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美學子】第3541期
12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發聲代價160萬美元?
美國名醫挑戰跨性別治療風波背後的勝訴與沉默



在當前美國愈發敏感的性別議題戰場上,一位資深兒童精神科醫生因“說了真話”而丟掉工作,六年後終於迎來轉機。他獲得了正義,也激起了更大的輿論波瀾。
到底是言論自由的勝利,還是一場科學與意識形態的拉鋸?
2025年4月,一則和解協議的新聞震撼了醫學與教育界:知名兒童精神科醫生艾倫·約瑟夫森(Dr. Allan Josephson)與前僱主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達成160萬美元的和解協議,終結了長達六年的法律紛爭。
這筆賠償不僅代表著一位醫生為“言論自由”奮鬥的結果,也成為保守派群體爭取“科學表達權”的象徵性勝利。
事件回顧:一場“言論”引發的職業浩劫
約瑟夫森醫生曾是路易斯維爾大學醫學中心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的掌舵者,領導科室近15年,改革有功,屢獲高分評估。在醫學同行和學生中都享有盛譽。
但風波起於2017年,他以私人身份出席了由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舉辦的性別議題論壇。在那場座談會上,他公開表達了對未成年人接受激素治療或外科干預來處理性別焦慮的質疑。他的核心觀點是:許多跨性別醫療措施缺乏長期臨床研究支援,過於激進,且可能帶來不可逆的身體與心理傷害。
然而,他的言論迅速引起校內LGBTQ團體的強烈不滿。據訴訟檔案披露,校內LGBT中心成員向校方施壓,要求對其進行懲戒。大學方面迅速行動,將他從系主任職務撤換,隨後逐年削減其薪資與福利,最終在2019年拒絕續約,實質性地將其開除。
這一處理方式被廣泛質疑為“政治正確審判學術自由”。約瑟夫森隨後發起訴訟,稱學校侵犯其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賦予的言論自由權,並違反了正當程式與平等保護的權利。

160萬美元:不僅是補償,更是一種象徵
代表約瑟夫森的法律組織“捍衛自由聯盟”(Alliance Defending Freedom, ADF)宣佈,路易斯維爾大學同意支付160萬美元作為一次性和解款項,案件就此落幕。
ADF資深法律顧問特拉維斯·巴勒姆(Travis Barham)形容這一結果為“言論自由的重大勝利”。他指出:“這個判例發出了明確訊號:如果公立大學因觀點不同而打壓學術人員,他們將為此付出昂貴代價。”
醫生的聲音:沉默的代價、發聲的勇氣
在和解後,約瑟夫森發表了公開宣告,言辭中充滿了理性與信念:“我很欣慰,終於為我所堅持的真理獲得了正義。兒童應被保護,而不是接受那些不可逆轉、傷害身體的程式。”他希望自己的遭遇能為其他醫療人員提供啟示與勇氣,不再噤聲於學術高壓之下。
輿論分裂:學術自由 vs. 性別平權?
此案迅速引發醫學、法律與教育界的廣泛討論。有保守派媒體稱此案是“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言論自由勝利之一”,是對“思想一致性強制令”的一次反擊。而自由派媒體則指出,醫療人員在公開表達個人觀點時,是否應考慮對LGBTQ群體的影響?
部分批評者表示,約瑟夫森的觀點雖出於醫學考慮,但公開表達可能對跨性別青少年造成心理壓力。而支持者則強調:壓制不同意見,只會阻礙醫學發展。

大學的沉默與輿論的持續發酵
截至目前,路易斯維爾大學並未對和解結果做出回應。在輿論兩極化日益加劇的當下,這種沉默似乎更添幾分尷尬與反思的空間。
而此案對美國其他公立大學和醫療機構而言,可能意味著警鐘已響——在多元與包容之外,學術是否還有表達真誠質疑的空間?
在一個連醫學討論都可能被政治化的時代,發聲,有時比沉默更昂貴,卻也更有價值。
約瑟夫森醫生的故事,遠未結束,它正是眾多醫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在“正確與真實”之間掙扎的縮影。


近期發表
用100所大學鑄造的城市 魅力何在
貝索斯再婚:一場現實的冷笑話
史上·那些教皇之謎與傳說
她為文革文學增添了現代反思
他帶走了拉美文學的黃金時代
北大自費出國第一人
你整天做什麼|學生一問·藤校炸了
把自閉症活成另一種可能的名人們
在這座城市 連影子都會豔遇
北美鏘鏘百人行
馬斯克創辦的中小學 到底教什麼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留學安全須知·實用大全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留學安全須知·實用大全


精選彙編 ↓↓↓ 百篇一網打盡
【穿越訪談】世界華人系列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王妃傳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越輕
喜歡就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