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賞植物到經濟作物,向日葵在中國角色是如何轉變的?

全文共2611字 | 閱讀需6分鐘

向日葵,又名西番蓮、西番菊、望日蓮、太(向)陽花等,原產於美洲。除了供人們觀賞,向日葵還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籽粒也可作為零食。1510年,其馴化種由西班牙人從北美帶到歐洲,之後藉由葡萄牙人之手傳入亞洲,明代中後期才進入中國。其傳入路徑除了東南沿海一路外,亦有可能自西南邊疆傳入。
1993年河南新安荊紫山發現向日葵圖案琉璃瓦,該瓦為明正德十四年(1519)當地重修的玄天上帝殿遺物,但是河南方誌記載向日葵最早見於萬曆三十六年(1608)《汝南志》,而且只有向日葵這一名稱,無性狀描寫等,說明尚在引種初期,與琉璃瓦時間相距89年,所以該瓦片的確切時間與圖案所指尚有待考證。
向日葵圖案琉璃瓦
嘉靖四十三年(1564)浙江《臨山衛志》是向日葵在我國的最早記載,雖然僅有“向日葵”這一名稱記載,此外還有天啟七年(1627)浙江《平湖縣誌》等資料,僅載有名稱,隻字未提向日葵的性狀、栽培、加工利用等。

直至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姚旅所著的《露書》中才有了對向日葵最早的性狀描寫:“萬曆丙午年忽有向日葵自外域傳至。其樹直聳無枝,一如蜀錦開花,一樹一朵或傍有一兩小朵,其大如盤,朝暮向日,結子在花面,一如蜂窩”。
稍後成書於1621年《群芳譜》“葵”篇記載:“西番葵,莖如竹,高丈餘。葉似蜀葵而大,花托圓二、三尺,如蓮房而扁,花黃色,子如草麻子而扁。”但是《群芳譜》在“菊”篇的附錄又記載了一次“丈菊,一名西番菊,一名迎陽花。莖長丈餘,幹粗如竹。葉類麻,多直生。雖有旁枝,只生一花,大如盤盂,單瓣色黃,心皆作案如蜂房狀,至秋漸黑紫而堅。取其子種之,甚易生。”顯然還是向日葵的性狀描寫。同是向日葵為什麼記載了兩次?葉靜淵(1999)認為“王氏在《群芳譜》自序中稱是書乃‘取平日涉歷諮詢者,類而著之於編’,可見《群芳譜》中著錄的向日葵乃來自‘諮詢’,作者並未親眼看見。將來自不同諮詢物件和渠道的以不同名稱命名的向日葵‘類而著之於編’是順理成章,不足為怪的;而且恰恰表明當時向日葵在我國栽培的時間還不長,人們對它不甚熟悉。
王象晉所編的《群芳譜》
明清時期引種的植物的命名往往帶有‘番’字,向日葵被命名為‘西番葵’‘西番菊’是從國外引種的明證。”姚旅《露書》中的記載也是“忽有”向日葵自外域傳至,兩書的記載都表明直到17世紀上半葉,向日葵在中國依然是陌生的作物,根本不可能大面積的引種和推廣。張箭(2004)也曾撰文認為:“雖然明後期向日葵便已傳入,但明末兩部農學植物學鉅著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尚未提到向日葵,所以可推那時它的栽培還不普遍。據以上《群芳譜》的記載,估計主要用作觀賞植物和藥用作物。”

△向日葵花朵中的管狀花(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影像庫)

△向日葵果實(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影像庫)
成書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花鏡》載:“向日葵……只堪備員,無大意味,但取其隨日之異耳”,意思是說向日葵在花中也就是充充數的,沒什麼意思,只是它隨著太陽而動比較特殊而已,這一記載也能說明向日葵在清代中期也只是觀賞用。其實向日葵不止在清代前期,有清一代也主要作為觀賞用植物,清代各地方誌也都將向日葵列於“物產·花類(屬)”中也能說明這一點。道光二十五年(1845)(貴州)《黎平府志》首次將向日葵同時列於“果之屬”與“花之屬”中。
清末《撫郡農產考略》在“葵”篇中記載了向日葵,“牆邊田畔,隨地可種,生長極易”,說明直到晚清向日葵都沒有形成規模栽培,沒有出現在大田,只是作為副產品零星種植,其中“瓜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錢,子可榨油”,是葵花子可榨油的首次記載,可見向日葵榨油同樣較晚;民國四年(1915)貴州《甕安縣誌》載“葵花,其子香可食,又可榨油但不佳”,可見葵花籽油根本沒有普遍流行,倒是可見葵花籽作為零食逐漸流行起來,但這也是清末以來的事情了,所以我們看到明清小說裡面的“瓜子”基本不是葵花籽。民國以後,向日葵在充當果品、榨油等方面異軍突起。
古法榨油工序

各省方誌中向日葵的最早記載大部分都發生在清代,浙江、河南、山東、山西、河北五省在明代已有向日葵記載,而黑龍江、青海、西藏三省民國時期始有向日葵記載。具體情況可見表1。
向日葵總體記載較晚,在清代也只是零星種植。表1中只有吉林、黑龍江兩省記載向日葵子可食的情況,絕大部分省份都只是在花類(屬)記載“向日葵”三字而已,全無性狀、利用等描述,可見清代中期以前向日葵還是主要作為觀賞植物;方誌中也無大面積栽培記載,直到民國十九年(1930)黑龍江《呼蘭縣誌》卷六《物產志》載:“葵花,子可食,有論畝種之者”,這是向日葵大面積記載的最早記錄。各地的地方誌也都將向日葵列於“物產·花類(屬)”中也能說明,向日葵在清代主要還是作為觀賞用植物,道光二十五年(1845)貴州《黎平府志》卷十二《物產》首次將向日葵同時列於“果之屬”與“花之屬”中。

△多分枝的向日葵(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影像庫)

△紫色花盤的向日葵(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影像庫)
向日葵與其他美洲作物一樣的適應性很強,《致富奇書廣集》記載:“其性,不論時之水旱,地之肥瘠,高下俱生,路旁牆頭生者,俱茂,宜於不堪耕種之地種之。”民國《定海縣誌》說:“向日葵,瘠土廢地均可種”、光緒《周莊鎮志》也說:“向日葵,田岸籬落間俱種之”等,均反映了向日葵具有耐鹽鹼、耐瘠薄、栽培管理簡便等特點。栽培向日葵可以不與主要糧食作物爭地、爭季,可利用晚秋生長季,對土壤起到脫鹽鹼作用,可充分利用沙荒、鹽鹼風沙薄地低產農田。而且,向日葵栽培技術也比較簡單:大田生產,可以畦種;用飽滿的葵子點種在畦內,株距一尺多;雜草用手拔,可不用鋤;種時施以熟糞,並以土培覆(《撫郡農產考略》)。所以,在技術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向日葵在我國的大部分省區都有種植,而且產量也頗高,這是葵花籽榨油有利可圖與成為第一等瓜子類零食的原因。此外,我國向日葵主產區的自然氣候條件優於世界其他同緯度地區,更適宜發展向日葵生產。氣候較冷涼、海拔或緯度較高的地方籽粒含油量較高,這些地方適宜栽培生育期較短的油用向日葵品種,如北部高原區、內蒙古西部和寧夏甘肅部分;而生育期較長的籽用向日葵品種則適宜在氣候較溫和、緯度或海拔較低的地方生長,如東北平原、華北東部等地。
向日葵從觀賞作物徹底轉變為經濟作物,其實也就是百餘年的歷史,反映了向日葵逐漸擺脫了邊緣化的歷史地位,被國人賦予了生命、人性以及文化,由於被社會、文化或政治力量界定的人類的需求的變化,其生命史中商品價值、身份或意義的也在轉變。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