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星島日報報道,12月19日傍晚,在一家高科技公司從事管理工作的華人女性思思(應當事人要求使用化名)約了一名朋友到曼哈頓布萊恩公園滑冰。
兩人玩得盡興,思思還在冰場附近拍下影片留住這歡樂的時光。沒想到溜冰結束後走向地鐵站的途中,思思就被一名白人女性無端辱罵,她的朋友試圖勸阻時還被對方一拳打在臉上,鼻子被打流血,眼鏡也被打斷。
兩人致電911後等候40多分鐘才找到警員處理事件,而至今已經一週過去,思思仍然沒有從事件帶來的震驚中完全恢復過來,她不願出門,不願跟人講話。
在紐約居住了十年的她甚至開始自問:“紐約現在成了這麼不友好的一個城市,為什麼我們還要留在這裡?”

布萊恩公園的溜冰場和聖誕前後公園裡搭建起的冬季聖誕村是思思在紐約的最愛,冬天裡她每週都到這裡溜冰。19日這天冰場上激盪飛揚的歡快氣氛和以往一樣沒有讓她失望。
7點15分,思思和朋友結束溜冰,在40街和6大道路口東側過馬路準備前往地鐵站時,走在她們前面的一名白人女性,突然轉回身對思思開始破口大罵並飛腳試圖踢向思思的小腿。
思思的朋友想要勸阻時,被對方揮拳打中臉部,鼻子被打破,眼睛被打斷。混亂中兩名路人幫忙拉開了襲擊者,此人隨即消失在人群中。
思思說攻擊者當時已經在她們前面走了一段時間,聽到兩人的對話,語言加上思思的亞裔臉可能讓對方確定她是亞裔,思思相信這是觸發對方攻擊的原因。

報警40分鐘以後警察到現場
事發後,思思看到附近路口有一名身著NYPD熒光馬甲的警員在執勤,就前去要求幫助,這名警員說自己是交通警,不處理此類事件。
另一名交通警告訴思思42街附近正有警察在處理事故,建議可以過去問問。果然,思思和朋友在42街看到一輛打著閃燈的警車以及三四個警察。
但這些警察也對她們說,報案最快的辦法是打911。7點26分,思思和朋友撥打911報案,40分鐘以後思思看到一名新來到現場的女警,走過去問,對方與另外一名警車上的兩名警員確認收到了報警電話,之後三人才開始向思思和她的朋友詢問案情。
在警員的建議下,思思和朋友坐上警車,在附近尋找那名攻擊者,但沒有結果。警方已記錄了相關資料並對此立案。

思思說這是她在紐約十年裡第一次報案,沒想到過程如此大費周章。
而更讓她吃驚的是,當她在朋友群裡發帖講述自己的經歷,提醒朋友們小心時,好幾位朋友告訴她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這些事件均為疫情以來這幾年發生在曼哈頓鬧市地區,其中一名朋友被攻擊的地點就在思思被攻擊的地點附近,攻擊者也是一位白人女性。“我沒想到這種事現在這麼普遍。”思思說。
疫情以來紐約治安變差
其實疫情以來紐約治安變差,思思並非毫無察覺。2021年,一名65歲的亞裔女性在街上無端被打,附近大樓的門衛看到後竟把大門關起來置之不理,在紐約公眾中引起強烈反彈。
事發地點就在思思當時的住所附近,事發當天她還在那裡散步,第二天早上看到新聞後心有餘悸。“我很可能就成為那個被打的人。”思思說。
大約一年前,思思在紐約大學附近的一個地鐵站,又目睹了一個亞裔男生剛下地鐵站樓梯就被站臺上竄出來的一個人無端朝臉上打了一拳,施暴者隨即逃之夭夭。

這些事件讓思思已經提高了警覺,但當天事發地點是她熟悉的環境,攻擊她的人看上去也並非衣著不整的流浪漢。

“對於精神不正常或著明顯是流浪漢的人,我們都有一定防備,但有時候身邊沒有親友跟隨的獨行者,又不像是上班族的人也可能會是襲擊者。”她說。
這次的事件也讓思思開始對紐約重新審視。“紐約提供了生活上的高密度、多樣化的東西,讓你的生活豐富多彩,但那是在安全沒有變成問題之前,”思思說。
“現在安全成了問題,這個等式開始改變了。” 她說。疫情後一些之前不被容忍的不友好言論似乎可以被光明正大地說出來,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說過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攻擊性言論,這也讓思思對未來的安全更加擔心。“如果我回到亞洲,至少不用走在街上就把警惕性拉那麼高。”
被打後要不要還手? 華女被攻擊引發大辯論
華裔女性思思在曼哈頓鬧市布萊恩公園附近無端被攻擊之後,將自己的經歷寫成文章發在她的微信公眾號上,希望更多華人能對此有所警惕,沒想到卻引起了關於被打後要不要還手的大辯論。
認為必須還手的一方稱,正是因為亞裔不會還手,才成為被攻擊的目標。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還手可能會激怒對方,帶來更大危險。
對此一些華人專家表示,還不還手要看具體情況,但總體來說,“不介入(not engage)才是最好的防身之法。”
有專家強調,不介入並非聽之任之,事後透過報警、聯絡當地社群組織、民選官員和媒體等方式,也可以將肇事者繩之以法,或者至少可以引起社會對事發地點治安問題的關注。

“不介入才是最好的防身之法”
在她的微信推文中,思思說,她曾經練過詠春拳,在事發後報警等待警察到來的那段時間裡,腦子裡反覆冒出來“打回去”的念頭。
警察後來也說,這種情況下如果打回去不會給自己惹上麻煩。但她仍然認為還手不是最優解,萬一發生衝突,首先應拉開自己與對方的距離,第一優先永遠是個人生命安全。
但網友們在留言中意見卻不一而足,有人甚至指責思思主張“不反抗”,說亞裔正是因為不會反抗才成為被攻擊的物件。
曾歷任曼哈頓地檢署副檢察官和紐約市警局副局長的莫律師說,被攻擊後還手如果是“合理自衛”,被害人不會因此惹上麻煩。但何為“合理自衛”則要具體案例具體分析。

“比如有人衝你吐口水,你回吐口水是可以的,但你如果拿棍子打他,就不算是合理了。但如果對方出拳,你用了槍,如果你是身體較弱的女生,而對方是氣壯如牛的男子,也可以認定為合理。”莫律師說。
另外,如果雙方有打鬥,警察到現場處理時通常會把身上有傷的一方認定為受害人。如果不能立刻判斷,警方會先把雙方都銬起來。
如果檢察官認定受害人是在還手自衛,可以決定不對受害人進行起訴,但受害人被銬到警局仍然要經過拍照、打指模的過程,並留下逮捕記錄,這對受害人來說並不划算。
他也提醒華人在報警時保持冷靜,“很多華人被攻擊後不會控制情緒,報案時大喊大叫,警察一般會相信能夠冷靜敘述的一方。”莫律師說。
疫情期間曾經與多家社群組織合作舉辦過針對亞裔仇恨浪潮的“防衝突培訓”的馮小姐說,前來上課的自我保護專家常講的一句話是 “最好的自我保護就是不介入。”

馮小姐說,還手可能引起衝突升級,而受害人對對方的情況又一無所知。“有多少人反擊是勝券在握的?對方可能精神狀態比你瘋,或者他身上有武器,這都可能讓你吃大虧。”她說。
馮小姐建議採取“以輸為贏,以退為進”的方法,先確保自己的安全。但“這不是說這件事就算了,事發地點很可能會有攝像頭已經記錄下全過程,受害人事後可以報警、聯絡當地市議員、聯絡媒體,這樣仍然可能讓施暴者被抓到,至少也會引起人們對事發地點社會治安的關注。”她說。
馮小姐特別強調報警的重要性,她說,去年有個案子,襲擊者從曼哈頓中城到華埠一路上對七名亞裔女性進行攻擊,有人事後沒有報案,但正是去報案的那幾位受害者讓警方看到了這幾起事件相互之間的關聯,使得攻擊者最終被以仇恨罪起訴。“報案很重要,即使對方沒被抓到。”她說。

“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
在華埠教授功夫幾十年的葉先生說,他給學生的指導原則是,在被襲擊時 “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
至於能不能打,要看對方的情況,比如對方是否有武器,是否體格強壯,對於攜帶武器者,葉先生建議一定要跑。如果可以打回去,葉先生強調關鍵是出手一定要快,“以最快的速度打到對方最弱的部位,比如眼睛和下體。”葉先生說。
而思思在事件後特意上網查了資料,發現在紐約街頭隨機遇到身上攜槍者的比例很低。
但她對於網友所說的亞裔被欺負就是因為不會反抗並不認同。“亞裔有很強壯的人,我們也有拳王,但是否強壯或是否反抗不是亞裔被攻擊的原因,種族歧視才是。”思思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