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色字型“
騰訊創業
” 選擇關注公眾號
創投圈大小事,你都能盡在掌握

騰訊創業 | ID:qqchuangye
“跌下神壇的配送賽道集體跳水,一切為了活下來。”
本文來源 “矽兔賽跑”(ID:sv_race),騰訊創業經授權後轉載。
文/ Lexie
疫情這兩年多,很多小夥伴的命是配送公司給的,生鮮、餐飲外賣、酒水、生活必備品…….只要你需要,就一定有騎手在趕往你家的路上了,這樣的機會讓配送公司從疫情前存在感不強的小透明成為了黃金C位。
1
疫情間的資本寵兒

grocery delivery app download
隨著城市開放,全美線上生鮮銷售額仍達到了歷史新高,據Grocery Dive的資料顯示,疫情過去一年後全美線上生鮮日雜貨的銷售額同年比呈現43%的增長,同時消費者的客單均價和購買頻次也在增加。
資本很快注意到這一趨勢並迅速入資,風投機構AgFunder的資料顯示,2021年流向線上生鮮日雜類公司的資金總額達到了185億美元,過去兩年之間投資者們光是為紐約地區的按需閃送服務公司就投下了超55億美元。
在去年才剛成立,想要成為“配送界亞馬遜”的JOKR將15分鐘送到家作為保證,品類不只包括生鮮雜貨,超商內有的產品JOKR也都會提供,而且還與本地的食品酒水品牌合作上架獨特的產品。
成立幾個月後JOKR的銷售額就實現了每週15%的增長,新使用者的留存率達到了50%,它在去年7月完成了由Balderton、GGV Capital和Tiger Global Management領投的1.7億美元A輪融資後又在11月完成了2.6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達到了12億美元,自稱有史以來最快成為獨角獸的公司之一。

JOKR

GoPuff
就在融資後一個月,goPuff以3.5億美元完成了對大型酒水零售商BevMo的收購,在去年3月,goPuff宣佈完成了11.5億美元的G輪融資,估值達到了89億美元,goPuff並不想將自己侷限於便利店或是其他一類的配送服務,而是基於人們所需,提供最全最快的配送服務,在7月又完成了10億美元的H輪融資。

Instacart dominated grocery
在歐洲,疫情也徹底改變了消費者一直以來喜歡去店裡挑選新鮮商品的習慣,生鮮配送的潮流像星火燎原一般迅速在歐洲大陸蔓延,多個初創公司短時間內完成了多次融資。
來自德國柏林的生鮮日雜按需配送服務Flink連續在去年1月、3月和6月完成三輪融資,投資者包括Target Global、Bond、Mubadala Capital | Ventures Europe、Prosus & Naspers和Rewe Group,在去年12月DoorDash還為Flink投下了7.5億美元,估值達到了28.5億美元。

Flink delivery

Gorillas
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倫敦的Weezy在2020年8月完成了100萬歐元的融資,來自Ocado, Tesco和Deliveroo等公司的前高管都參與了投資,又在去年1月完成了200萬歐元的A輪融資。
由前Deliveroo僱員成立的Dija在2020年11月完成了由Blossom Capital領投的2000萬美元融資,並收購了劍橋的配送公司Genie,打算借他們的團隊快速增長倫敦以外的市場。
來自倫敦的Jiffy在去年3月獲得了260萬歐元的種子輪融資,在4月完成了3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又在9月完成了2040萬美元的A輪融資。

Delivery in Europe
2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說Instacart是配送賽道的尖子生並不為過,它在疫情早期的豐收後很快有了上市的計劃,但幾番延遲後終於在今年5月向SEC提交IPO檔案,但由於最近的市場動盪將估值下調近40%到約240億美元,並宣佈將減慢僱傭新員工的腳步。
伊斯坦布林的即時配送公司Getir在兩個月前剛被估值為117億美元,在5月就裁掉了14%的員工;英國的Zapp準備裁掉10%的員工;
在歐洲外快速擴張只幾個月的Gorillas宣佈準備裁掉全球50%的員工;北美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海報的Gopuff將裁掉3%的員工,約為1.5萬人;
更有像是使用雲商店網路的Fridge No More和主打15分鐘閃送的Buyk直接沒有活過這個春天。
而已經上市的公司股價表現也並不優秀,由華人三劍客創立的DoorDash在2020年12月以每股102美元的價格上市,估值達到了720億美元。
2020年前三季度的收入達到了19.2億美元,同年比增長了226%,但即使在疫情的高峰期下DoorDash在2020年前三季度的虧損仍達到了1.49億美元,因為包括研發和營銷等各種成本也大幅增長,自2019年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DoorDash growth rate-The Motley Fool

Deliveroo ipo
在我們不免發出“早知道是這樣,像夢一場”的唏噓同時,卻也很難對這樣的發展感到吃驚,因為配送行業的競爭狀態已經逐漸發展的有些離譜,快速擴張市場和加快配送速度需要各個區域強大的供應和物流基建,加上僱傭本地騎手和局域營銷等等成本就一下子就突破了天際,消費者當然喜歡閃送的體驗所以這些公司的收入看起來還算風光,但算上高昂的成本幾乎所有的配送公司都在虧錢,像是以快聞名的Jokr在2021年就虧損了1360萬美元,與170萬美元的收入對比懸殊。
即使許多配送公司採用了雲商店(dark store)的模式,也就是以批發價買進商品再透過多個倉儲中心進行配送,租賃這些地方的成本仍十分高,Buyt據說在25個城市擁有800個雲商店,Getir擁有1100個,但在只虧不賺的現實面前仍是一盤沙。
配送賽道縮影了這次創投圈的水逆,但其他許多賽道也逃不了這樣的命運,像是加密貨幣:在6月,Coinbase宣佈將裁員18%,CEO表示公司在2021年伴隨著加密貨幣的熱潮成長的腳步走的太快甚至過度招聘,如今寒冬已經到來需要縮減成本度過最難的日子;
價值30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借貸平臺BlockFi裁員20%,約為850人,在不到兩年前它的員工數還只有150人;全球最大加密貨幣借貸平臺之一的Celsius宣佈將暫停所有賬戶的提款和轉賬;crypto.com裁員5%…..
消費者科技也是如此:Netflix在第一季度財報的糟糕業績表現後宣佈裁員150人,並有可能裁掉更多;Peloton一下裁掉2800人,連CEO都下臺了;Meta宣佈大幅放緩招聘腳步,暫停招聘更多的中高階職位;
Twitter宣佈凍結招聘並準備採取其他能夠削減成本的措施;Spotify雖然還沒有裁員,但是已經宣佈將減少25%的招聘職位,今年已經關閉了內部的部落格部門和音訊創造者基金業務……
近來因為市場狀況的確不好,經濟衰退的預警猶如烏雲籠罩著整個市場,歐美的通貨膨脹達幾十年來的新高,投資者對口袋裡的資金越來越“摳”, 需要大量資本才能存活的創企生存艱難,Layoffs.fyi的資料顯示,自5月以來科技企業裁員總數超過了2.5萬。
3
矯正期見真功夫
進入市場矯正期,配送公司紛紛開始了對商業模式的調整:
Jokr不再將快作為賣點,開始將配送時間延長,並宣佈退出北美市場而專注於還未飽和的拉美市場;在關門大吉之前,Fridge No More正在研究獲得酒水許可證來擴充套件品類,並且售賣更多自家品牌來補貼利潤。

FastAf

Gopuff ad platform
Instacart之前也花了不少時間來“修煉內功”,比如和Alert Innovation和Fabric等物流技術公司開啟了談話,並透露出在全美建立超50個由機器人來執行的大型分裝中心的目標,收購了SaaS訂單管理系統FoodStorm,它在多渠道訂購、訂單管理、支付和物流技術方面的技術能夠幫助Instacart與更多零售商達成合作關係。
它還將前Facebook高管Fidji Simo和Carolyn Everson收入麾下來加碼廣告業務,廣告收入在已經成為了它重要的收入來源,這和Gopuff將重心從消費者端分散到品牌端的打法如出一轍。

Instacart+

DoorDash for Merchants
不過轉型再多,也難免“撞款”,擁擠的配送賽道已經開始了洗牌並且越來越多:2013年GrubHub和Seamless合併;
歐洲最大外賣公司Just Eat Takeaway在去年花73億美元收購了Grubhub;Uber在2014年推出了Uber Eats並在去年收購了Postmates,並以11億美元收購了酒水配送外賣公司Drizly;
DoorDash在2019收購了Caviar,並在去年以超過80億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購了送餐平臺Wolt;Gopuff在去年收購了英國初創公司Fancy和Dija,並在探索對Flink的收購。
在配送賽道這幾招轉型之外,許多公司也正在打造長期的護城河,將持續價值作為新的“北極星(north star)”:
像Airbnb更專注於培育公司的整體生態以增加價值,在房東和房客的交易市場之外,還為房東提供了保險服務,幫房東進行房客的背景調查減少詐騙,在回覆房客、房客管理、交換鑰匙等多個方面都提供了服務,一石二鳥的解決了房東和房客的共有痛點,讓它能夠在長期帶來可持續效益。

Airbnb complementary businesses
Jack Dorsey的Block主業是移動支付,但卻在近年來圍繞金融、音樂和創造者進行了不少佈局,為客戶提供像是使用者忠誠專案、使用者關係維護、郵件營銷等業務,還推出了訂閱式服務,在今年的投資者日上Dorsey也表明從支付公司向打造整體生態轉型的目標。
4
結語
配送賽道這一次跌下神壇,資本寵兒身份不復存在屬實驚到了許多初創公司,也為所有人敲響一記警鐘。
一直以來,科技公司被看作是整體經濟環境的領頭羊,在經濟繁榮期,創企擁有大量資本撐腰,盈利並不是分勝負的本事,但當資本變得有限,適者生存的市場矯正讓投資者放下了對增長大於一切的執念。
賽道太卷已經不足以作為被淘汰的藉口,那些能夠在長期提供可持續價值的公司才能存活,那麼你擁有度過這場風雨的勇氣和實力嗎?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哦~
參考來源:
The delivery market is coming down from its pandemic highs (TechCrunch)Flink, the Berlin-based grocery delivery startup that operates its own ‘dark stores’, raises $52M (TechCrunch)Instant needs’delivery startup goPuff raises $1.15B at an $8.9B valuation (TechCrunch)Grocery delivery apps see record downloads amid coronavirus outbreak (TechCrunch)DoorDash Stock IPO: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Investorplace)Deliveroo: The worst IPO in history, with a side-order of ESG investor boycott (Responsible Investor)Layoffs hit crypto and real estate tech particularly hard this week(TechCrunch)Startups are evolving to manage growth alongside profitability(TechCrunch)
END
你怎麼看越如今的配送行業發展?
歡迎評論區留言,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