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 | 週三三
上個版本
的娛樂圈
作為一個資深吃瓜群眾,真心覺得現在這個被社交媒體、飯圈文化、狹隘審美、平臺資本所裹挾的娛樂圈太無趣了。論好玩,還是上個版本的娛樂圈好玩——特指20年前的娛樂圈,攜著千禧年精神餘暉,網際網路剛剛普及,娛樂產品大爆炸,明星們各美各的……那時候的娛樂圈是肥皂泡,是遊樂場,是歡樂的荒唐,是熱情的生命。

將時間撥回到20年前——2005年《名利場》雜誌的3月號同時出現了10個女明星,包括以《暖暖內含光》和《飛行家》提名當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的凱特·溫斯萊特和凱特·布蘭切特,以及烏瑪·瑟曼、凱莉·華盛頓和斯嘉麗·約翰森等。章子怡是登上封面的惟一亞裔女星,媒體稱“隨著她主演的好萊塢大製作《藝伎回憶錄》的順利殺青,這張東方面龐今年註定還將在好萊塢掀起波瀾。”

那一年,26歲的章子怡成為影壇紫微星,正式入座電影世界vip席,亮相最頂級的電影盛事,與一流電影人同場競技,開啟了個人的鼎盛時期。這遠非某個人一己之力可以達到的高度,映照的是中國電影在這一時期的鉅變與發展——從1905年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算起,國產電影倏忽走過一個世紀,在2005年迎來了百年華誕。這一年也是中國電影走向現代電影產業的重要年份,隨著各種政策的出臺與實施,繁華似錦,滾滾而來。
1.
26歲,對標這屆年輕人約等於00後一代。
易烊千璽、張子楓、文淇是此列中,各種意義上能打的三位,是影壇嬌子與嬌女,肩扛百億票房手捧大小獎,可仨加一起也好像……
不及章姨那年含金量的一半?

華表獎影后

金像獎影后

出席美國演員工會獎

與沃克·保羅頒獎美國mtv電影頒獎

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章子怡向全球電影夢工廠的心臟之地,好萊塢發起征戰,不特別較真來算的話,2000年《臥虎藏龍》是一塊敲門磚,她得到熱情款待;

2002年《英雄》二刷一把存在感;

但從製作團隊、角色地位、國際影響力作為考量,2005年由斯皮爾伯格監製,完全由好萊塢團隊製作完成,全片所有角色講英文的《藝伎回憶錄》,是章子怡穩穩到手通行證,進入世界電影中心的一次見證。

戲中,她是絕對大女主。
飾演的小百合從漁村慘慘的小女孩,華麗轉身,成長為京都頭牌藝伎,這一過程中,鞏俐飾演的初桃嫉妒她,楊紫瓊飾演的藝伎大前輩栽培她,她是她們倆眼中的刺和寶。

戲外,她同樣是大c位。
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mtv電影獎的最佳女主提名都不忘帶她一筆;奧斯卡頒獎現場,電影捧得三座獎盃時,導播總是懂事地cue到章子怡:

電影宣傳期,沸沸揚揚鋪滿北美地區各大地標建築的地廣,全部,無一例外,均是小百合那張灰藍眼睛、紅唇、幽深而神秘的臉。
周迅當年在紐約參加時裝週被狠狠震撼:

畢竟太過目難忘。
醒目直給,視覺衝擊炸裂,是真·海外·按頭式刷臉。與這一屆粉圈吹得上天,其實花錢就能辦到的時代廣場大屏,滾動播放好大兒笑呵呵的臉,完全兩種寓意,兩份含金量。這是真金白銀:

那是王婆賣瓜。
在試鏡階段,英文很差的章子怡僅僅聽懂了斯皮爾伯格的三個單詞,卻並不妨礙她反反覆覆講那臨時學來的一句話,“hire me,please!”

在此之前試鏡小百合的還有張曼玉,不過籌備期間劇本和團隊幾經調整,斯皮爾伯格也從導演變成了監製,幾年過去,張曼玉的年紀已過,章子怡無疑成了最佳人選。

最基礎的語言一關還沒過,就敢拍著胸脯求主演一部英文電影,求到手要吃多大苦頭章子怡再清楚不過。吃苦、努力是她最習以為常的事,這種在大花一代被視作演員基本功的東西,流傳至今也快變得失傳。
或者說,現在隨口叨叨的“努力”已經與20年前的努力,完全兩碼事。

插入一段周迅講述的章子怡學英語,應該就是敲定小百合後開始大背特背臺詞的階段:“她好厲害,這邊化妝,那邊陪著一個英語老師做輔導。”
魯豫問她,你能做到像她一樣嗎,周迅笑了,“我不行。”
周迅毫無疑問是天賦型選手的天花板,可流入2005年的好萊塢市場,上別人家的餐桌吃飯,天賦終究難當飯吃,吃別人吃不了的苦才活得下來。
《藝伎回憶錄》有兩個流傳甚廣的幕後花絮。一是章子怡被鞏俐扇巴掌的戲份,真打,那個鏡頭拍了7、8遍,卸妝後臉上還有嘴巴印子。二是小百合拿花魁的那段獨舞,要穿十二寸高的木屐,儘管章子怡有舞蹈底子,依然“每天練習至少5個小時,持續了4、5個禮拜。”
猶如野外獸類一般,對生存環境擁有極強適應力的章子怡,自然成為必被選中的人。《藝伎回憶錄》的導演也對她心服口服,“這樣的演員,一個時代只會出現一次。”

小百合也非章子怡不可。
這個出身苦寒,為了最終振翅高飛,完成美麗蛻變的女孩,受訓藝伎的一路幾乎踩著刀尖前行:睡覺睡木架上,不能打翻木枕,不能移動木枕下的米粒,整夜保持一個姿勢不動。
除了章子怡,誰又能真正共情這樣懸命活著的人生呢?
2.
在章子怡一邊廣受寵愛,一邊又因為得寵受到質疑,被媒體大眾看不順眼的那段日子,她誓不低頭,兩眼放光地對外宣稱:



當時的媒體,主要是各個地方的都市報以及雜誌,對待明星可不像現在這麼客氣,批評和質疑是家常慣飯。即使一位演員獲得無上的榮耀,實力強悍,收穫最普遍的評價很少是讚美,更常見是質疑。媒體長期“鞭策”章子怡,批評她人緣差功利心重是常態,

還笑她頒獎時緊張,

又批評她虛榮,哄抬自己的片酬。

二十啷噹的章子怡,幾乎使蠻力去衝、去撞的付出,叫人時隔多年開始反思:總說她把野心寫在臉上,太渴望贏,但這就是生而為巨星的一部分,一種職業素養。至少每一次接手那些夢寐以求的角色時,她當下最大的所求也不過是,“導演選到了我,我不能讓他失望。”




某種程度來說,章子怡屬於運動員一型的演員。
具備過硬的業務技能之外,她的一切行為和心理模式非常直線條,先定好目標是奪冠,對得起所有人的栽培,然後在每一天的訓練中交出200%的自己,絕不輕言放棄,肯搏命,下苦功,意志力與心理素質一絕;
最終,美美領獎實現計劃。





與其說她野,不如說她夠韌,她好像對“付出”毋庸置疑,全力以赴。無法判斷這樣的她是否樂在其中,但她的抗壓性的確非常人所及。
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所有與王家衛合作的演員,都對這個魔鬼嘟嘟囔囔,不高不興,唯獨章子怡,忽閃著純真的大眼睛對記者說:


滿心眼兒鑽戲裡,全身心專注“我的狀態”,才沒空跟王家衛置氣呢。由此得出一個不嚴謹的總結,論虐人,李安位居導演鏈頂端。
不過,這也正是千禧年冒頭,於蓬勃生機也相對單純的年代中,孕育而出的一代大花的品格:刻苦勤奮,毅力驚人,永不言敗,以及對理想炙熱,對走出去、去到更大更精彩的競技場持以勇氣,鬥志昂揚。

野心勃勃或者說極強的開拓性,可以說是那一代大花的花語。
3.
真心佩服章子怡。
2005年,一個未滿30歲,看著瘦瘦弱弱,講話也軟軟糯糯的女孩,內心得生長出怎樣滾燙和強大的力量,才夠支撐她在強勢的西方世界,代表華人刻下再無翻版的無盡風采:

領獎美國獨立精神最佳女配

出席金球獎

奧斯卡頒獎

《英雄》北美上映,昆汀助陣

與小李子合照

與安妮海瑟薇拍雜誌
而小百合這個人生角色,那一段里程碑式的經歷,也很快在影片上映當年和第二年帶給她福報。
憑藉此片,章子怡橫掃北美各大主流電影的頒獎禮,包括不限於:第11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第14屆美國mtv電影獎,與沃克·保羅一起為高司令、瑞秋頒發最佳吻戲,兩位獲獎者相當敬業地抱在一起啃了許久;


第63屆金球獎,章子怡成為首位中國女演員被提影后,她與其他4位入圍者,也是好萊塢的4張老熟臉們坐在一起,而頒獎人是更熟的小李子;






第78屆奧斯卡,與傑克·吉倫哈爾結為頒獎搭子登上舞臺;

那也是華語電影人與奧斯卡羈絆至深的一年,既有李安的《斷背山》8提3中,也有章子怡的《藝伎回憶錄》6提3中,5年前“虐”與“被虐”的兩個人,在夢之天堂的奧斯卡,並肩成為一對華人雙子星。

隔年的奧斯卡,章子怡以單扛頒獎嘉賓的身份故地重遊,上一次做到solo出場的,還是多年前的周潤發;

鍍金一層又一層的章子怡,2006年隨《夜宴》劇組參加威尼斯電影節,紅毯上,電影節主席對照她婉後一角對她行跪拜,也沒那麼不可思議?

與此同時蹭蹭暴漲的是章子怡的商務代言,敲黑板,國際品牌的代言,既有可口可樂為她量身打造兩支廣告,也成為美寶蓮首位亞洲代言人:

紐約街頭拍攝美寶蓮廣告
當然,這放當代內娛的頂流商務大字報中,不過灑灑水,可20年前的內娛,即使稱得上“頂流”的幾位搞代言,也搞不出國門。
“國際章”真沒有瞎叫。
代言中最為長臉,擱現在也絕對碾壓的一筆,是花王集團成立百餘年從未簽約代言人,2005年簽了第一位即章子怡。
激動的金主爸爸給了她堪稱恐怖的禮遇,首先拍攝16支廣告,bgm請來坂本龍一作曲,16支拍來拍去看起來都是一個意思:
章子怡靚絕影壇,slay全場,看得一幫白人撇嘴生悶氣。



此外,把章子怡的巨幅代言海報投影於橫濱洲際酒店,俯瞰東京灣,這對粉圈是基操,但當年,能完成這項技術的團隊,全球僅一家在歐洲。
這也是當時亞洲最大規模的藝術投影:

4.
也確實是時勢造英雄,不一樣的時代,裹挾著個人能力和運氣推動向前,所產出的英雄道路必然千差萬別——章子怡趕上了好時候。
2004年,《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出臺,此後各種政策相繼出臺實施,中國電影勢不可擋地向現代電影產業邁進。
當時走出去與引進來的盛況,有報道援引時任中影集團總經理韓三平的話“以中國內地為核心,緊密結合港臺, 綜合利用兩岸三地的資金源和技術資源, 進軍日韓,滲透歐美。 ”2005年,進入院線的影片近半數是合拍片或者協拍片,其中票房3000萬以上的幾乎都是合拍片。其中《無極》拿下了1.9億票房,眾多的大投資、大導演、大明星的大片《千里走單騎》《神話》《夜宴》相繼問世;《青紅》《世界》等上映,第六代導演集體亮相。吳宇森、李安、陳凱歌、周潤發、李連杰、成龍、陳沖、 楊紫瓊、 章子怡、顧長衛等華人導演、演員、攝影師也越來越多地被邀請到好萊塢。
華人導演的一眾佼佼者,最牛掰的幾位爺,處於創作黃金期,並對殿堂級的國際電影賽事熱情高漲。

一切是熱氣蒸騰,充滿光和希望,很有奔頭的樣子。
2005年也恰好是中國電影誕辰100年。
央六做了一期特別報道,記錄烏泱泱的電影人,齊聚人民大會堂參加百年紀念大會。鏡頭隨處一掃,框住的不是大腕兒就是大導:






參與報道的記者在花絮中這樣介紹:


記者甚至用“目瞪口呆”,形容自己身處一片璀璨星光的心情,不是她沒見識,確實是那一年巨星輩出,佳作遍地,關於電影的事總是好事。
轉頭看同一年的華表、金像獎頒獎,也會驚訝於20年前人好多啊好繁華啊。






就如同意氣風發的2005年,記者問章子怡是否打算留在好萊塢發展,她卻更好看國內,“有許多優秀的中國導演很期待合作,比如陳可辛。”
20年後合作終於成真,可很難說愉快。

章子怡轉發《嘉人》對她拍攝《醬園弄》的專訪,一聲重嘆。
所以不打算期待別人的章子怡,在46歲的年紀打算更加期待自己:

“國際章”“章娘娘”,接下來輪到“章導”了?嗯,未來或許還有光明。

化上戲曲妝能認嗎?戳圖片檢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