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著名創業孵化器 Y Combinator (YC)正在孵化的 AI 創業公司 Optifye.ai 最近的一個展示影片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強烈反響,Y Combinator 將其從社交媒體平臺上刪除。
影片中,Optifye 聯合創始人庫沙爾·莫赫塔(Kushal Mohta)扮演成一家服裝廠的老闆,並在給一位主管打電話,這位主管實際上是另一位聯合創始人維萬·拜德(Vivaan Baid)扮演的,他們在討論一位僅被稱為“17 號”的低效員工。
“嘿,17 號,怎麼回事?你現在的表現很差,”拜德詢問該員工,員工回應稱自己全天都在工作。“全天工作?你連一小時標準產量都沒達到,效率只有 11.4%。這實在太糟糕了,”拜德反駁道。
主管在檢視 Optifye 的儀表盤後,核對了“17 號”15 天的產出資料,認定該員工持續表現不佳,並就此提出批評。
該員工表示,“我今天過的不太好”,主管反駁,“今天過得不好?你可能一個月以來都過得不好。”
從影片中就可以看出這家 AI 公司主要在做的事情:Optifye 正在開發一套基於 AI 技術的軟體系統,透過安裝在生產線上的 AI 驅動安全攝像頭,幫助老闆們“即時”掌握員工工作狀態。根據 YC 創業加速器資料,該系統能精準識別產線工人的在崗效率與怠工行為。
根據介紹,Kushal 和 Vivaan 是杜克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的畢業生。“由於我們家族經營著製造公司,所以我們比大多數工業工程師見到過更多生產線上的情況!”兩人說道。
“車間是一個黑盒子。以前從未有過準確衡量車間表現的方法。車間也人手不足,平均每位主管要負責管理 50 多名工人。公司很難提升效率,因為他們無法確定問題的根源。”因此,“我們在生產線上安裝攝像頭,利用計算機視覺幫助主管即時解決車間效率低下的問題。”他們研發的工具可以即時計算每個工作場所生產的零件數量,然後將這些資訊傳遞到儀表板上。
根據網友們的截圖,YC 週一在 X(原 Twitter)和 LinkedIn 上釋出了 Optifye 的演示影片,5 小時就有了 30 多萬的瀏覽量。

這段影片在 X 上受到了強烈批評。“他們還漏掉了一個抽鞭子的機器人,也許還該有一個在旁邊敲鑼打鼓的機器人。”有網友憤怒地說道。
網友“VCBrags”陰陽 YC 發現了一種新的 SaaS 模式——“血汗工廠即服務”,另一位使用者則稱其為“計算機視覺血汗工廠軟體”。

“這是我見過的最反烏托邦的創業公司之一,但對於工廠老闆們實際上確實在使用這種方法,我一點也不驚訝。”有網友說道。
“這樣的軟體已經存在,並且正在備使用,工廠領導們也想要這種軟體,” Vedant Nair 說道,他是一家機器人初創公司的創始人,曾獲得過 YC 的投資。事實上,沃爾瑪、達美航空、星巴克和雪佛龍等公司已經與 Aware 等人工智慧監控公司合作,監視員工對工會、工資和工作條件等的談論。
還有人指出,“他們知道我們有實際的製造軟體可以根據訂單和操作員跟蹤來實現這一點嗎?並不需要那種非常反烏托邦的 AI 監控。亞馬遜和大多數倉庫 / 製造公司已經這樣做很多年了。”“這種專案怎麼進的 YC?”
有網友表示,“正確的宣傳方式應該是展示一位勤奮工作的員工,因為與主管不是朋友而經常錯過加薪機會,直到新系統安裝後,老闆看到他對生產線至關重要,才意識到必須留下他。”
但作為初創公司 CEO 的 Eoghan McCab 卻有著不一樣的觀點,“一邊批評 YC 演示中的那些人,一邊卻過著依賴他們批評的東西來支撐的生活,這種行為實在是太可笑了。”
大多數人都反對使用 AI 來追蹤員工的辦公時間、活動和電腦使用情況,這類監控產品有時被稱為“bossware”。
“員工被持續監控,而基於 AI 的監控工具可能會犯錯,從而導致不公平的減薪或解僱。”一位就業關係學教授表示。
不過,這並沒有阻止風投們在這個領域的投入。例如,Invisible AI 在 2022 年拿到了 1500 萬美元的融資,該公司致力於在工廠安裝工人監控攝像頭。
在這場聲討中,另一個被吐槽嚴重的就是 YC。隨著輿論發酵,YC 刪除了帖子,但已經有不少網友儲存下來了。即使如此,YC 也沒逃過網友們的冷嘲熱諷:“即使刪帖了,50 萬美元還是打了水漂。”
這不是 YC 第一次“翻車”。作為最具矽谷創業文化聲望的 YC,正在面臨越來越多的外部批評。
在 2024 年,AI 初創公司 Artisan 因其在舊金山的廣告“停止僱傭人類”而引發了軒然大波。那些廣告通常出現在高曝光的公交車候車亭、建築外立面以及高速公路上的大型經典廣告牌上,以一個名為“Ava”的人類女性形象為主,配上“僱傭 Artisan,而不是人類”、“Artisan 不會抱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問題”等廣告詞,引起了人們的震驚和憤怒。
但在 YC 的創始人眼中,Artisan 卻是個香餑餑。它是 2024 年冬季批次中融資最多的公司之一,籌集了約 1200 萬美元的種子資金。公司的 CEO Jaspar Carmichael-Jack 在加入 YC 之前就對自己吸引投資者的能力充滿信心,但他表示感謝 YC 為其帶來了“品牌知名度”。
這家孵化出了像 Airbnb、Doordash 和 Stripe 這樣成功公司的創業加速器,在去年 12 月舉辦了其歷史上首個秋季批次的 Demo Day,展示的結果喜憂參半:87% 是 AI 公司,而且很少有公司公開披露他們的種子輪融資。
這反映出了許多問題:批次增多、種子輪融資減少、重複的公司增多、專業化培訓減少等等。但很少聽到 YC 創始人抱怨,這筆交易(12.5 萬美元換取公司 7% 的股份,外加 37.5 萬美元的 SAFE 票據、大量指導和實體辦公空間)仍然備受追捧。YC 的錄取率仍然僅為 1%。
隨著進入 YC 的競爭日益激烈,YC 更加傾向 AI 初創公司,更多的創業者也選擇了 AI 領域,更多的初創公司會聲稱產品與 AI 有關,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投資者或客戶想聽到的。
比如,有 AI 驅動的室內設計師(Rastro)、用於商業面試的 GenAI 面試官(Mindely)、“兒童對話 AI 搭檔”(Genie)、用 AI 製作熱門歌曲的工具(Sonauto),以及想要“用語音 AI 在開車接聽訂單”的初創公司(Lilac Labs)。
對於許多公司來說,YC 認證公司的種子輪融資似乎正在減少。除 Artisan 外,同期中的人工智慧法律軟體 Leya 是唯一一家公開容易過 1000 萬美元的公司。其他一些公司籌集了 500 萬美元左右的資金;更多的公司籌集了接近 200 萬美元或更低的資金。
在早期,YC 每年只有兩個批次,而且規模較小。2009 年,當 Airbnb 和 Stripe 透過時,YC 的兩個批次共計接納了 42 家公司。但隨後情況失控;2022 年冬季批次接納了 400 家公司。儘管新 CEO Garry Tan 採取了措施來縮小規模,但仍然相對較大。他增加了秋季和春季兩個額外批次,把時間表變得更為分散。
隨著公司越來越多, YC 接受的相似初創公司也越來越多,創始人們也越來越難以脫穎而出。
2024 年秋季,YC 孵化器因一場 AI 程式碼編輯公司醜聞,引發了大眾對其孵化公司太過相似的爭議:新晉成員 Pear AI(承諾打造“AI 新時代的 VS Code”)因擅自修改另一家 YC 支援初創企業 Continue 的開源許可協議而遭猛烈抨擊,該事件被廣泛視為明目張膽的抄襲行為。
Continue 本身是基於 Apache 開源許可證的專案,PearAI 則試圖在此基礎上以一種自創的閉源許可證 “Pear Enterprise License” 進行釋出,甚至表示這一許可證是透過 ChatGPT 生成的。PearAI 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激烈討論,有人祝賀,也有人毫不留情地批評他們的許可證問題,並指出 PearAI 並非 “分叉”,而是一個有新名字的複製品。
YC 在之前已支援了另外兩款 AI 編碼編輯器 ——Void 和 Melty,這也讓人質疑為何會選擇 PearAI 進入孵化器。實際上,許多初創企業都發現了 YC 內部存在近乎雷同的競品。
Léopold Gasteen 使用 AlphaLens 工具分析了 4,938 家 YC 初創企業,發現了大量相似的公司。他指出,“YC 正在進行一系列並行實驗,他們顯然不介意在同一領域透過賽馬機制進行篩選”
另外一個對 YC 的批評就是,“它變成了一大堆 B2B SaaS 企業,坐在一起互相推銷產品,” SaaS 企業家、數字社群 StartupSauce 聯合創始人 Ryan Wardell 說道。
Artisan 的 Carmichael-Jack 就直言,“如果我們是一家消費品公司,那我不會加入 YC。我們能從 YC 獲得價值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是一家 B2B 公司。”
“許多 AI 初創企業會被過度炒作,許多會失敗,而有些則會成為價值數十億甚至數萬億美元的公司。與其他技術領域一樣,投資人在投資 AI 初創企業時,最重要的是團隊、產品、市場、吸引力、時機和防禦性,那些因為熱度或 FOMO 而失去理智的人很快就會輸得精疲力竭。”Rebel Fund 創始人 Jared Heyman 說道。
參考連結:
https://www.ycombinator.com/launches/MsF-optifye-ai-ai-line-optimization-for-manual-assembly
https://techcrunch.com/2025/02/25/y-combinator-deletes-posts-after-a-startups-demo-goes-viral/
https://www.fastcompany.com/91279425/y-combinator-startup-accelerator-identity-crisis
https://sherwood.news/tech/three-quarters-of-founders-in-the-latest-y-combinator-cohort-are-working-on/
宣告:本文為 InfoQ 整理,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今日好文推薦
