課程內容講得儘可能易懂,以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掌握。這本來沒錯,但也意味著課程往往“去難化”“去挑戰化”,讓不少學生即使上完了課,也未見得真正夯實了基礎。

美國是典型的“商業社會”,長久以來就崇尚金錢與法律的力量。從哈佛、耶魯這些藤校的熱門專業看,本土學生選擇的商科、法學才是最受追捧的方向,而數學、物理、工程類專業雖然起薪高,但熱度遠遠不如。
根據2022年《美國大學生專業選擇報告》顯示:報考數學專業的佔比只有約1%。
當整個社會氛圍對“快速變現”的專業更感興趣時,基礎學科的“慢熱”自然顯得尷尬。
從奧巴馬時代提出“No Child Left Behind”(起,美國K-12教育就被注入了越來越多的平權理念。各州教育部門、學區、學校紛紛響應DEI政策(多元化、多樣性與包容性),試圖縮小族群、性別、社會階層間的教育差距。
本意是好的,但副作用也很明顯——教材被“降標”,考試內容“去難化”,成績評估越來越強調“平均分”,些有學區取消數學分級和榮譽班,只為避免打擊部分學生的自信。這種“平衡思維”讓優秀學生失去了向上挑戰的空間,也讓整個數學教育的上限被拉低了。
這種“政治正確”在華人圈、乃至其他種族,都是心知肚明的秘密。大家不能挑明,只能無奈接受。


所以,即使美國擁有優秀的教育資源、名校比比皆是,是全球第一大留學載體。但對孩子的數理化教育有追求的家長,也得無奈親自下場指揮。

作者招募&投稿:caohuiying691065
文章轉載:yan1099361479
家長入群:zhenbang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