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DSE放榜,“終極狀元”內地出生!赴港求學“卷”瘋,還值得硬拼一把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香港留學如此火熱,又“卷”得花樣百出,
那香港還值得“拼一把”嗎?
文、編丨Sherry    排版 | 李嘉祺
7月16日,2025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放榜了。
根據香港考評局的資料公佈,2025年HKDSE總報考人數超過了5.5萬人,其中自修生佔比超20%。與2024年相比,在校考生保持穩定,自修生從7431人上升至今年的10303人。
今年,共有53895人出席HKDSE考試。其中,誕生了16名狀元,為歷屆最多,其中一名內地出生、3歲來港,自幼接受香港教育的男生獲得7科5**、公民科達標,並在數學延伸部分同樣獲得5**,這是歷史第二次出現8科加數學延伸單元均為最高等級的“終極狀元”。
高分段表現優異,但是今年港八大和副學士的透過率卻略有下滑。
今年共有17662名考生拿到了申請入讀港八大的基本成績(332A33),與去年相比,該透過率下降0.42%;今年有33728人通過了副學士的分數線,與去年相比,透過率下降2.45%。
透過率下滑,除了與今年HKDSE的考試難度息息相關,同樣也與連年上漲的考試人數有一定關係。
HKDSE的爆紅,背後折射出香港留學的持續升溫。前段時間,外灘君曾就留學家庭的留學目的地選擇,展開過一系列小調研:
在首次調研時,有49%的家庭正在尋找美國以外的留學目的地;在後續調研中,中國香港已經超過了英國、加拿大、澳洲、日本等方向,成為如今留學家庭更偏愛的留學目的地。
留學賽道上的風向,正在悄然改變。而實際上,香港留學火熱的背後,挑戰只增未減。
01
全世界的學生
都在衝中國香港
如今,再探討香港留學爆火的原因,已經不能再拘泥於中國香港本身教育資源豐富、價效比高、離家近等優勢了。世界局勢猛烈變化、留學家庭的留學預算收緊與對確定性的渴求,才是把香港留學送上巔峰的主要原因。
今天的留學路上,與英美相比,中國香港地區展現出令人心安的“可控”與“穩定”。中國香港地區法治健全,社會秩序井然,公共服務高效透明,經濟長期保持繁榮穩定,營造了一個安全、可靠的留學環境。
香港各高校這幾年也非常努力。2026QS世界大學排名榜單上,香港高校實現集體大躍升,5所香港高校闖入前100。
這背後,是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透過持續最佳化師資結構與拓展全球合作網路,進而保證香港高校的學術聲譽與國際研究影響力,長期穩居亞洲前列。
此外,香港高校也特別關注前沿領域,在鞏固牙醫學、護理學等傳統優勢學科的同時,更在量子科技、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前瞻佈局,形成156 個全球前 100 學科的叢集優勢。
香港高等教育在全球競爭格局中的影響力正在持續增強。就在前段時間,哈佛學生陷於簽證危機時,好幾所香港高校都大膽開麥,迎接留美學生。
圖源:香港理工大學
隨之而來的,是暴增的入學申請。不少香港高校的非本地生申請數量增幅明顯,部分學校的非本地生申請量甚至創歷史新高——
截至7月初,2025/26學年香港大學的非本地生入學申請人數突破2.5萬,增幅高達近25%,創下歷史新高。其中,海外國際生及內地生的申請人數分別上漲40%與20%;
香港科技大學2025年共2萬名非本地本科生申請入學,這其中國際生的申請增幅最為顯著,比去年增加40%,申請人來自超過85個國家及地區;
香港中文大學也收到了超1萬份非本地本科生申請……
不僅國際生偏愛香港高校,如今,香港本地學生也更願意繼續留港求學。
10年前,如果問一個香港中六畢業生未來的求學打算,他大機率回答,去英國。就算不去英國,也會考慮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國家和地區。但如今卻情況大不相同。
根據中國香港教育局最新公佈《2024年中六學生出路統計調查》的資料顯示,本次調查共有41385名2024年中六畢業生參與,其中,94.5%選擇繼續修讀全日制課程,約92%的畢業生選擇留港升學,僅7.8%的學生選擇到離開香港,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求學。
2020年起,在中國香港以外地區升學的比例由14.5%高位持續回落至7.8%,創自2012年有紀錄以來最低。
如今,香港本地學生更願意留港深造,全世界的留學生也紛紛衝向香港,香港高校申請量暴增,想拿到港前三王牌專業的offer比牛劍還難,被擠爆的香港高校這次真成世界“頂流”了。
02
內地生赴港讀書
如今路徑更多元了
跟香港高校火爆形成照應的是,內地生赴港讀書的途徑也越來越多了。
一種是以國際生身份,用IB、AP、A-Level等國際課程成績申請香港高校。
香港高校普遍接受這些主流國際課程成績,並擁有成熟的評估體系。持有這些國際課程的成績、提供符合要求的英語能力證明(如雅思/託福)的內地學生,無需參加高考,即可直接透過香港高校官網申請系統提交材料。
想用這些國際課程的成績申請香港名校,門檻並不低。例如,香港大學A-Level申請者半數持有3A*以上成績,港前三商科專業對IB總分要求普遍在40+,AP申請者需SAT 1550+且多科目滿分等等。
另外一條路,也是最近幾年最火爆的一種申請香港高校的方式——透過HKDSE成績申請香港高校。也是目前,華語學生接觸國際教育相對最“簡單”的方式。
在中國香港,HKDSE的地位相當於內地的“高考”,其成績不僅受到香港本地高校的高度認可,也獲得了不少海外高校的認可——目前,全球600多所海外高等院校均接受HKDSE成績。如果持有香港身份與“回鄉證”,還可以用HKDSE成績申請內地145所高校。
除了認可度高,HKDSE對內地學生也非常友好——不限制身份報考、可以用簡體中文作答,知識點難度整體低於內地高考水平。
為了方便內地考生,2024 年起,香港考評局首次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HKDSE試點考場,為“與考學校”提供原校應考安排。2025年試點學校增至三所——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約 230名考生順利完成考試,試卷運送、閱卷程式與香港本地完全一致。
如今,HKDSE已經具備在香港以外城市,設立穩定考場的制度基礎和技術能力。香港考評局表示,無論是試卷押運、保密機制,還是監考系統都已具備較高成熟度。未來若能將試點機制逐步推向常態化,將吸納更多內地學生。
不過,對內地生來說,DSE也有它的難點,除了英語,還有一些頗具“香港特色”的考題。
例如,今年英語口試中有一道題:如果張家朗到校參觀,作為學生會如何採訪他,以及設計怎樣的活動。張家朗是中國香港男子擊劍運動員,並榮獲2024年巴黎奧運會男子個人花劍冠軍。香港本地學生可能比較熟悉,但不少內地考生根本沒聽說過這個名字。
除此之外,在2024年HKDSE考試真題閱讀中就出現了sai ying pun(西營盤)、tai hang(大坑)、wan chai(灣仔)等香港地名,如果沒在香港生活過一段時間,學生考試時看到這些地名,或許真的會兩眼一抹黑。
圖自肯庭格恩中學官網
對於內地學生來說,HKDSE的透過率的確很高,但是想拿高分確實不容易,2025年HKDSE的16名狀元則均來自香港的14箇中學。
而想透過HKDSE的入讀港三大的王牌專業,HKDSE需要近乎滿分的完美成績才有可能拿下offer,另外,香港高校的非本地生學額並不多,為了拿到為數不多的offer,幾乎不能有任何“軟肋”。
最後一種,就是高考。
這幾年,透過高考入讀香港高校的學生越來越多了。
2025年,香港有15所高校面向內地招收普通高考生,除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珠海學院是透過高考統一招生,其餘12所均採用自主招生方式
採用自主招生方式的香港高校,於每年6月中下旬開啟招生,想走這條路的學生,需自己到官網官網遞交申請。7月初陸續公佈錄取名單,節奏非常快。
有資深從業者透露,香港排名靠前的高校,競爭非常激烈,以香港大學為例,每年會有數萬名內地學生提交申請,最終錄取的卻只有幾百人。
去年剛剛開始擴招的多所香港私立高校,今年在內地的錄取分數線提高了幾十分,從二本線提升到一本線。
除此之外,三所與香港高校“同宗同源”的內地分校這幾年熱度也起來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城市大學(東莞)。
這幾所學校在招收內地學生時,只能走高考路線,各分校的招生要求同樣不低:
其中,報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學生,高考外語單科成績必須達到120分及以上(滿分150分);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與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則非常看中學生的理科成績,若考生所在省市有選科要求,必須有物理與化學成績。
對學生來說,多元的申請路徑意味著總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進而提升成功拿下offer的機率;對香港高校來說,不僅彰顯了香港高校主動對接不同教育體系、廣納賢才的積極姿態,同時更有利於其吸納不同背景的優質生源,助力香港高校贏得“搶人大戰”。
03
內地生赴港求學背後:
惹爭議的“身份問題”
這樣盤算下來,去香港求學,路徑還是挺多的,但“卷”仍然是共通的。
儘管港八大的非本地生學額已經擴招到40%,但池子裡的人也水漲船高,擠滿了高考生、IB、A-Level、AP等國際課程學生以及其他國家的國際生……孩子們不僅要在自己的賽道里爭先,還要在“非本地生”這個大池子裡一起賽個高低。
錄取難、學費高、獎學金少,是香港留學爆火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以至於社交媒體上一度爆出了“xx%的家庭不適合去香港”的說法。
當然,這種情況下,自然也有家庭盯上了“本地生”的身份。
要知道,港八大每年給香港本地生留了15000個學額,今年拿到港八大最低入學要求成績332A33的本地生16393人,平均約1.2個考生競爭一個港八大學額;另外,本地生的學費更便宜,大約是非本地生的三分之一。
在優才計劃、高才通計劃下,2022年12月底至2025年2月底,有約19.6萬人才抵港,孩子也能透過受養人簽證,擁有香港身份。
前幾年,這些“本地生”直接跳過在香港讀書要面對的各種壓力和挑戰,選擇在內地培訓機構全脫產備考HKDSE,以自修生的身份參加考試,然後再以香港本地生的身份申請香港高校。
幾乎沒有在香港生活過的“本地生”,卻享受到了香港教育的巨大紅利。這簡直是卡bug!去年,一位自稱“一名香港本地學生在讀生家長”的匿名人士,寫了一封8頁《關於DSE考試教育亂象的投訴信》給媒體平臺,說出了香港本地家長對“考試移民”的憤懣。
對此,香港教育局今年也有了新的動作,26招生季或將開始推行本地生“學費分層計劃”。
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明確表示,不剝奪人才子女的本地生身份,堅持“持香港身份證即屬本地生”原則(含受養人簽證),但將引入學費分級制平衡公平性。
那麼現在香港高校的學費是什麼水平呢?
本科為例,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香港高校的非本地生學費,已經從十幾年前的約10萬港幣/年,普遍上漲至18萬-22萬港幣/年,部分特殊專業(如醫學、牙醫、部分商科)學費更高,可達40萬港幣/年以上。
授課型碩士學費同樣漲幅明顯,熱門商科、金融、資料科學等專業動輒30萬-50萬港幣/年,例如香港大學的金融碩士學費為每年46.2萬港幣、香港科技大學的金融科技力學碩士學費為每年38.2萬港幣。
一旦“學費分層計劃”執行,意味著這些沒有在香港生活的“本地生”雖然依舊可以用本地生學額申請香港高校,但是學費就不能享受優惠了,可能比香港本地生的學費高出一截。
而在今年最新的香港財政預算案中提到,政府對港八大資助院校未來3年提供681億元的教育撥款,相比於預估的709億,削減了2%。財政撥款一旦減少,香港高校的學費還有可能再次上漲!
該計劃背後的核心邏輯,其實是想透過經濟槓桿調節資源分配,而不是剝奪身份,這樣既保障人才政策吸引力,又可以緩解本地家長不滿。
未來,若想享受本地生的全部福利,除了香港身份證外,未來可能還會要求:學生必須在香港連續居住≥3年(參考美國州立大學模式);父母在港納稅或就業記錄;社會融入證明(如社群服務時長)等相關證明。
如今,這項政策還在討論中,具體的身份要求以及分層收費細則還並未敲定,近日,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帶來最新訊息:目前進展順利,目標新學年聯招前公佈最後方案,或考慮簽證持有人在入學前居住一段時間才可獲本地生學費資助。
蔡若蓮強調,關於“本地生”定義的檢討,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將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比如申請人在港居住年期、對香港的貢獻等因素等,總的來說是希望人才把生活重心放在香港,儘可能赴港定居、工作或創業。 
香港留學如此火熱,又“卷”得花樣百出,那香港還值得“拼一把”嗎?
外灘君覺得,“拼一把”肯定有其價值。但是具體到個人,價值是什麼,價值有多大,是因人而異的。
可以預見的是,在申請如此火爆的情況下,香港高校肯定會有更多手段來錄取心儀的學生,可能有一些政策已經在來的路上:
可能是提高錄取標準、也可能是學費漲價,也可能是重新定義“本地生”身份……
這些措施的核心目標,並不是簡單地將學生“拒之門外”,而是香港高校要在海量的申請中,精準識別、吸納那些最具學術潛力、最契合學校培養目標、且能為學校和社會帶來積極貢獻的優秀人才,確保香港高等教育的“金字招牌”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持續發光。
即使是已經在香港的學生,我們看到有人如魚得水或特別願意迎難而上,也有人鬱鬱寡歡,有時問題也不在於學業或就業,而在於社交、生活,甚至是氣候和飲食。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對於家長和學生來說,最為關鍵的問題還是多問問自己:除去環境的雜音後,自己到底為什麼想去香港?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來源:外灘教育

編輯:李嘉祺
終審:旭艾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