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施壓,中美洲國家陷入移民“接盤”困境

《芝加哥華人資訊網》出品,轉載須徵求許可,規範署名(公號名/ID/作者),違者必究

衛報3月2日報道 長期以來,中美洲一直是移民的來源地,近年來,它也成為了世界各地移民前往美國的主要過境地。
衛報道截圖

這種情況導致抵達美國邊境的移民人數創下新高,並引發了移民危機,甚至助力川普贏得了去年11月的大選。



由於美國不能簡單地將這些移民驅逐回他們的祖國,於是就職剛剛一個多月的川普正強力迫使中美洲國家領導人配合他強硬的移民政策,讓他們的國家充當移民的“傾銷地”。



非政府組織Washington Office on Latin America中美洲主任Ana María Méndez-Dardón說:“在川普的第一任期,有人說這是一種交易邏輯。而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這是一種強加於人的

邏輯、一種威脅的邏輯。”

這些威脅,如收回巴拿馬運河或徵收關稅,迫使華盛頓與中美洲國家之間達成了一系列交易,這些國家從合作中獲益甚微,甚至可能損失慘重。
非政府組織Center for Justice and International Law負責中美洲和墨西哥事務的副主任Marcela Martino說:“很明顯,在這個問題上出現了一種新的關係秩序,即要求那些沒有能力拒絕的國家做一些事情。
百名來自亞洲和中東的移民陷入了這樣的困境之中,他們已被驅逐至巴拿馬和哥斯大黎加,而這是某種程度上的“試驗”的一部分,觀察人士稱該“試驗”缺乏透明度,並且可能侵犯了這些移民的權利。
Marcela說:“人們在談論庇護所和人道主義援助,但事實是,這些人被拘留,沒有離開的選擇,也不能確定他們是否至少有申請庇護的權利。
律師和獨立人權組織被拒絕進入避難所,據說移民的手機和護照也被官員沒收了。
在川普的第一任期內,他的政府曾試圖透過與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和瓜地馬拉簽訂所謂的安全第三國協議來外包庇護程式,但只有與瓜地馬拉的協議在新冠疫情前得到了短暫執行。
這次,川普政府完全關閉了庇護系統,並試圖將中美洲國家變成移民的中轉站,或者是那些原籍國與美國沒有外交關係或拒絕接受驅逐航班的移民的中轉站。
2月13日,因川普的運河問題而承受巨大壓力的巴拿馬,成為了第一個根據這一新戰略接收來自美國的移民的國家,當時巴拿馬接收了一架載有119人的軍用飛機。
此後,又有數百名來自阿富汗、伊朗、中國、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移民被驅逐到巴拿馬和哥斯大黎加。一些人同意被轉送至他們的祖國,而另一些人則拒絕了,在抵達巴拿馬的299名移民中,有128人拒絕。
這些移民陷入了法律上的困境,前途未卜。一張在網上瘋傳的照片就是典型例子,照片中一名年輕的伊朗移民在巴拿馬城一家酒店的窗戶上潦草地寫下“help”,她和家人曾被暫時拘留在這家酒店,之後被送往達連隘口(Darién Gap)一個偏遠的收容所——遠離了公眾的視線。
此外,美國也與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達成了類似的移民過渡安置協議(bridge agreements),這些協議通常包括加強邊境安全等內容。宏都拉斯作為第三方,協助轉移了177名曾被拘留在關塔那摩軍事基地的委內瑞拉移民,這些移民一抵達特古西加爾巴郊外的宏都拉斯-美國聯合空軍基地,就立即登上了回國的飛機。
美國已同意承擔在國外安置這些移民的費用,但不清楚這筆費用能承擔多久,也不清楚這是否僅僅是一場更大規模行動的開端。
Marcela說道:“我們不知道他們的計劃是什麼,不知道這是想看看這樣做結果如何,還是想借此接收更多的人,或者這是否會成為可在其他國家複製的一個範例。
巴拿馬和哥斯大黎加的總統都表示,這些被驅逐者的到來只是暫時的。但如果人數增加且停留時間延長,他們以及其他實施這些“移民過渡安置協議”的領導人可能會被迫在討好川普和避免國內民眾的反對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
Marcela說:“很難理解各國政府願意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這類條件,以及這將如何影響國內輿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