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無疑是重頭戲,但一些軟體的亮相同樣值得關注。矽谷著名投資人馬克·安德森曾提出軟體正在吞噬世界(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的論斷,其核心邏輯在於軟體透過虛擬化、抽象化和標準化,正在成為控制物理世界的基礎設施。不滿足於做「賣鏟人」,英偉達的野心是打造 AI 時代的「生產力作業系統」。從汽車智慧駕駛,到製造業的數字孿生工廠,這些貫穿整場釋出會的案例都是將 GPU 算力轉化為行業生產力的具象化表達。實際上,無論是釋出會上亮相的最新核彈晶片,還是押注戰未來的量子計算,黃仁勳在這場釋出會上對 AI 未來發展的洞察和佈局,都比當下的技術引數與效能指標更具看點。
在介紹 Blackwell 與 Hopper 架構的對比時,黃仁勳還不忘幽默一把。他以一個 100MW 工廠的對比資料為例,指出採用 Hopper 架構需要 45,000 顆晶片和 400 個機架,而 Blackwell 架構憑藉更高的效率顯著減少了硬體需求。於是,黃仁勳那句經典的總結再次丟擲,「the more you buy, the more you save」(買得越多,省得越多)。」隨後話鋒一轉,他又補充說,「the more you buy, the more you make」(買得越多,賺得越多)。隨著 AI 領域的重心從訓練轉向推理,英偉達更需要證明其軟硬體生態在推理場景的不可替代性。一方面,Meta、Google 等巨頭自研 AI 晶片,可能分流 GPU 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英偉達最新 AI 晶片的適時亮相,回應如 DeepSeek 的開源模型對 GPU 需求的衝擊,並展示推理領域技術優勢,也是為了對沖市場對訓練需求見頂的擔憂。最近估值跌至 10 年低位的英偉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