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夢“急剎車”,澳洲移民驟降10萬!
學生簽證暴跌33%,中國申請人也撐不住了?
一邊是超市招工難、實驗室裝置交付延期,另一邊卻是移民資料“自由落體”般大跳水——這就是如今澳大利亞面對的現實:熱火朝天的留學熱潮正在冷卻,移民流入也不再狂飆。

根據最新出爐的政府資料,2023-24財年,澳洲淨海外移民人數猛跌至44.6萬人,比前一財年的53.6萬人足足少了10萬,創下疫情後首次年度下降。這不僅是一個數字回落,更是一場政策“急剎車”引發的連鎖反應。
學生簽證暴跌33%,誰還在撐著來澳洲?
跌得最慘的,是留學生。作為澳洲移民池中最大的一塊拼圖,國際學生一向是“最穩的臨時簽證客源”。但今年,情況變了。

2023-24財年,共有20.7萬名學生簽證持有者入境,佔到所有移民的三分之一。但到了2024年初,政府一連串改革猶如冰水潑頭:簽證費漲了,語言門檻抬高了,就連申請材料都得全套銀行流水+資金來源解釋。尤其是“準上限”制度下,不少學校直接收緊了發OFFER的節奏,像是拉下了閘門。
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4月底,學生簽證申請量同比下降整整30%,印度學生更是暴跌33%。而即使一向強勁的中國申請人數量也撐不住了,從去年的84641人掉到了77300人。留學中介連夜改PPT,有人已經轉戰加拿大和英國。

改革三把刀:留學門檻一路狂飆
政府這一輪改革,不是換湯不換藥的“象徵性動作”,而是實打實的“連根拔起”:
語言標準上調:雅思從5.5分統一提高到6.0,連語言班都要5.0起步,大學預科直接要求5.5。這讓不少準備“語言+主課”一路綠燈的學生被卡死在起跑線。

資金稽核升級:申請人必須提交詳盡銀行賬單,還得解釋錢是怎麼來的。據業內人士透露,有學生因父親賬戶裡突然多出50萬澳元卻說不清來龍去脈,直接被拒籤+拉黑三年。
學習動機大排查:所謂“真實學習意圖”成了稽核核心,30歲以上申請者、頻繁換學校的老油條、畢業多年突然返澳讀IT的“再生人”都成了重點查物件。官方還點名:模板式動機信,一律打回重審!

工作簽證沒那麼容易,移民通道難上加難
學生簽證難拿了,很多人轉頭看向工作簽證。但那條路,也不是誰都能走。
雖然政府將2024–25財年僱主擔保移民名額從3.68萬個擴充到4.4萬個,看起來大方不少。但現實是:申請門檻和競爭壓力同步飆升。
技術移民類別中,61%的永久簽證發給了從畢業生或技術工作簽證“轉正”的臨時簽證持有者。也就是說,能留在澳洲,靠的是“學歷+技能+僱主”三位一體的超強配置。

而189獨立技術移民簽證的邀請分數已經突破85分!這是什麼概念?年齡在25-32歲、博士學歷、雅思四個8分、再加上8年相關工作經驗……才有可能“剛剛夠線”。沒有金剛鑽,真別攬這瓷器活。
移民潮變遷,誰在悄悄“上岸”?
別以為只是學生簽證難了。整個技術移民結構也在悄悄洗牌。傳統大熱的會計、市場營銷、商科專業,權重一降再降。而IT、工程、護理三大板塊被直接扶正,佔據整體移民配額的六成以上。
與此同時,各州州擔保政策也在悄然偏向“偏遠地區”。阿德萊德的技術移民增長了40%,塔斯馬尼亞更成了“神秘移民綠洲”,每年都有人悄悄拿下491簽證默默上岸。

這就是現在的現實:想留在澳洲,專業選得對、地址選得偏,才有機會。
留學黃金產業迎來“寒潮”?
要知道,國際教育曾是澳洲第四大支柱產業,撐起了上百億的經濟蛋糕。但現在,風向變了。
一邊是國際學生流入放緩,學費增長乏力;另一邊是實驗室專案延期、商場兼職崗位無人應聘,零售和科研部門都在叫苦。

政府的收緊政策讓人又愛又恨:短期內是“控流見效”,長期來看卻可能壓斷一整個產業鏈。
更令人擔憂的是全球競爭。美國雖政策不穩,但名校魅力依舊,加拿大簽證靈活,歐洲成本低,紐西蘭移民通道暢通。如果澳洲不能及時修正路線圖,恐怕真的會被“截胡”市場,淪為備選項。

結語:移民高地or孤島?澳洲正站在十字路口
如今的澳洲,正面臨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政府試圖透過收緊簽證、拔高門檻來重塑移民結構,但代價是:人才流失、教育萎縮、消費退潮。
移民局在盯著數字下滑鬆了口氣,卻沒算清未來的人力缺口;內政部長在感嘆系統運轉穩定,卻忽略了高校課堂的冷清;總理阿爾巴尼斯為選戰勝利歡呼,卻可能低估了政策所引發的經濟連鎖反應。
這場移民寒潮,既是一次重塑,也是一次考驗。它將決定澳洲是邁向高質精英之路,還是被國際人才市場邊緣化。留學生們、技術工人們、移民夢想者們,是時候重新思考,你的下一步,該往哪走。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 第一時間內容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