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昌:見證澳門與內地雙向賦能

“作為‘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地,澳門正以獨特優勢服務國家戰略,切實擔當起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精準聯絡人’。”全國政協常委、澳門特區立法會副主席、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崔世昌在接受“僑商道·博鰲華商錄”專訪時說道。
話家族傳承
崔世昌的祖父崔殿明是磚瓦匠出身,於1890年從廣東新會赴澳門謀生。憑藉洞察力和社交能力,他進入建築行業,與當時的澳葡政府展開合作,順利賺到第一桶金。叔父崔德祺是建築行業的佼佼者,他致力服務於澳門社會,熱心公益,參與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為配合籌組澳門特別行政區作出積極貢獻。改革開放後,也積極為澳門與內地的經濟交流穿針引線。
圖為崔世昌。(受訪者供圖
如今,崔氏家族的成員們活躍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長輩們愛國愛澳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崔世昌稱,澳門從一個漁村、鄉村式的城市蛻變為一個國際城市,成為澳門迴歸和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感到很榮幸。
見證澳門歷史轉折
1989年,崔世昌成為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常委,“四年多時間裡,我們‘摸著石頭過河’,舉辦了數百場的諮詢、交流、辯論和公開聽證會。”崔世昌回憶說:“1992年,我坐船到香港,再轉飛北京,親手將澳門各界諮詢報告的厚重檔案提交給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這一幕讓我印象深刻。”
1999年12月20日零時,中葡兩國政府舉行澳門政權交接儀式。當時,擔任澳門特區首屆立法會議員的崔世昌在參加完交接儀式後,便立刻趕回立法會,參與審議澳門迴歸祖國後的第一批法律,也被稱為“午夜立法”。他將回歸稱作是澳門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從一個由他人管治的地方,變回一個自己管治、屬於自己國家的地方,這個很難用話語形容。”
崔世昌是澳門科技大學的創辦人之一。多年來,他積極呼籲加強和推進澳門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大力推動澳門和內地的教育合作與創新。他認為,澳門的教育事業也需要與時俱進,實現多元化發展,術業有專攻,不斷適應社會的新需求。
百年商會的澳門經驗
澳門中華總商會成立於1913年,致力於發展澳門的民族工商業。商會以“團結工商、愛國愛澳”為辦會宗旨,做好橋樑紐帶的平臺功能,為澳門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圖為崔世昌。(受訪者供圖
崔世昌稱,為加強澳門與內地的交流與聯絡,2022年,商會在橫琴設立廣東辦事處,這是首個在澳門以外區域設立的辦事機構,為已進駐和有意向進駐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澳資企業提供相關政策資訊和保障服務,同時助力澳門青年在橫琴開創事業,帶領更多澳資企業走進大灣區,探索更廣闊的市場機遇。
“為滿足企業對不同範疇的諮詢和事務辦理需求,廣東辦事處精心策劃企業座談會、茶話會、主題考察等活動,邀請知名教授進行專業知識講座,回應企業關切,幫助企業瞭解營商常見的法律問題。”他說,此外,我們也會持續釋出澳門產業發展的資訊,幫助對澳門市場感興趣的內地企業來到澳門發展。
推進澳門與內地協同發展
崔世昌表示,國家的發展進步是澳門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國兩制”實踐的應有之義,也是澳門未來發展新路徑、新空間、新動力的關鍵所在。“澳門應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積極參與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開發,不斷推進‘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建設,發揮背靠國家、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
崔世昌指出,當下內地與澳門商界所呈現出的良性互動,主要聚焦於“雙向賦能” 以及 “制度協同” 這兩個關鍵維度。
從一方面來看,澳門充分發揮自身作為自由港以及中葡平臺的獨特優勢,憑藉中葡論壇、跨境金融服務等一系列有效機制,全力協助內地企業邁向國際市場,特別是為其打通進入葡語國家市場的渠道,使其能夠順利地 “走出去”;與此同時,還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作為重要依託,積極引入國際高階科技、優質服務等各類資源,實現將外部優勢 “引進來” 的目標。
圖為崔世昌。(受訪者供圖
從另一方面來說,內地與澳門正持續深入推進在 “一國兩制” 框架之下的規則對接工作。在中醫藥認證、葡語系法律仲裁等諸多專業領域,內地與澳門攜手創造出了一系列極具開創性的制度創新成果,樹立了可供借鑑的典範。並且,雙方透過共同搭建中葡數字貿易平臺,合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西岸商貿樞紐,更進一步地增強了中國與葡語國家產業鏈之間緊密相連的 “超連結” 效能,為各方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責任編輯:馬海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